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中台相似的經濟發展模式; 政改...

BeijingGirl1 (2025-10-11 07:39:21) 評論 (9)
“亞洲四小龍” 的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之間,都實現了快速工業化與經濟騰飛,從人均GDP 幾百美金,到了5位數,躍升為發達經濟體,成為“東亞奇跡”的典型代表。

台灣的經濟躍升十分顯著,按世界銀行的數據,1990年台灣人均GDP達到 13600 美元,幾乎是當時中國的 41 倍! 而中國在這40年期間的前30年淨折騰了,人均GDP提升有限,僅在幾百美元區間。







國黨和共黨,都是從中國走向共和之路上產生出來的政黨,有很多相似性。 比如都被蘇聯的馬列主義影響,搞武裝起義。《走向共和》中的孫中山,在扳倒清廷路上一遇阻礙就搞暴動;蔣介石1923年親去蘇聯取經紅軍,接受援助和武器,回來就成立了黃埔軍校。 再比如搞獨裁,軍閥互鬥,兩黨互鬥,黨內內鬥,像烏眼雞似的都想把對方往死裏整。

但國黨和共黨最大的不同是國黨堅持了私有製。1949年兩岸分治後,都進行了土改。中共廢除了地主、富農階級的土地所有製,把田分給沒田的農民。這曾經深得民心。而台灣是采取政府管製的“溫和土改”,沒有消滅地主階級,而是先推行“375減租”,要求土地擁有者收租不能超過收成的37.5%,減輕佃農的負擔;同時也有法律保證地主的權益。

然後國黨把從日本殖民者處收來的土地分給農民,無田戶可以領半公頃(1公頃約15畝)。 之後國黨強製地主不能擁有超過3公頃(好田和旱地有別)的土地,多出來的強製賣給政府。由政府轉賣給無田的農民,可以貸款。一時間台灣大地主消失,無數小地主誕生;而中國把土地又收回公社, 說是為了互助,但又不是自願加入而是一刀切。嚴重打擊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兩岸經濟發展: 1950年代中國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始), 發展重工業;台灣體量小發展輕工業,扶植紡織品出口;兩岸都是政府主導的工業化;

  • 1960年代中共大躍進失敗,國民經濟困難,文革動蕩;台灣依靠廉價勞動力,外資進入;紡織、成衣、加工出口。
  • 1970年代大陸仍在運動中,人口激增;台灣蔣經國有了“十大建設”【*】見文後,很棒!經濟開始騰飛,電子、機械出口增長。此時台灣人口壓力也增大,依賴外貿。 而且中美建交了,台灣被美國請出聯合國;
  • 19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崛起;台灣高科技產業起步,建立科學園區,半導體業萌芽。 兩岸都進入產業升級階段;
  • 1990年代大陸加入全球產業鏈,開始成為“世界工廠”;家電、紡織、玩具大量出口;台灣半導體、信息產業騰飛,台積電崛起。 兩岸的製造業都向更高端邁進;
  • 2000年代大陸加入 WTO,經濟全球深化;製造業升級,房地產高速發展;台灣則成為全球信息和通信供應鏈核心,集成電路設計與晶圓代工全球領先。兩岸產業升級加速。
  • 2010 - 2020年大陸高鐵、新能源、互聯網經濟、5G、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崛起;台灣半導體、芯片設計全球龍頭;兩岸都麵臨高科技發展與人口結構的挑戰:人口紅利見頂,麵臨少子化、內需不足。美國開始抑製中國。
政治方麵。1949年國民黨遷台後開始“白色恐怖”時期,長期實行戒嚴、政治高壓,實行威權體製。總統由國民大會選出,蔣家父子執政。直到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鬆動黨禁、報禁,台灣進入民主化過渡期。此時台灣的經濟已經在人均GDP萬美元行列。

1991–1992年台灣國民大會與立法院全麵改選,廢除了憲法“戡亂”體製,邁向正常憲政。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成為台灣曆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這是台灣民主化的裏程碑。2000年後台灣實現了兩黨和平民主輪流執政。

看台灣的經濟發展路徑,1990年前的40年威權體製下的發展遠比後麵的35年快。從1950年約 400 美元 到1990年的13600美元,年均增占率約9.2%。 但之後到2023年的3.2萬美元,33年中年均增長率隻有2.6%。

四小龍另一個例子是新加坡。 新加坡1965年才獨立,起步比台灣晚15年。當時人均GDP 516 美元。1990年人均GDP達到 11860 美元。年均增長 13.4%。新加坡是威權體製至今,一黨獨大,李光耀執政到1990年,之後從他選定的自己人過渡到他的兒子李顯龍執政直到2024年。

2023年新加坡人均GDP達到 85412 美元, 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從1965至2023年的58年中,年均增長率約9.2%,和台灣威權體製時的增長相似。

中國經濟發展起步落後台灣30年。現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大城市和某些地區,人均GDP達到或接近台灣的水平,但廣大的西北地區還差較遠。中國1950年的人均GDP低到世界銀行報告的“兩位數”。1990年319美元, 2023年 12951 美元。 33年中年均增長率約 11.9%。 近年開始放緩。很多中西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該提高工資收入,像台灣那樣,讓錢“毛起來”。

但中國政府拒絕接受提高工資,進而漲物價,增長GDP的方案。堅持打壓房地產中的不正常現象;逐步提升最低工資,推廣退休金、醫保的全民覆蓋;要求企業負擔起雇員的裁撤金、工傷保險及女性生育金; 加大農村的扶貧力度。中共寄希望於讓發達地區的效益逐漸外溢,使中西部的發展趕上來,抑製貧富差距和城鄉差別的擴大。

除了國黨在經濟發展上領先共黨30年,台灣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也領先。 1949年國黨將大陸的精英帶到台灣。中國建國時的文盲率高於80%,而去台灣的大陸人應該都是識字的。

經濟發展早,人口素質高,是台灣國黨能先於共黨進行政改的主要原因。 相信當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 人口素質繼續提高之後,政體改革必將開始。 因為思想的進步是一個不可逆過程。 就像自然界的熵增加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