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結婚的少了;這是個事實,顯而易見的事實。
疫情前那些年回國,陪家裏老人聊天:誰家的女兒四十了還沒結婚,父母愁得天天找人介紹對象;誰家兒子三十好幾了,一個女朋友都沒談過,父母想抱孫都快急死了。開始隻是聽,後來接話,還都是單位裏有名有姓的真人。
這兩年回去,同齡朋友的孩子們也到了婚嫁時,秉著革命不分先後,八卦不分遠近之原則,大家開始相互關心打聽。先說一個小範圍數據,窺一斑而知全豹。
大學同班同學,關係比較好、常來常往的男同學有八位。每次回去都會一塊吃飯聊天,孩子的狀況自然是要問的;都是獨生子女,有一位男同學再婚(共三次,最近又昏一次)的也沒再要;正好四男四女,符合統計學要求。
先排除一位,原因是這位男同學結婚晚,四十才喜結連理,娶了位小十零歲的太太,有一男孩,現在上初中。該男同學有文體天賦,畫畫是自學的,現在在大學裏教設計專業,還以設計、裝潢為副業;當年的男子跨欄和撐杆跳高破了省大學生運動會記錄。
為什麽這麽晚結婚?數來數去,明顯的缺點隻剩一個:單純本分;在另幾位世故老道同學(特別是三婚的老貓)的映襯下,到目前依舊是樸實正直。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看來不止是玩笑,除了男人是根源外,女同胞是不是也該自我反省一分鍾?
另外兩男孩接近三十,未婚;一男孩三十有幾,已婚,和妻子同在杭州阿裏上班;名校、大廠、已婚三合一,讓我們其他家長羨慕得狠;兩口子目前沒小孩,有假就出門,滿世界旅遊,給家長的說法是:趁著沒小孩拖累,高興一天算一天。
四個女孩中,一本科,一碩士,一博士,一意大利留學回國,均過三十,三個半未婚。
半個的是清華博士(同學小孩裏學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也是出生最早、年齡最大的一個)。2019年和同學見麵吃飯,聊到小孩,同學說小孩心誌高,隻想留北京,不願回家鄉,於是清華本碩畢業,又讀了博士,然後留在了北京。當時女孩已近三十,沒結婚;疫情後沒再聯係,目前不確定(如結婚,大概率會有隻言片語傳出),所以算半個。
從這個小範圍數據來看,城市裏年輕人晚婚或不婚比例的確很高。
不婚的原因多種多樣,個人總結一下,把結婚率不斷創新低歸結為三不:不能、不敢、不願。
不能結婚:該人群是經濟能力較差、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群;高房價、高彩禮、低收入,讓他們因為沒有條件結婚、養家、育子而被排擠在婚姻大門之外。最主要的人群是農村務農和進城打工,以及鄉鎮無業的男性。
中國傳統裏對婚姻限製的觀念不少,且大多集中在金錢和地位上,比如:高攀,下嫁等。女孩都要找比自己強的,不肯嫁比自己弱的,不光是她們這麽想,周圍的親朋好友及家長都持有同樣的觀念,於是條件差的男性便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不敢結婚:該人群對婚姻的實質和好處產生了懷疑,他們從父母的婚姻,或親朋好友的婚姻裏看到許多不堪的場麵,再加上社會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時常見諸於社會頭條的家暴、社會名流文體明星的外遇偷情,讓部分年輕人對未知的婚姻關係產生恐懼,覺得婚姻的不確定性太高,幸福的可能性太小,離婚的成本巨大(因為離婚造成女性被傷害,甚至死亡的案例經常在新聞裏出現)。這個群體大部分是城市裏條件相對不錯的女性。
不願結婚: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人群,一部分從不敢結婚轉變過來,因為擔心憂慮,所以不情不願,以女性為主;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純粹的不願意,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樂趣,這一群體大多數是條件相對好的城市男性以及部分女性。
或許有人對不願結婚的理由不理解,畢竟我們這一輩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選擇一輩子單身。說一個親戚的實例。
