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目的地是孔亞,在距離孔亞還有一個小時車程的路上,我們拐去Aksaray 參觀一個商隊驛站。
蘇丹汗商隊驛站 Sultan Han
這是一所建於1229年的古絲綢之路上官營的商隊驛站,建築結構是一個帶拱廊的院落和一個有屋頂的柱廊大廳,有屋頂的大廳主要是在冬季使用,房間、畜舍、廚房等設施圍繞在庭院周圍,在庭院中還有一個亭閣清真寺。驛站隻有一個入口,四周都是很高的圍牆。在卡帕多西亞地區每隔四十公裏左右,大概是駱駝商隊一天的腳程,就有這樣一個驛站,為長途跋涉的商隊提供各種服務,諸如飲食、獸醫、鞋匠、鐵匠等。
大多數的商隊驛站都是通過捐贈來維持經營,這要得益於伊斯蘭教法中虔誠施舍的社會意識,蘇丹、王室成員以及富有的商人都會慷慨解囊,資助建立驛站。更為慷慨的是,每一位旅行者,不論國籍、信仰和社會地位,都有權在商隊驛站內享受三天免費的食宿、醫療和其他服務,驛站會聘請醫生和各種工匠,所有這些都是國家買單,這些繁榮商貿的舉措在現代社會都是非常先進的理念。
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登上小亞細亞舞台的是塞爾柱突厥人,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已經是內憂外患,無暇顧及這裏。塞爾柱突厥人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羅姆蘇丹國,國家一度經濟繁榮,商貿發達,這些古絲路商隊驛站不僅為商隊提供很大便利,而且政府也賺取了不少通商稅,加強了區域經濟聯係。
現在這些驛站早已褪去了昔日的車水馬龍,留下的是人們對幾百年前繁榮的絲綢之路的無盡遐想。站在空曠的大院,環顧四周, 穿越八百年時空,是否聽見了駝鈴聲聲,人聲鼎沸,招呼客人入住的“店小二”,打尖住店的商賈們,談論著沿途的風土人情,交流著商業信息。
孔亞 Konya
孔亞有著非常久遠的人類居住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赫梯人。在歐洲中世紀盛期小亞細亞這片土地動蕩不安,你爭我奪,孔亞在拜占庭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之間不停的倒手。公元1077年到1308年,塞爾柱突厥人的一支在這裏建立了羅姆蘇丹國,定都孔亞,城市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商貿發達,人口興盛。之後在1467年被登上曆史舞台,日趨強大令整個歐洲顫抖的奧斯曼帝國收入囊中,可惜被日漸冷落,直到1896年修建伊斯坦布爾到巴格達的鐵路,孔亞才開始踏上了複興之路。
孔亞現今是土耳其中部的一個大城市,被認為是伊斯蘭宗教氛圍非常濃厚的地方,人們恪守古蘭經的清規戒律,過著虔誠的生活。城市非常整潔幹淨,在街上穿黑袍,戴頭巾的婦女明顯增多。這裏曾經是塞爾柱和奧斯曼帝國的宗教中心,被稱為 The city of hearts,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旋轉托缽僧修道會就起源於孔亞。
八百年前旋轉托缽僧修道會的創始人是在伊斯蘭世界大名鼎鼎的傑拉萊丁·魯米,偉大的精神導師和天才詩人,傳播的理念是追求清靜悠遠的精神世界,天人合一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創建的教派之所以叫旋轉托缽僧,是因為僧侶們跳的旋轉舞,這不僅是一種舞蹈,更是一種宗教儀式。用激情澎湃的詩歌傳播理念,用空靈飄逸的旋轉舞表達世界觀,將單調乏味的教義轉換為更能讓人感動和陶醉的東西。
文化中心 Mevlana Culture Centre
