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_原鄉人

北美_原鄉人 名博

退休後30年的生活弄清楚了嗎?

北美_原鄉人 (2025-10-08 15:27:03) 評論 (2)
你是否為父母,更為自己退休後30年的生活,做出一個清楚的了解,並做出一個清晰的規劃?人生途程如果分三個甲子來算,套用個俗語來形容,那就是新30年,舊30年,縫縫補補又30年。九十年代初之後來美國打拚的學子們也開始陸續的進入了退休的年齡了。雖然退休時個人和每家的經濟和金融資產的狀況和格局已經基本上定下來,但未來30年的規劃和計劃直接將影響和關係到每個人的退休和晚年的生活。

這篇文章通過其他人的一些研究和分析,幫助大家了解一下美國的退休生活的方方麵麵。文章分成了兩部分。最下麵的一篇文章,《美國人的養老真相》,  實際上建議大家可以先閱讀, 並了解一下美國退休生活的具體描述和分析。而最上麵的文章《一個最新的具體退休案例的分析》, 則使用了一個美國媒體的回答讀者有關退休谘詢的文章,並且附帶ChatGPT根據大量的數據的具體分析總結出來的結論和答案。

一個最新的具體退休案例的分析

市場觀察雜誌10月5日發表了一篇回答讀者有關退休金和退休計劃谘詢的文章,這位名叫Quentin的人是典型的美國中上階層的單身人士,不僅年薪在$100,000以上,並且還懂得理財, 所以他的401K和IRA金融資產已經達到了$1.2 M(如果你有家庭,配偶年薪也在$100,000以上,同樣有理財,那麽退休金1.2M×2,2M以上)。



如果根據美國家庭金融資產數據的排名, 他已經進入了Top 10 %(這個排名方法不包括房屋和不動產在內的其他財產)。



Quentin問專家, "我每月的開支是 6,500 美元:我 64 歲,401(k) 賬戶中有 120 萬美元,還有兩筆抵押貸款。我能負擔得起退休生活嗎?"

他的例子對美國中上階層來說的人士和家庭來說,比較具有典型性。市場觀察專家們對他的案例給了以下詳細的分析回答。

綜合考慮,您的情況已經相當不錯了。“平均而言,60歲即將退休的美國人擁有大約20萬至25萬美元的退休儲蓄,”西南財經集團(Western & Southern Financial Group)表示。 “不過,理財專家通常建議,到這個年齡,你的儲蓄至少要達到年薪的八倍。”

您可以每年提取3%或建議的401(k)賬戶資金。您的投資仍會持續增長,並幫助您度過退休生活。每年隻需從120萬美元的401(k)賬戶中提取2.4%即可滿足您的開支。如果您再次前往歐洲或其他地方旅行,您的年度度假預算可能會增加幾千美元。

具體來說,假設年回報率為7%,且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提取金額每年增加3%,那麽您的401(k)賬戶在10年後的價值將達到160萬美元,20年後將達到220萬美元,30年後將達到290萬美元。理想情況下,您的社會保障金和養老金意味著您可以在市場調整或長期低迷期間限製提取金額。

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 “如果目前的年薪為10萬美元,你應該爭取到60歲時至少有80萬到100萬美元的退休儲蓄,”Western & Southern補充道。“這個數字並非一成不變,隻是一個指導原則你的實際需求可能會更高或更低,這取決於你計劃居住的地方、醫療費用和你期望的生活水平。”

直到你達到67歲的“完全退休年齡”,你才能獲得全部的社會保障金。如果你等到70歲,你每年還能在這些完全退休年齡的福利之外再獲得8%的額外收入。此外,還要考慮用於房屋維修和醫療保險費、自付額、共同保險和共付額的應急基金。

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在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開放投保期(從10月中旬到12月)期間選擇醫療保險。在此期間,他們可以在傳統醫療保險(Medicare)和聯邦醫療保險優勢計劃(Medicare Advantage)之間切換,加入或更改D部分處方藥計劃,還可以添加補充保險(Medigap)。