我大表哥有一個男孩,今年已經三十五六,單身。男孩不愛讀書,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後來考上了交警輔警,一直幹到現在。他白天上班,中午在單位點外賣,晚上回家吃飯(大表嫂做得一手好飯菜),半夜和朋友去宵夜吃燒烤;他每天都有自己喜歡的活動,打籃球和打遊戲,一集體活動一個人活動,這兩項活動基本上把業餘時間都占滿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有吃有喝有玩。
問他有沒有女朋友;他說現在單身過得很好啊,輕鬆愜意,不需要看別人臉色,也不需要照顧別人;一旦有了女朋友,打籃球估計要受限製,打遊戲估計要被做家務代替,而現在的女孩基本上不做飯,還得帶回家辛苦老媽;最後總結說:自己一個人過挺好的,找女朋友約等於找麻煩。
細想之後,發現他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大表哥單位好,是省級報社,十幾年前的效益極好,單位裏早早蓋起了房改房和集資房,兩套房子都在市中心;再加上老一輩的遺產房,這個表侄子,知道自己將來會擁有這三套房,不需要在社會上辛苦打拚,不需要和別人聯姻來共同創造財富,或讓別人來分享財富。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獨生子女一代,更多是從自我的角度去看待婚姻,不再盲從或輕信;他們了解外邊的世界,知道人生可以多樣化,加上獨生子女一代特有的較少的家庭責任感,他們並不著急把婚姻當成人生必經之路。
後來發現,除了年輕人對婚姻比較慢熱,他們的父母(我們這一代)也不像我們的父母一輩那樣著急、焦慮。因為我們本身對婚姻的看法和上一輩有很大不同,認為婚姻是一件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才能維護好的易碎品,否則便會一地雞毛。
和同學聊到小孩晚婚的情形,大家還是希望自己小孩結婚生子,但和老一輩不同,他們不催婚,不求人介紹相親,也不輕易承諾帶孫輩。有女兒的同學通常會說:還沒遇上合適的;有兒子的同學則說:小孩大了,讓他們自己選擇。
上麵說的三不是麵對婚姻時的阻力,而以前推動婚姻的三大動力也明顯減弱了。
第一,傳宗接代。
在我們這一輩,傳宗接代依舊是件大事,上一輩老人念叨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響著我們的婚姻生育;老人會拿出珍藏的家譜,和我們講述祖先源流、家訓族規;到了我們下一輩,高等教育普及、養老模式多樣,改變了年輕人的觀念,加上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中更注重直係情親,淡化了傳統家族關係。
第二,情感寄托。
過去人們的情感,付出對象大多是自己的親人,尤其是配偶:婚約承諾裏的一生一世,白頭偕老,還有民間誓言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能把不少男人的那點歪心思嚇沒了。
現在的年輕人卻有了多樣的追求:機場車站的大廳裏,手捧鮮花翹首以盼,麵紅耳赤大聲叫喊我愛你,這不是來接對象,都是來迎接偶像的。
傍晚的小區裏,年輕人牽著的、抱著的,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牽著原本該看門的狗狗,或抱著原本該捉老鼠的貓咪;他們管寵物叫寶寶,稱自己是爸比和媽咪。
這種情感寄托的轉移,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接受,都在真真切切地發生著。年輕人在追星和寵物上的支出,已經成為他們最大的情感消費。
第三,性。
一塊玩的朋友裏,有一對夫妻曾是大學同班同學,兩人剛畢業半年就迅速結了婚。某個周末,大家一塊打牌閑聊,聊起年輕往事,聊得起勁時,有人問他們為什麽那麽早就結婚,莫非是未婚先孕?女的說,當時男的整天想那個,可她擔心流言蜚語或懷孕,不願意沒結婚就那個,於是兩人便早早結婚;說完又說,男的婚前為了那個,常常不辭勞苦地各種獻殷勤,被拒絕後會發小脾氣;而自己當時不勝其煩,可還是意誌很堅定,抵擋住了敵人的誘惑。
這段半葷的陳年舊事,聽得我們哈哈大笑,紛紛表示不相信。
2017年回國,有老家親戚說要來串門;當時住著父母空置的老房子,要爬樓梯,便在附近給親戚們找酒店。
看了幾家,都說平時不需要預定,周末才需要。聊後知道,附近有幾所高校,周末時小情侶們會來酒店開房;我看的兩家是帶星的,周末還可能有空房,而那些平價連鎖酒店到了周末都是滿的;周圍有新開的小旅店專門做學生生意,有過夜房,晚上八點後入住,半價,還有鍾點房,以小時計價。