梅烏拉那博物館 Mevlana Museum
魯米出生在阿富汗,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伊斯蘭法學家、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他的父親是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童年時為躲避戰亂,跟隨父母不斷移居。1228年應羅姆蘇丹的邀請,舉家搬遷到了孔亞。魯米一生創作了大量詩作,這些詩作中蘊含著對世界的感悟,觸及人類靈魂的通透,在他離世八百年後還在西方世界掀起了魯米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紀念他,將2007年定為“魯米”年。
魯米的金句
在孔亞他繼承了父親的苦行僧教團,領導修行者進行各種靈修活動,包括練習冥想、學習詩歌和音樂。後來魯米創立了蘇菲教派,主張禁欲修行,抑製對物質的追求,信徒和一般人一樣有自己日常的工作,他們把修行融入到生活當中,冥想、唱誦、旋轉,通過自我修行的方式,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真主給予世界的愛,達到自我淨化的靈性境界。蘇菲派不是伊斯蘭教的主流教派,如同一股清流,他們是沉靜、虔誠和謙卑的穆斯林。
梅烏拉那博物館曾是旋轉托缽僧隱修地,後改做魯米的紀念館,梅烏拉那的意思是我們的導師,現今這裏已成為聖地,每年有很多蘇菲派信徒來這裏朝聖。博物館內有魯米和家人的棺槨,棺槨上放著他們生前戴的帽子,不同形狀顏色的帽子代表著不同身份地位。魯米棺槨周圍裝飾雕刻不同尋常的精細華美。展覽廳內一個玻璃罩中放著一個木匣子,裏頭裝著魯米的胡子,土耳其人都湊近下麵縫隙用鼻子聞聞,是否在感受大師的氣息。
魯米的棺槨
裝著魯米胡子的木匣子
博物館內還展示旋轉托缽僧的一些生活場景,新的僧侶要接受一千零一天的隱居式訓練,通過音樂、詩歌、舞蹈學習宗教倫理觀和行為準則。學成以後以教會成員身份回到原來的工作生活當中,將靈性和世俗生活結合在一起,通過不間斷的清修冥想,從紛亂的生活中抽離出來,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最終歸宿。
塞利米耶清真寺 Selimiye Mosque
旋轉舞
旋轉舞的起源有個有趣的說法。一天魯米走過市場,耳旁傳來鐵匠叮叮當當的掄錘聲,就在這時他聽見了“La ilaha ilallah(萬物非主,唯有真主)”,他雙手舉起開始不停的旋轉,在如癡如醉的狀態下尋找真主,體驗與真主合一。
孔亞的文化中心 Mevlana Culture Centre 在每周周六晚上有旋轉舞表演,場地很大,參與表演的修行者也多。我們試圖調整行程周六能到孔亞,可惜沒有成行。後來在伊斯坦布爾出於對旋轉舞的強烈好奇,看了一場旋轉舞表演,場地很小,觀眾和舞者的距離太近,好像更不容易沉浸感受那種空靈的氛圍。
旋轉舞表演中,舞者戴著高高的帽子,棕色高帽象征自我的墳墓,黑色披風代表世俗生活。開始起舞前脫去長袍露出白色內袍,象征解脫塵世的束縛,進入真主的世界。旋轉時舞者右手手心向上,接受真主的旨意,左手手心向下,將真主的恩賜祝福傳遞到人間。領舞者在中間旋轉,其他人自轉的同時,慢慢繞著他旋轉,寓意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四季變化周而複始。修行者通過旋轉,融入真主的境界,白色裙擺隨著旋轉大大張開,飄逸優美,舞者閉著眼睛,臉上呈現陶醉的滿足,進入忘我的狀態。
在伊斯坦布爾看旋轉舞的地方,場地很小,舞者進場後沒有人拍照,好像是不允許拍照。
土式披薩,很好吃,喝到了土耳其國民飲料 Ayran,鹹酸奶。
又一個好吃的甜點
土耳其半月遊 – (7) 魯米的故鄉 孔亞