在您這個年齡段,“中等風險”的投資組合中股票占比應該達到60%,但這並非一成不變。聯邦醫療保險優勢計劃的開放投保期從1月1日持續到3月31日。在此期間,65歲及以上的受益人可以轉換到其他聯邦醫療保險優勢計劃,或者放棄其聯邦醫療保險優勢計劃並恢複傳統聯邦醫療保險。目前有提案建議自動為老年人加入聯邦醫療保險優勢計劃。(您可以在此處閱讀相關內容。)

您的退休計劃應包含三大支柱:積累、分配和多元化。嘉信理財表示,退休初期的投資者“可能希望將更多資金配置於股票,以防範長壽風險,而晚年投資者則希望優先考慮創收和資本保值。”

這項風險評估僅供參考,並非萬能:60 至 69 歲,考慮中等規模的投資組合(60% 股票、35% 債券、5% 現金/現金投資);70 至 79 歲,考慮中等保守的投資組合(40% 股票、50% 債券、10% 現金);80 歲及以上,考慮保守的投資組合(20% 股票、50% 債券、30% 現金),嘉信理財補充道。  

(附) ChatGPT Q & A

1. 到了80歲以上或者90歲以上,他的生活隻能半自理,甚至發展到不能自理,如果五年甚至十年,那麽他的金融資產和退休金部分夠用了嗎?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也是很多人最關心的養老階段問題。我們可以把它係統地分成三個部分來看:(1)支出需求;(2)收入與資產來源;(3)可持續性分析。

 一、80歲~90歲以後:支出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

生活支出總體趨勢:  一般在 80歲以後,日常開支(吃、穿、娛樂)反而會下降;但 護理和醫療支出 會顯著上升,並成為主導。支出類別70歲前後80–85歲90歲以上: 

食品、日常用品 中等 稍降 低 

交通、娛樂 中等 明顯下降 很低 

醫療保險自付 稍高 高 很高 

居家護理 / 機構護理 很少 增加 極高

護理費用參考(美國):

根據 Genworth 2024 年數據(中位數價格)護理類型月費用年費用: 

(1) 居家護工(Home health aide, 每天4小時) $5,500/月 $66,000/年 

(2) 輔助生活設施(Assisted Living) $5,000/月 $60,000/年 

(3) 護理院(Nursing Home, 單人房) $9,500/月 $114,000/年 

(4) 若需全天候(24小時)護理,費用可達 $150,000–$200,000/年。

 二、Example of Quentin目前的收入與資產情況(以賬戶中 120 萬美元的數據為基礎)

項目金額(每月)說明: 

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 $3,000 隨通脹逐年調整 

年金 $1,064 固定不隨通脹 

合計固定收入 $4,064/月(約$48,800/年) 穩定終身收入 

401(k) + IRA $1.2 million 可投資資產 

 三、可持續性計算(80–95歲階段)

假設:目前你 70歲(舉例);

投資年化收益 4%;

通脹 3%;

每年支出如下:

場景年支出假設結果(401k可維持年限)

(1) 輕度自理(居家 + 醫保自費少量) $60,000/年 401k可支撐約 25年(充足) 

(2) 半自理(部分護理) $90,000/年 可支撐約 15–17年 

(3) 全失能(長期護理院) $120,000–$150,000/年 可支撐約 8–10年 

結合社保與年金,Quentin每年固定收入約 $48,800,如果每年花 $90,000,則每年要從 401k 提取約 $40,000。這相當於 401k 提取率約 3.3%,仍屬“安全取款範圍”。

 四、結論與建議

 以你目前的資產結構($1.6M 總淨值 + $4k/月終身收入),即使活到 90 歲甚至 95 歲,在居家養老或半自理的情況下完全夠用;但若連續 5–10 年完全失能、住護理院,則需提前規劃。

建議:

預留長期護理應急金(約 $200–$300k),

可用部分401k或房屋淨值(Home Equity)作後備。

考慮 長護保險(Long-Term Care Insurance) 或Hybrid Life + LTC 保單(帶護理功能的壽險)。

若夫妻兩人中一方健康,可優先選擇居家照護+外聘護理,成本遠低於全護理機構。

2. 《80–95歲階段養老可持續性表》

數據基於Quentin目前的情況:

401(k)+IRA = $1.2 million

社保 $3,000/月

養老金 $1,064/月(固定、不隨通脹)

房屋淨值 $400 k(作為備用資產)