古人雲:食色,性也。以前的色必須明媒正娶,偷情是要被家法族規浸豬籠的;現在的年輕人早已跨過了那道坎,在外邊租房同居的比比皆是。
一旦年輕人嚐到色的那點甜頭,並把性和婚姻分離開,性便不再是結婚的巨大推動力。
國內最近出台了一係列政策,大力鼓勵結婚生子。比如:登記結婚隻需兩人出示身份證,而且可以異地辦理,大大掃除了以前父母(不給戶口簿)、單位(不開證明)可能設置的障礙,地域成本也被完全消除;又比如:三歲以下的兒童,每人每年有3600元的政府補貼;幼兒園大班劃入義務教育,不再收取教育費用(之前一年需要上萬塊)。
這些政策的出台實施,對那些正在猶豫的年輕人會有很好的推動,日積月累會產生正麵的效果。
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是個世界性問題,比如日韓和歐洲,都在大力倡導鼓勵結婚生育,擔心年輕人減少會帶來生產力持續下降、對財政、稅收帶來難以逆轉的壓力;同時,也擔憂少婚少孕會衝擊原有家庭模式的社會結構,進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
對此,個人倒有不同看法,兩點拙見(拋磚引玉哈):
1.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年輕化的關聯在減少;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AI和自動化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一定會替代人類大部分的生產勞動。
在加拿大城市周邊,經常能看到一大片整整齊齊的農作物,在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農場工人的人影;國內的農村,一到農忙,田野裏都是勞作的農民。這種很早就發生的機械自動化帶來的巨大差異,我們都已經看見、了解和習慣,而AI引領的全麵自動化所帶來的差異會更驚人。
多倫多附近有一家很大的汽車工廠,一條最先進生產線的廠房裏空無一人,全是電腦控製的各種機器手,工程師坐在控製室裏觀察監控,一輛輛新車持續不斷地從傳輸帶上緩緩出來。
在我們這輩人可以看見的未來,大部分工作裏的大部分職位都將逐漸被AI和機器人替代,商店收銀員、卡車司機、出租車司機、送貨員、銀行操作員、流水線工人、農場工人、專業翻譯員、股市操盤手,普通電腦程序員,甚至教師、醫生、護士、護理員等等。
到那時,人類的就業率會很低,相當一部分人常年沒有工作,領著政府的福利,每天溜達,打打牌吹吹牛跳跳廣場舞,這些人裏也會包含現在正在出生的寶寶們。
加拿大和美國公布了最近的就業數據,就業人數連續下滑,且年輕人的失業率大幅上升,表明人工智能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
2,一夫一妻製和其它家庭形式共存。
我們現在認為社會結構的基石,似乎天經地義的一夫一妻製,實際實行的時間並不長,在中國是從1950年才開始,一百年都不到,而人類曆史已有數千年。一夫一妻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是社會演化的結果,也是社會文明的進步;隨著社會更進一步發展,單一的一夫一妻製也會發展或演變,應該可以和其它家庭形式共存,比如單親家庭(不結婚但生育)、丁克家庭(結婚但不生育)、同居家庭、同性父母家庭等等。
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結婚、生育應該更多考慮人的願望和需求,而不隻是從社會穩定、保持生產力來取決。
有句古話:杞人憂天,我們人類經常幹這件事;道家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不婚的,就有火急火燎想洞房花燭的;有不喜歡小孩的,就有看見別人家寶寶便心癢癢的。我有個侄子,公務員,一到婚齡便結婚,現在有三個小孩,我已經當了好些年的奶粉郵寄工。
人們常常說:隻要孩子幸福,怎麽都可以。又說: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既然如此,或許我們做父母的更應該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思考、判斷、決定他們自己的人生大事。
回國雜談----不婚不育的年輕人
