博文
(2024-04-12 02:43:57)
一 199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上班的時候接到了老板的電話通知,他要求學生們做好第二天接待一位客人的準備工作。“老板”是研究生們背地裏對導師的稱呼,他最早從事的是實驗物理學,大約在1970年代中期,將研究方向轉向了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從那時候起,一直活躍在計算流體力學領域。即將來訪的客人來自歐洲共同體的一家研究機構,是一位在香港出生,以後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有一年,在給新生上第一堂課時,發現坐在前排的兩位男生似乎與眾不同,他們一邊聽課,一邊往電腦裏輸入文字。課間休息時,在和他們的閑聊中了解到,他們來自一家提供速記服務的公司,來這裏聽課是為了幫助一位有聽力障礙的女學生。這位女學生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礙,即使戴上最新款的助聽器,她也隻能勉強分辨近距離傳來的聲音。由於聽力衰弱,無法分辨自己的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海話裏有一個詞“戇大”(音:港督),它的意思與“傻子”比較接近,但這個詞並不一定含有貶義,比如一個看上去比較木訥或憨實的人,一個為人處世呆板僵硬的人,都有可能被人視為“戇大”。 在特殊的人物關係中,人們也會使用這個詞。比如,一對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如果男孩子對女孩子的主動暗示毫無感覺的話,女孩子可能會輕輕給男孩子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2024-03-31 10:53:54)
阿訥·霍普特曼(ArneHauptmann,1932—1992),物理學博士,德國文學家、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Hauptmann,1862―1946)的孫子,也是我到德國後的德語教師。 與霍普特曼先生相識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當時我和幾位中國同事一起在一個單位實習。有一天,一位身材魁梧的德國人來給大家上實習課,課前他來和大家打招呼,並且和大家隨意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3-11-13 07:32:46)
加入幾個微群以後,原先隻想湊個熱鬧,想不到很快被群裏的氣氛感染,情不自禁地投入夜以繼日的群聊,以下的詩作選自與群友們的微信。 一、重遊五角場
當年結伴來此遊,如今滿眼是高樓。
雖有現代星巴克,難比當年二鍋頭。 二、群聊二首
其一
牛哥在家就群聊,牛嫂生氣要發飆:[注]
“再不幫我做家務,就去吃你麥當勞!” 其二
牛哥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0-18 03:05:52)
在大學期間,曾經遇到過一位比較奇特數學教授,雖然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教授上課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 記得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教室裏座無虛席,大家都在急切的等待第一堂課。上課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正當學生們變得不耐煩的時候,門外走進來了一位年紀約莫六十來歲身著白大褂的老先生,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前排就座的同學開始敲打課桌,表示對來者的歡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3-10-14 06:43:35)
剛進小學那會兒,每到寒假和暑假,學校會請一些中學生擔任校外輔導員,領大家搞一些課外活動。我們當年的校外輔導員是鄰居家的張家大哥,他是附中品學兼優的66屆高中生。那時隻要一到假期,校外輔導員會安排我們做一些公益活動,比如在住宅區內清掃環境,也會組織大家一起參加學校的一些體育活動,比如年級之間的乒乓球賽,到大學的遊泳池練習遊泳。暑假晚上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非琴先生(1927-1994)是著名的俄蘇文學翻譯家,從1950年代中期直至1990年代去世,在將近四十年的翻譯生涯中,他向中國讀者介紹了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巴烏斯托夫斯基(《一生的故事》)、普裏什文(《普裏什文隨筆選》)等作家的大量俄蘇文學作品。1980年代中期,經過非琴先生的夫人李青雲老師介紹,認識了非琴先生。經李老師的介紹了解到:她們二人19[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一、石頭剪刀布 無論在中國的南方還是北方,人們大概都知道石頭、剪刀、布這個遊戲。這是兩人玩的一種猜拳遊戲,也常被用來決出二者之間的勝負,類似用擲硬幣來裁決勝負。無論采用石頭、剪刀、布還是采用硬幣作為博弈的工具,裁決之前雙方獲負勝的機率已經知曉,最終的勝負都是隨機的結果。 有趣的是,石頭剪刀布的遊戲結果不符合簡單的二元分類:除了&ldquo[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3-09-30 01:05:53)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它和春節有些類似,也是家庭團聚的節日。 選中這一天作為慶祝日,大概與中國數千年農耕社會有關: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正是農閑期,在忙完夏季的收獲和耕種之後,農戶們有較長一段時間休整,這段時間是修理農具、組織集市貿易、舉辦民間活動的最佳時機。 中國民間的節日大多都有傳統的禮儀程序,以春節為例,年三十晚上全家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