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女兒跟媽媽視頻聊天,聊到買了一個什麽東西,說“我是上個星期買的。”停了一下,接著說“我買了在網上”。我在旁邊聽了差點笑出來。
女兒是在美國出生的,小時候媽媽隻跟她說中文,周末還要去中文學校。現在快四十的人了,還能跟媽媽用中文聊天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字正腔圓,沒有一點洋腔。平時很少犯這樣的語法錯誤,偶爾會有一兩個字想不起來怎麽說。也不能怪她,畢竟已經完全融入了美國社會,平時很少說中文,受英文影響在所難免。
兒子比女兒小三歲,中文就不行了,洋腔洋調,還說不利索,偶爾還蹦出一兩個古怪的字。有一次回家說想吃“炒餃子”,媽媽愣了半天。“兒子,不是炒餃子,是煎餃子。”這也不能怪兒子,煎、炸、炒的英文都是fry,能知道一個“炒”對他來講就不錯了。兒子聽力還行,媽媽跟他說中文,他基本上都能聽懂,有的時候是似懂非懂、蒙混過關。媽媽說中文,兒子用英文對應,就是母子對話現場。
大多數海外華人,如果有兩個孩子,都是這樣,老大中文還行,老二就差多了。老二還沒出生的時候,老大在家裏隻說中文。老二出生後,家庭的語言壞境有一點改變,雖然媽媽還是隻說中文,周末還是要去中文學校,可兩個孩子在一起時間更多,互相隻說英文。所以在說中文方麵,老二就吃點虧。另外,老大上了中學以後,往往有反叛,堅決不要去中文學校了。結果老二也跟著鬧,中文學校就此結束。至少自己家裏是這樣。
媽媽在家裏跟孩子一般都說中文,爸爸呢?自己認識的幾個爸爸,都沒有媽媽那麽執著,說中文英文都可以。有一個爸爸,自己的英文不行,就拿兒子練口語。幾年後,英文還真的有點進步,可是兒子開始反感了,聽說父子關係還僵了一段。認識一個家庭相反,媽媽在家裏隻跟孩子說英文,爸爸說廣東話,結果孩子還是不會說、聽不懂“中文”。
有一個爸爸堅持不懈地跟孩子說中文,認為在美國孩子會說中文很重要。自己並不認同,覺得在美國生存,會不會說中文並不重要。在社會上在職場上競爭,會說中文很少會給孩子帶來什麽優勢。所以自己在家裏隨著孩子們說英文。孩子們現在長大了,來電話、回家跟老爹都是說英文。
家裏的另一半是洋人就不同了。爸爸是洋人,不懂中文,媽媽在家裏說英文多,孩子的中文都不怎麽樣。有一個家庭很獨特,爸爸是德國後裔,從小說德文,在台灣住過好多年,中文非常流利,娶了個台灣媽媽。回到美國生了個兒子以後,媽媽在家說中文和英文,爸爸中文、英文和德文都說。兒子上學以後,家裏隻說中文和德文。現在兒子長大成人,三種語言一樣流利,回家跟媽媽說中文,跟爸爸說德文。
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孩子,會說一點中文是應該的,會說多少並不重要。不認漢字,不會寫漢字,就更見怪不怪了。一點中文都不會說,什麽都聽不懂,就有點不好意思了。等這一代孩子長大,生了第三代小華人,會不會說中文就完全無所謂了,更何況一大半都會是混血小華人。
一位母親曾反駁我的看法,說我是實用主義。她認為語言是藝術,教孩子彈鋼琴、跳芭蕾並不是為了生存,語言也是如此。她為自己孩子能傳承母親的母語感到自豪,就像孩子在台上彈琴,父母在台下,狠不得讓所有聽眾都知道,那是我們的孩子一樣。她說的也有道理,境界高深,自愧不如。
孩子跟你說中文還是英文
帕格尼尼 (2025-10-08 07:28:05) 評論 (1)有一天,女兒跟媽媽視頻聊天,聊到買了一個什麽東西,說“我是上個星期買的。”停了一下,接著說“我買了在網上”。我在旁邊聽了差點笑出來。
女兒是在美國出生的,小時候媽媽隻跟她說中文,周末還要去中文學校。現在快四十的人了,還能跟媽媽用中文聊天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字正腔圓,沒有一點洋腔。平時很少犯這樣的語法錯誤,偶爾會有一兩個字想不起來怎麽說。也不能怪她,畢竟已經完全融入了美國社會,平時很少說中文,受英文影響在所難免。
兒子比女兒小三歲,中文就不行了,洋腔洋調,還說不利索,偶爾還蹦出一兩個古怪的字。有一次回家說想吃“炒餃子”,媽媽愣了半天。“兒子,不是炒餃子,是煎餃子。”這也不能怪兒子,煎、炸、炒的英文都是fry,能知道一個“炒”對他來講就不錯了。兒子聽力還行,媽媽跟他說中文,他基本上都能聽懂,有的時候是似懂非懂、蒙混過關。媽媽說中文,兒子用英文對應,就是母子對話現場。
大多數海外華人,如果有兩個孩子,都是這樣,老大中文還行,老二就差多了。老二還沒出生的時候,老大在家裏隻說中文。老二出生後,家庭的語言壞境有一點改變,雖然媽媽還是隻說中文,周末還是要去中文學校,可兩個孩子在一起時間更多,互相隻說英文。所以在說中文方麵,老二就吃點虧。另外,老大上了中學以後,往往有反叛,堅決不要去中文學校了。結果老二也跟著鬧,中文學校就此結束。至少自己家裏是這樣。
媽媽在家裏跟孩子一般都說中文,爸爸呢?自己認識的幾個爸爸,都沒有媽媽那麽執著,說中文英文都可以。有一個爸爸,自己的英文不行,就拿兒子練口語。幾年後,英文還真的有點進步,可是兒子開始反感了,聽說父子關係還僵了一段。認識一個家庭相反,媽媽在家裏隻跟孩子說英文,爸爸說廣東話,結果孩子還是不會說、聽不懂“中文”。
有一個爸爸堅持不懈地跟孩子說中文,認為在美國孩子會說中文很重要。自己並不認同,覺得在美國生存,會不會說中文並不重要。在社會上在職場上競爭,會說中文很少會給孩子帶來什麽優勢。所以自己在家裏隨著孩子們說英文。孩子們現在長大了,來電話、回家跟老爹都是說英文。
家裏的另一半是洋人就不同了。爸爸是洋人,不懂中文,媽媽在家裏說英文多,孩子的中文都不怎麽樣。有一個家庭很獨特,爸爸是德國後裔,從小說德文,在台灣住過好多年,中文非常流利,娶了個台灣媽媽。回到美國生了個兒子以後,媽媽在家說中文和英文,爸爸中文、英文和德文都說。兒子上學以後,家裏隻說中文和德文。現在兒子長大成人,三種語言一樣流利,回家跟媽媽說中文,跟爸爸說德文。
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孩子,會說一點中文是應該的,會說多少並不重要。不認漢字,不會寫漢字,就更見怪不怪了。一點中文都不會說,什麽都聽不懂,就有點不好意思了。等這一代孩子長大,生了第三代小華人,會不會說中文就完全無所謂了,更何況一大半都會是混血小華人。
一位母親曾反駁我的看法,說我是實用主義。她認為語言是藝術,教孩子彈鋼琴、跳芭蕾並不是為了生存,語言也是如此。她為自己孩子能傳承母親的母語感到自豪,就像孩子在台上彈琴,父母在台下,狠不得讓所有聽眾都知道,那是我們的孩子一樣。她說的也有道理,境界高深,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