快樂旅途 (2025-09-23 16:13:05) 評論 (0)今天的目的地是孔亞,在距離孔亞還有一個小時車程的路上,我們拐去Aksaray 參觀一個商隊驛站。
蘇丹汗商隊驛站 Sultan Han
這是一所建於1229年的古絲綢之路上官營的商隊驛站,建築結構是一個帶拱廊的院落和一個有屋頂的柱廊大廳,有屋頂的大廳主要是在冬季使用,房間、畜舍、廚房等設施圍繞在庭院周圍,在庭院中還有一個亭閣清真寺。驛站隻有一個入口,四周都是很高的圍牆。在卡帕多西亞地區每隔四十公裏左右,大概是駱駝商隊一天的腳程,就有這樣一個驛站,為長途跋涉的商隊提供各種服務,諸如飲食、獸醫、鞋匠、鐵匠等。
大多數的商隊驛站都是通過捐贈來維持經營,這要得益於伊斯蘭教法中虔誠施舍的社會意識,蘇丹、王室成員以及富有的商人都會慷慨解囊,資助建立驛站。更為慷慨的是,每一位旅行者,不論國籍、信仰和社會地位,都有權在商隊驛站內享受三天免費的食宿、醫療和其他服務,驛站會聘請醫生和各種工匠,所有這些都是國家買單,這些繁榮商貿的舉措在現代社會都是非常先進的理念。
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登上小亞細亞舞台的是塞爾柱突厥人,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已經是內憂外患,無暇顧及這裏。塞爾柱突厥人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羅姆蘇丹國,國家一度經濟繁榮,商貿發達,這些古絲路商隊驛站不僅為商隊提供很大便利,而且政府也賺取了不少通商稅,加強了區域經濟聯係。
現在這些驛站早已褪去了昔日的車水馬龍,留下的是人們對幾百年前繁榮的絲綢之路的無盡遐想。站在空曠的大院,環顧四周, 穿越八百年時空,是否聽見了駝鈴聲聲,人聲鼎沸,招呼客人入住的“店小二”,打尖住店的商賈們,談論著沿途的風土人情,交流著商業信息。
孔亞 Konya
孔亞有著非常久遠的人類居住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赫梯人。在歐洲中世紀盛期小亞細亞這片土地動蕩不安,你爭我奪,孔亞在拜占庭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之間不停的倒手。公元1077年到1308年,塞爾柱突厥人的一支在這裏建立了羅姆蘇丹國,定都孔亞,城市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商貿發達,人口興盛。之後在1467年被登上曆史舞台,日趨強大令整個歐洲顫抖的奧斯曼帝國收入囊中,可惜被日漸冷落,直到1896年修建伊斯坦布爾到巴格達的鐵路,孔亞才開始踏上了複興之路。
孔亞現今是土耳其中部的一個大城市,被認為是伊斯蘭宗教氛圍非常濃厚的地方,人們恪守古蘭經的清規戒律,過著虔誠的生活。城市非常整潔幹淨,在街上穿黑袍,戴頭巾的婦女明顯增多。這裏曾經是塞爾柱和奧斯曼帝國的宗教中心,被稱為 The city of hearts,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旋轉托缽僧修道會就起源於孔亞。
八百年前旋轉托缽僧修道會的創始人是在伊斯蘭世界大名鼎鼎的傑拉萊丁·魯米,偉大的精神導師和天才詩人,傳播的理念是追求清靜悠遠的精神世界,天人合一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創建的教派之所以叫旋轉托缽僧,是因為僧侶們跳的旋轉舞,這不僅是一種舞蹈,更是一種宗教儀式。用激情澎湃的詩歌傳播理念,用空靈飄逸的旋轉舞表達世界觀,將單調乏味的教義轉換為更能讓人感動和陶醉的東西。
文化中心 Mevlana Culture Centre
梅烏拉那博物館 Mevlana Museum