布魯司 (2025-09-23 05:47:41) 評論 (4)年輕人結婚的少了;這是個事實,顯而易見的事實。
疫情前那些年回國,陪家裏老人聊天:誰家的女兒四十了還沒結婚,父母愁得天天找人介紹對象;誰家兒子三十好幾了,一個女朋友都沒談過,父母想抱孫都快急死了。開始隻是聽,後來接話,還都是單位裏有名有姓的真人。
這兩年回去,同齡朋友的孩子們也到了婚嫁時,秉著革命不分先後,八卦不分遠近之原則,大家開始相互關心打聽。先說一個小範圍數據,窺一斑而知全豹。
大學同班同學,關係比較好、常來常往的男同學有八位。每次回去都會一塊吃飯聊天,孩子的狀況自然是要問的;都是獨生子女,有一位男同學再婚(共三次,最近又昏一次)的也沒再要;正好四男四女,符合統計學要求。
先排除一位,原因是這位男同學結婚晚,四十才喜結連理,娶了位小十零歲的太太,有一男孩,現在上初中。該男同學有文體天賦,畫畫是自學的,現在在大學裏教設計專業,還以設計、裝潢為副業;當年的男子跨欄和撐杆跳高破了省大學生運動會記錄。
為什麽這麽晚結婚?數來數去,明顯的缺點隻剩一個:單純本分;在另幾位世故老道同學(特別是三婚的老貓)的映襯下,到目前依舊是樸實正直。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看來不止是玩笑,除了男人是根源外,女同胞是不是也該自我反省一分鍾?
另外兩男孩接近三十,未婚;一男孩三十有幾,已婚,和妻子同在杭州阿裏上班;名校、大廠、已婚三合一,讓我們其他家長羨慕得狠;兩口子目前沒小孩,有假就出門,滿世界旅遊,給家長的說法是:趁著沒小孩拖累,高興一天算一天。
四個女孩中,一本科,一碩士,一博士,一意大利留學回國,均過三十,三個半未婚。
半個的是清華博士(同學小孩裏學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也是出生最早、年齡最大的一個)。2019年和同學見麵吃飯,聊到小孩,同學說小孩心誌高,隻想留北京,不願回家鄉,於是清華本碩畢業,又讀了博士,然後留在了北京。當時女孩已近三十,沒結婚;疫情後沒再聯係,目前不確定(如結婚,大概率會有隻言片語傳出),所以算半個。
從這個小範圍數據來看,城市裏年輕人晚婚或不婚比例的確很高。
不婚的原因多種多樣,個人總結一下,把結婚率不斷創新低歸結為三不:不能、不敢、不願。
不能結婚:該人群是經濟能力較差、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群;高房價、高彩禮、低收入,讓他們因為沒有條件結婚、養家、育子而被排擠在婚姻大門之外。最主要的人群是農村務農和進城打工,以及鄉鎮無業的男性。
中國傳統裏對婚姻限製的觀念不少,且大多集中在金錢和地位上,比如:高攀,下嫁等。女孩都要找比自己強的,不肯嫁比自己弱的,不光是她們這麽想,周圍的親朋好友及家長都持有同樣的觀念,於是條件差的男性便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不敢結婚:該人群對婚姻的實質和好處產生了懷疑,他們從父母的婚姻,或親朋好友的婚姻裏看到許多不堪的場麵,再加上社會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時常見諸於社會頭條的家暴、社會名流文體明星的外遇偷情,讓部分年輕人對未知的婚姻關係產生恐懼,覺得婚姻的不確定性太高,幸福的可能性太小,離婚的成本巨大(因為離婚造成女性被傷害,甚至死亡的案例經常在新聞裏出現)。這個群體大部分是城市裏條件相對不錯的女性。
不願結婚: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人群,一部分從不敢結婚轉變過來,因為擔心憂慮,所以不情不願,以女性為主;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純粹的不願意,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樂趣,這一群體大多數是條件相對好的城市男性以及部分女性。
或許有人對不願結婚的理由不理解,畢竟我們這一輩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選擇一輩子單身。說一個親戚的實例。