預計年投資回報率 ≈ 4 %,通脹 ≈ 3 %



 綜合分析 / Interpretation

資金充足區間 年支出 ≤ $80 k 時,你的資產足以覆蓋至 95 歲甚至更久。 

警戒區間 年支出 在 $90–110 k 之間時,需關注投資波動與通脹。 

高風險區間 若長期(≥ 5 年)護理支出 > $120 k/年,則應動用房產淨值或保險應對。 

規劃建議 / Planning Recommendations

長期護理保險 (LTC Insurance) 或 Hybrid Life + LTC Plan:

若保費可承受,可鎖定部分高齡風險。

設立護理專項基金 (Care Reserve Fund):

從 401k 或 Roth IRA 中預留 $200 k 左右應急護理金。

使用房屋淨值 (Home Equity as Backup):

可通過 Home Equity Line 或 Reverse Mortgage 在高齡階段補貼護理費用。

支出分層策略 (Spending Tier Strategy):

(1) 80–85 歲 → 生活品質維持期;

(2) 85–90 歲 → 健康監控與部分協助期;

(3) 90+ 歲 → 重點護理期。

3. 理想的退休金融財產狀態: 如果個人有$100M, 家庭$200M以上的金融財產

 

結論總結

如果個人有$100M, 家庭$200M以上的金融財產, 屬於美國退休人群中前10%的富裕水平在未來 30 年中:

生活將非常穩定、自由、無須擔心賬單;

能舒適旅行、隨心生活;

擁有高質量醫療和照護保障;

若投資得當,甚至仍能留下相當遺產。

4.(附)30年最理想的投資狀況分類











Original Article Link:

https://www.msn.com/en-us/money/personalfinance/my-monthly-expenses-are-6-500-i-m-64-have-1-2-million-in-a-401-k-and-two-mortgages-can-i-afford-to-retire/ar-AA1NQRB0?ocid=socialshare

美國人的養老真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當下Presence,作者:張小,原文標題:《深度探訪美國人的養老真相|關於養老院、居家養老、金錢和正在錯位的時間》

在過去的工作中,因為需要給老年人設計智能產品,我逐漸接觸到了美國的老年人群體;遇到過很多對科技熱情的老年人,也探訪了不少老年人社群和養老院。於是,我便準備寫一寫我看到的現狀。首先要說,這篇文章並不是對不同國家養老製度的評價,也不是移民美國養老的科普,而是嚐試描繪美國普通人的養老生活,並揭示在其他地方很少被提及的挑戰。我們將從這一代美國老年人的畫像開始,解讀美國老年人的養老觀念,並帶你看看真實的養老現狀。

一、那些從黃金時代走來的人們

2025 年,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群體出生於1940年代到1960年代,也被稱為“嬰兒潮(Baby Boomer,後文將用Boomer代指)”一代。他們生長於美國最繁榮與最自豪的時期——有一部分依然沉浸在“美國舊夢”中,過著相對保守和固定的生活;另一部分則格外開朗,並保持著一種令人驕傲的生活方式。那到底得有多“自豪”呢?根據 2025 年第三季度的統計數據,在美國的財富分布中,嬰兒潮整體占據了50%。



據statista,黑色線條為嬰兒潮群體從1990年代至今在美國財富分布中占比。我在工作中也能接觸到不少這個年紀的前輩。在我曾所在的研發團隊裏就有兩三位——有的人是因為孩子還小,需要穩定的收入;有的人則單純喜歡研究,同時希望獲得一些額外的經濟來源。

兩年前,在一次針對老年人智能科技的產品調研中,我認識了查理。他七十多歲,在矽穀運營著一個老年人調研組織,聚集了來自美國各地的老年人,互相交流最新的科技信息,並協助科技公司測試新產品。這些老年人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生活在美國發達城市,對智能產品運用自如,甚至不少人已經在使用智能音箱、ChatGPT了。

除了大都市外,這樣生活得不錯的Boomer們在中西部也有不少。不久前去新墨西哥州聖塔菲參觀畫廊的時候,我們遇見了一位畫廊工作人員,她曾在舊金山生活,現在喜歡在自己40英畝的地上跟姐妹們騎馬;去亞利桑那州,我們則遇上了一位房產經紀人,她和他的愛人也是在幾年前離開了矽穀,做起了太陽能生意,曾經幫助多家公司上市。