魯米出生在阿富汗,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伊斯蘭法學家、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他的父親是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童年時為躲避戰亂,跟隨父母不斷移居。1228年應羅姆蘇丹的邀請,舉家搬遷到了孔亞。魯米一生創作了大量詩作,這些詩作中蘊含著對世界的感悟,觸及人類靈魂的通透,在他離世八百年後還在西方世界掀起了魯米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紀念他,將2007年定為“魯米”年。
魯米的金句
在孔亞他繼承了父親的苦行僧教團,領導修行者進行各種靈修活動,包括練習冥想、學習詩歌和音樂。後來魯米創立了蘇菲教派,主張禁欲修行,抑製對物質的追求,信徒和一般人一樣有自己日常的工作,他們把修行融入到生活當中,冥想、唱誦、旋轉,通過自我修行的方式,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真主給予世界的愛,達到自我淨化的靈性境界。蘇菲派不是伊斯蘭教的主流教派,如同一股清流,他們是沉靜、虔誠和謙卑的穆斯林。
梅烏拉那博物館曾是旋轉托缽僧隱修地,後改做魯米的紀念館,梅烏拉那的意思是我們的導師,現今這裏已成為聖地,每年有很多蘇菲派信徒來這裏朝聖。博物館內有魯米和家人的棺槨,棺槨上放著他們生前戴的帽子,不同形狀顏色的帽子代表著不同身份地位。魯米棺槨周圍裝飾雕刻不同尋常的精細華美。展覽廳內一個玻璃罩中放著一個木匣子,裏頭裝著魯米的胡子,土耳其人都湊近下麵縫隙用鼻子聞聞,是否在感受大師的氣息。
魯米的棺槨
裝著魯米胡子的木匣子
博物館內還展示旋轉托缽僧的一些生活場景,新的僧侶要接受一千零一天的隱居式訓練,通過音樂、詩歌、舞蹈學習宗教倫理觀和行為準則。學成以後以教會成員身份回到原來的工作生活當中,將靈性和世俗生活結合在一起,通過不間斷的清修冥想,從紛亂的生活中抽離出來,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最終歸宿。
塞利米耶清真寺 Selimiye Mosque
旋轉舞
旋轉舞的起源有個有趣的說法。一天魯米走過市場,耳旁傳來鐵匠叮叮當當的掄錘聲,就在這時他聽見了“La ilaha ilallah(萬物非主,唯有真主)”,他雙手舉起開始不停的旋轉,在如癡如醉的狀態下尋找真主,體驗與真主合一。
孔亞的文化中心 Mevlana Culture Centre 在每周周六晚上有旋轉舞表演,場地很大,參與表演的修行者也多。我們試圖調整行程周六能到孔亞,可惜沒有成行。後來在伊斯坦布爾出於對旋轉舞的強烈好奇,看了一場旋轉舞表演,場地很小,觀眾和舞者的距離太近,好像更不容易沉浸感受那種空靈的氛圍。
旋轉舞表演中,舞者戴著高高的帽子,棕色高帽象征自我的墳墓,黑色披風代表世俗生活。開始起舞前脫去長袍露出白色內袍,象征解脫塵世的束縛,進入真主的世界。旋轉時舞者右手手心向上,接受真主的旨意,左手手心向下,將真主的恩賜祝福傳遞到人間。領舞者在中間旋轉,其他人自轉的同時,慢慢繞著他旋轉,寓意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四季變化周而複始。修行者通過旋轉,融入真主的境界,白色裙擺隨著旋轉大大張開,飄逸優美,舞者閉著眼睛,臉上呈現陶醉的滿足,進入忘我的狀態。
在伊斯坦布爾看旋轉舞的地方,場地很小,舞者進場後沒有人拍照,好像是不允許拍照。
土式披薩,很好吃,喝到了土耳其國民飲料 Ayran,鹹酸奶。
又一個好吃的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