我大表哥有一個男孩,今年已經三十五六,單身。男孩不愛讀書,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後來考上了交警輔警,一直幹到現在。他白天上班,中午在單位點外賣,晚上回家吃飯(大表嫂做得一手好飯菜),半夜和朋友去宵夜吃燒烤;他每天都有自己喜歡的活動,打籃球和打遊戲,一集體活動一個人活動,這兩項活動基本上把業餘時間都占滿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有吃有喝有玩。
問他有沒有女朋友;他說現在單身過得很好啊,輕鬆愜意,不需要看別人臉色,也不需要照顧別人;一旦有了女朋友,打籃球估計要受限製,打遊戲估計要被做家務代替,而現在的女孩基本上不做飯,還得帶回家辛苦老媽;最後總結說:自己一個人過挺好的,找女朋友約等於找麻煩。
細想之後,發現他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大表哥單位好,是省級報社,十幾年前的效益極好,單位裏早早蓋起了房改房和集資房,兩套房子都在市中心;再加上老一輩的遺產房,這個表侄子,知道自己將來會擁有這三套房,不需要在社會上辛苦打拚,不需要和別人聯姻來共同創造財富,或讓別人來分享財富。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獨生子女一代,更多是從自我的角度去看待婚姻,不再盲從或輕信;他們了解外邊的世界,知道人生可以多樣化,加上獨生子女一代特有的較少的家庭責任感,他們並不著急把婚姻當成人生必經之路。
後來發現,除了年輕人對婚姻比較慢熱,他們的父母(我們這一代)也不像我們的父母一輩那樣著急、焦慮。因為我們本身對婚姻的看法和上一輩有很大不同,認為婚姻是一件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才能維護好的易碎品,否則便會一地雞毛。
和同學聊到小孩晚婚的情形,大家還是希望自己小孩結婚生子,但和老一輩不同,他們不催婚,不求人介紹相親,也不輕易承諾帶孫輩。有女兒的同學通常會說:還沒遇上合適的;有兒子的同學則說:小孩大了,讓他們自己選擇。
上麵說的三不是麵對婚姻時的阻力,而以前推動婚姻的三大動力也明顯減弱了。
第一,傳宗接代。
在我們這一輩,傳宗接代依舊是件大事,上一輩老人念叨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響著我們的婚姻生育;老人會拿出珍藏的家譜,和我們講述祖先源流、家訓族規;到了我們下一輩,高等教育普及、養老模式多樣,改變了年輕人的觀念,加上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中更注重直係情親,淡化了傳統家族關係。
第二,情感寄托。
過去人們的情感,付出對象大多是自己的親人,尤其是配偶:婚約承諾裏的一生一世,白頭偕老,還有民間誓言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能把不少男人的那點歪心思嚇沒了。
現在的年輕人卻有了多樣的追求:機場車站的大廳裏,手捧鮮花翹首以盼,麵紅耳赤大聲叫喊我愛你,這不是來接對象,都是來迎接偶像的。
傍晚的小區裏,年輕人牽著的、抱著的,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牽著原本該看門的狗狗,或抱著原本該捉老鼠的貓咪;他們管寵物叫寶寶,稱自己是爸比和媽咪。
這種情感寄托的轉移,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接受,都在真真切切地發生著。年輕人在追星和寵物上的支出,已經成為他們最大的情感消費。
第三,性。
一塊玩的朋友裏,有一對夫妻曾是大學同班同學,兩人剛畢業半年就迅速結了婚。某個周末,大家一塊打牌閑聊,聊起年輕往事,聊得起勁時,有人問他們為什麽那麽早就結婚,莫非是未婚先孕?女的說,當時男的整天想那個,可她擔心流言蜚語或懷孕,不願意沒結婚就那個,於是兩人便早早結婚;說完又說,男的婚前為了那個,常常不辭勞苦地各種獻殷勤,被拒絕後會發小脾氣;而自己當時不勝其煩,可還是意誌很堅定,抵擋住了敵人的誘惑。
這段半葷的陳年舊事,聽得我們哈哈大笑,紛紛表示不相信。
2017年回國,有老家親戚說要來串門;當時住著父母空置的老房子,要爬樓梯,便在附近給親戚們找酒店。
看了幾家,都說平時不需要預定,周末才需要。聊後知道,附近有幾所高校,周末時小情侶們會來酒店開房;我看的兩家是帶星的,周末還可能有空房,而那些平價連鎖酒店到了周末都是滿的;周圍有新開的小旅店專門做學生生意,有過夜房,晚上八點後入住,半價,還有鍾點房,以小時計價。