總而言之,Boomer們生長在美國經濟如過山車直衝雲霄的年代裏。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也就是Boomer們剛剛參與工作的年紀)至今,納斯達克指數從1990年的400~500漲到了22000,而S&P500指數則也翻了將近五倍。與此同時,反映著物價的CPI,僅漲了2~3倍。



納斯達克指數增長曲線, 在這樣的經濟發展下,又得益於相對完整的金融和養老金製度,如果你曾經有較好的工作,有養老金賬戶,哪怕什麽都不做,把錢放著便能獲得不錯的收益。在美國,雇主會提供一種商業養老理財賬戶,叫做 401(k)。Fidelity作為美國提供這一服務的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在 2025 年 3 月公布了不同年齡層 401(k) 賬戶的平均餘額數據:



來源:Fidelity, 隻看最右邊三條方塊:60歲以上的老人平均養老金數量約為25萬美金,約合人民幣170萬元,這僅是養老金賬戶401(k),還不包括其他現金和非現金資產。同比英國,60歲以上養老金賬戶大概在13萬鎊到15萬鎊左右,約合人民幣120萬元。

如果說,在美國之外的人們心中,曾經存在過一種“美國夢”——既向往經濟的繁榮上行,又憧憬在動蕩的時代中能體麵隱退,懷念舊時光的美好——那麽我們所指的,大概就是這一代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嬰兒潮一代都是富裕階層。但不可否認的是,曾經的工薪階層經曆了更好的時代紅利,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外國人眼中“典型美國人”的形象。

可這不是全部。401(k) 隻能統計由雇主提供的養老賬戶。但事實上,截至 2025 年,每5位老人中,就有1位的養老賬戶餘額為零。高昂的養老開銷,是所有人都不得不麵對的共同難題。

二、總之,美國養老院貴得離譜,性價比也不高

將近幾十萬美元養老金賬戶的存款看似光鮮,可如果放在美國的養老院上,就有可能是杯水車薪了。大部分美國人並不是完全不想,而是無法考慮居家養老以外的選擇。先來說說美國不同種類的“養老院”。在分類上,我們所說的養老院在美國有三種形式:

Independent Living(獨立生活社區)更適合身體健康、能獨立生活的老人,提供社交活動和基本便利設施。一年費用約3萬~4萬美金;

Assisted Living(協助生活社區)類似養老社區,為住戶提供日常支持和護理服務,舉辦豐富活動,但護理人員相對有限,通常為公寓式住宅。一年費用約7萬美金;

Nursing Home(護理院)更強調醫療和護理保障,配備 24 小時的專業醫護人員,多為單間或多人房,私密性更好,但費用極高。一年費用約10萬美金。

養老院的風格也不盡相同。有一些是在由酒店、商業公寓改造過的綜合性公寓裏:



有一些則像社區中心和較大的個人住宅:



即便手裏有25萬美元,如果選擇普通養老社區,資金大概能維持五六年;若是伴隨慢性病,需要更多社區支持,可能隻能撐三到四年;而如果進入高等級的護理院,麵對昂貴的醫護費用,這筆錢甚至撐不過兩年

在此之上,養老院的上限沒有盡頭。在我所在的地區,高端的養老院需要交一到兩百萬美金(現金,不可以貸款)的入會費,每月還要交上幾萬美金的月費。——就這還要排隊幾年才能排上。

所以說,一個擁有”平均“養老金水平的老人,如果沒有出現認知、行動能力和健康顯著下降,並且家人完全無法提供照顧,大部分情況下,他們並沒有能力獨立負擔漫長的養老院的費用。

而且,大多數養老機構裏,護工與老人的比例非常低。雖然網上流傳著各種1:3的國際標準,但近幾年的真實情況是一位護工常常會要照顧10位老人。因為不是醫院,醫護力量也很是有限:有時整棟樓裏四五十位老人,卻隻有一位常駐醫生。這意味著,如果隻是為了應對慢性病、監督吃藥,在養老院中也不一定能真的獲得更好的照護支持。如果醫療需求更大,養老院也會要求住戶轉移到更加專業的醫療服務中心。也許是因為這些種種,雖然美國允許進入養老院的年齡在55歲,中位數卻在85歲左右

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家尋求看護的成本會更低。如果不考慮養老院,生活能力下降的老人還可以選擇Caregiver(照護者)或Home Care(居家護理)。這類服務通常由護理人員上門,幫助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非醫療事務,例如買菜、購物、開車接送、打掃房間等。平均價格會在每小時30到50美元,整體區間大約在20到80美元/小時,取決於服務的具體形式和內容

我曾經參加過我們當地社區的一場居家護理公司的谘詢會。這類服務多采用承包製,一個片區由一位經營者負責。服務內容除了派遣適合的人手去幫助老人的需求,還包括專車接送工作人員上門,或者接送老人去購物中心等等。谘詢會上,老人們關心的一個是價格,另一個就是:保險可以覆蓋嗎?答案自然是:不可以。是的。除了真正的醫療場景,看護、照顧在美國也是沒有保險覆蓋的,是完全的商業行為。有機會我們會繼續介紹美國的保險問題——總之一篇文章也寫不完。

話說回來,無論是養老院、養老社區,還是各類居家養老服務,在高昂的費用背後,都麵臨著同一個問題:人力短缺。正因如此,美國才推出了所謂的“護理簽證”(Caregiver Visa),以吸引更多移民來彌補護理人力的不足。

三、養老院工作人員寶拉:“等我的父親需要更多看護時,我也會讓他去養老院”

去年秋天,我以谘詢者的身份造訪北加州矽穀附近一家中等價位的養老院。這裏沒有入會費,每月價格隻比當地的房租稍高,大概在3000~5000美金。我遇到了那裏的接待人員寶拉。她大約五六十歲上下,非常熱情開朗,還為我準備了一盒養老院自製的手工餅幹。和其他地方一樣,活動是養老院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幾乎每個月都排滿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有時是唱卡拉 OK,有時是玩紙牌;有時會邀請外部團體來帶領手工活動;還有時候會安排小巴士,帶老人們去商場或公園。

在寶拉眼裏,能夠讓老年人在養老院更好地延續曾經熟悉的生活,是說服潛在住戶的首要策略。她會問我很多關於老年人喜好的問題,並介紹相應的活動——比如織毛衣、打牌、種花;知道我是中國人後,她更是主動把我介紹給了那裏負責飲食的華人、正在打牌的華人老奶奶;並告訴我,這裏也有幾位會說粵語的老人,飲食也時不時會有中餐的口味。

當然,我不得不說,對於移民(不僅是中國人)來說,飲食絕對是落差最大的地方。養老院老年人的飲食是少油少糖的美國食物——可以想象,一般的美國食物,要是去油去糖又能剩下點什麽呢?



不要被網上搜索結果裏的漂亮照片所迷惑,大部分情況下,你看到的菜品會接近下圖: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人真的是最會吃的民族之一。在寶拉的熱情介紹中,她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作為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她的父親已經八十歲,如今獨自居住。再過幾年,她也會為父親挑選一家合適的養老院,主要是為了提前做好Memory Care(記憶照護)的準備。

這其實也是許多老人選擇進入養老院的最真實原因。美國的養老院往往需要排隊等待,因此早早計劃提前入住,也能在自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時,順利過渡到更加全麵的護理服務。這家養老院同樣設有Memory Care區域,也是許多養老機構的標配。寶拉說,進入這裏的老人由於認知能力嚴重退化,隻能生活在上鎖的大門的區域內,隻有工作人員才能自由出入。聊到這裏的時候,寶拉也無奈地歎了口氣。

四、堅持居家養老:就得把“養”老換成更體麵地老去

幾年前,我所在的項目組開始了一項以老年人為目標群體的智能產品開發,也是那時我才近距離接觸到“Aging in Place”這個概念。它的字麵意思為“居家養老”,官方定義為:the ability to live in one's own home and community safely, independently, and comfortably, regardless of age, income, or ability level.  無論年齡、收入或能力水平如何,都能夠在自己的家中和社區裏安全、獨立、舒適地生活的能力。在英語裏,Aging並沒有“養”的意思;而在我們的文化裏,早在西周、秦漢時期,便有“養”老的概念——它甚至曾是古代的一種禮製,指在國家和地方層麵采取措施,對老人進行供養。