古人雲:食色,性也。以前的色必須明媒正娶,偷情是要被家法族規浸豬籠的;現在的年輕人早已跨過了那道坎,在外邊租房同居的比比皆是。
一旦年輕人嚐到色的那點甜頭,並把性和婚姻分離開,性便不再是結婚的巨大推動力。
國內最近出台了一係列政策,大力鼓勵結婚生子。比如:登記結婚隻需兩人出示身份證,而且可以異地辦理,大大掃除了以前父母(不給戶口簿)、單位(不開證明)可能設置的障礙,地域成本也被完全消除;又比如:三歲以下的兒童,每人每年有3600元的政府補貼;幼兒園大班劃入義務教育,不再收取教育費用(之前一年需要上萬塊)。
這些政策的出台實施,對那些正在猶豫的年輕人會有很好的推動,日積月累會產生正麵的效果。
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是個世界性問題,比如日韓和歐洲,都在大力倡導鼓勵結婚生育,擔心年輕人減少會帶來生產力持續下降、對財政、稅收帶來難以逆轉的壓力;同時,也擔憂少婚少孕會衝擊原有家庭模式的社會結構,進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
對此,個人倒有不同看法,兩點拙見(拋磚引玉哈):
1.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年輕化的關聯在減少;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AI和自動化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一定會替代人類大部分的生產勞動。
在加拿大城市周邊,經常能看到一大片整整齊齊的農作物,在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農場工人的人影;國內的農村,一到農忙,田野裏都是勞作的農民。這種很早就發生的機械自動化帶來的巨大差異,我們都已經看見、了解和習慣,而AI引領的全麵自動化所帶來的差異會更驚人。
多倫多附近有一家很大的汽車工廠,一條最先進生產線的廠房裏空無一人,全是電腦控製的各種機器手,工程師坐在控製室裏觀察監控,一輛輛新車持續不斷地從傳輸帶上緩緩出來。
在我們這輩人可以看見的未來,大部分工作裏的大部分職位都將逐漸被AI和機器人替代,商店收銀員、卡車司機、出租車司機、送貨員、銀行操作員、流水線工人、農場工人、專業翻譯員、股市操盤手,普通電腦程序員,甚至教師、醫生、護士、護理員等等。
到那時,人類的就業率會很低,相當一部分人常年沒有工作,領著政府的福利,每天溜達,打打牌吹吹牛跳跳廣場舞,這些人裏也會包含現在正在出生的寶寶們。
加拿大和美國公布了最近的就業數據,就業人數連續下滑,且年輕人的失業率大幅上升,表明人工智能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
2,一夫一妻製和其它家庭形式共存。
我們現在認為社會結構的基石,似乎天經地義的一夫一妻製,實際實行的時間並不長,在中國是從1950年才開始,一百年都不到,而人類曆史已有數千年。一夫一妻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是社會演化的結果,也是社會文明的進步;隨著社會更進一步發展,單一的一夫一妻製也會發展或演變,應該可以和其它家庭形式共存,比如單親家庭(不結婚但生育)、丁克家庭(結婚但不生育)、同居家庭、同性父母家庭等等。
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結婚、生育應該更多考慮人的願望和需求,而不隻是從社會穩定、保持生產力來取決。
有句古話:杞人憂天,我們人類經常幹這件事;道家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不婚的,就有火急火燎想洞房花燭的;有不喜歡小孩的,就有看見別人家寶寶便心癢癢的。我有個侄子,公務員,一到婚齡便結婚,現在有三個小孩,我已經當了好些年的奶粉郵寄工。
人們常常說:隻要孩子幸福,怎麽都可以。又說: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既然如此,或許我們做父母的更應該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思考、判斷、決定他們自己的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