所以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在大部分美國人的眼裏,養老更多是選擇一種方式更好地老去。它的首要前提既不是代際間的供養,也不是政府的支持,而是怎麽樣能保證基本的生活標準。這麽一來,大家的選擇分為兩大類:在自己家老去,還是在養老院老去

也正因為開銷大,公共支持又有限,你可以在網上找到非常多關於居家養老的指南。官方通常會建議在退休時就準備起來。在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National Instiute of Aging)的網站上,Aging in Placec主要圍繞著這麽幾個角度展開:

個人護理:協助日常生活活動,包括洗澡、穿衣、如廁、進食和行動。

家務:打掃房間、庭院勞動、采購雜貨、洗衣及類似的家務。

餐飲:購買食材並準備營養餐食。

財務管理:如支付賬單、填寫醫療保險表格等任務。

醫療護理:包括給藥、處理傷口、協助使用醫療設備及物理治療。

交通:出行協助,例如前往診所或雜貨店。

安全:家庭安全措施,以及在跌倒或其他緊急情況下提供幫助。

也有許多與家庭環境相關的注意事項——下麵這份檢查表就是用來逐項排查,留意家中不適合居住的細節問題——大到房屋需要修繕的地方、安裝扶手的位置;小到藥物是否貼有清晰標簽、廚房是否安全、院子是否需要維護等。

小插曲:不少老年人之所以選擇搬到公寓或養老社區居住,並不完全是出於醫療或照護需求,而是因為不想再操心打理房屋和院子。鑒於美國房產稅普遍較高,一些人也願意從房價、房產稅較高的地區搬到成本更低的住房。於是,如果你去美國中部旅行,就常常能遇到不少做出這種選擇的老人。

隻要你想,便能在網上找到幾乎所有關於居家養老的資料。核心在預防和及時救治——比如去除家裏可能會引起滑倒、跌倒的設計,以及在跌倒之後,能夠快速通知家人和看護者的技術。然而,老年人中最高發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那就是孤獨感

五、衰老帶來的孤獨是與時間的錯位

將近1/3的65歲以上的美國老人正在獨居,在中國,這個比例是15%左右。這與人口密度和家庭文化都息息相關。在與查理的聊天當中,他也提到了孤獨是大部分老年人正在對抗的掙紮現狀。離開占據生活大部分時間的工作環境,身邊的人陸續離世,經曆認知和體力下降,兩極化的政治局勢——這一切都正在讓自我與外界時間流速不同。孤獨便在這種差距裏肆意生長。

與此同時,由於夫妻雙方通常是妻子扮演者與社區、鄰裏社交的角色,男士們在失去伴侶之後,也常常會失去社交的動力和來源,孤獨這一話題在男性當中也尤為微顯著。於是,雖然社區無法提供更加切實的幫助,在提升“精神文明”方麵仍在做著努力。

從退休後到行動力大幅喪失之前,除了可以付費上的老年大學和瑜伽課,還能參加很多免費的活動,比如加入當地的社團——像是劃船、讀書會、高爾夫、滑雪,結交新朋友。在那裏,他們不僅僅是鍛煉技能,更是找到可以聊聊生活的出口。每個市也都會有圖書館和社區活動中心,定期舉辦免費的講座和課程,有的是寫詩,有些學習使用科技產品,有的打打麻將。

根據美國退休協會(AARP)的統計,更多美國老年人會去做各種各樣的誌願者,用自己的方式參與進社會。在一次圖書館的公益講座上,我遇到過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她精神矍鑠,但仍認真地向工作人員谘詢居家護工的問題。原因是她的鄰居——比她年紀還小一些——因為一次看似不起眼的摔倒,從此再也沒能站起來。這讓她心生擔憂。平日裏,他們這一帶的老人們就靠著幾位同齡人互相照應,而在那個社區,像她這樣的老人並不在少數。

六、關於美國普通人的養老,我們再來算一筆賬

俗話說得好,如果有錢在哪裏都過得不錯。如果要總結一下美國養老的特性,那住房和醫護支持是最大的難點。

補充一下:除了突發情況進急診,在美國想要當天就能看上當天的病幾乎不可能。在這個國家,住房成本高,人力成本高,所以想要找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得到較好的照顧,相比許多人力和住房成本低的國家來說是要貴很多。除了前文算過的25萬美金能撐幾年,更可能的情況是許多人連25萬都沒有。對於60歲以上人群的財務危機,美國一些機構也做了這樣的統計:

美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收入最低的20%(約 1,500 萬戶家庭)沒有任何資產——其中一些人還背負債務。該群體在 2020 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18,000美元,幾乎 90% 的人家庭收入低於Elder Index(老年指數)的標準線。大約一半(49.6%)的60歲及以上人群(超過 2,700 萬戶家庭)平均收入低於Elder Index 所計算的基本生活所需水平。

盡管老年人普遍傾向於“原地養老”,但其中60%無法負擔兩年居家長期照護和支持服務(LTSS)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問了,那要是老了沒有錢了怎麽辦?這我也做過調研。的確,平常生活中不常潦倒的老人,甚至沒有太多老年人流浪漢,但是我在社交媒體上找到了這樣的回複——社保、低收入保險以及食物銀行(一種大家可以捐食物的食物救濟站)是最後的稻草。



翻譯:我是一名 79 歲、身無分文、殘疾的老人,現在住在 Medicaid(醫療補助)養老院。真的!我沒有開玩笑!沒有任何資產,除了社會保障金外沒有收入,而那點社會保障金也幾乎全部交給了養老院,隻有州政府每月給我一小筆津貼,用來付電話費和買些零零碎碎的東西。我沒有孩子,也沒有在本地的家人,有點像是被永久困在一個空間站裏,與世界隔絕。我需要的少數東西都是在 Temu 上買的。我坐在這裏,用一台舊的翻新筆記本電腦刷 Reddit,因為說實話,真的沒別的事可做。慶幸的是,我從來不是那種喜歡行動的人,否則這種生活會讓人發瘋;但我一直是個“腦子型”的人,所以還好,反正也沒別的事。我對賓果遊戲或合唱之類的活動提不起興趣。我筆記本裏有 3500 本免費的電子書,除了刷 Reddit 或看新聞時,大多數時間我都在讀書。

食物還算過得去,生活還在繼續。但真的,隨便問我什麽!在沒有癡呆的情況下,年老且身無分文的生活依然可以過下去——盡管嚴重的身體殘疾(我就是如此)真的很糟糕。真的,不開玩笑,隨便問我!

對低收入老年人來說,最常見的援助形式是補充保障收入(SSI)——應該就是上麵的網友回複裏的補助。根據美國社會保障局(SSA)的數據,截至 2025年7月,65歲及以上人群的平均 SSI月支付額約為 593.96 美元,約合人民幣3000~4000元左右。在欠發達地區,當然更低。

補充:SSI並不是常規的社會保障福利(Social Security benefits)。普通的社保福利是基於既往收入計算的。例如,2024 年初的平均退休金福利約為每月1,862美元。

七、最後,關於養老

關於老年人的問題,在本質上不同國家並沒有太大不同。住在哪裏、由誰來照顧、身體的哪一部分衰老得更快,這三點最終決定老人們可以和不可以做怎樣的選擇。

而各地的政策、經濟狀況和文化,則反映了老人們能夠從公共空間裏獲得怎樣的支持。在一次與老年人做小組采訪中,我們需要了解老年人當下生活的痛點和需求,那是我第一次在一個商業產品調研裏聽到如此多關於“死亡”的話題。雖然現在的科技產品總是號稱創造宏大的未來,但是回歸到老人的問題上,比起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更希望能擁有與他們曾經流速相似的時間。

昨天做的事情,今天也可以做。上周記得的事,這周能想起。去年的朋友,今年還在。並且從今往後,仍然能安心地重複、慶祝每一個這樣的瞬間。

參考資料:

https://moneyweek.com/personal-finance/pensions/average-pension-pot-by-age

https://mylifesite.net/blog/post/a-stark-contrast-in-peak-65-baby-boomers-retirement-savings-pictures/

https://www.reddit.com/r/questions/comments/1haqe0u/what_happens_to_old_people_that_run_out_of_money/

https://www.ncoa.org/article/what-is-supplemental-security-income-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