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被逐出歐洲家園猶太人的無奈歸宿(十)

橡溪 (2025-09-19 08:18:20) 評論 (0)

  在全世界譴責猶太複國主義暴力恐怖主義的輿論壓力下,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及其準軍事組織哈加納,決定回歸其一貫奉行的由其領導人戴維·本-古裏安提出的“克製”(havlagah) 策略——加強自身的防衛,並且避免對阿拉伯無辜平民的傷害和報複。哈加納戰士隻負責保衛猶太居民區。他們盡一切可能避免襲擊,在襲擊活動出現前不采取任何行動。

  二戰初期,由於擔心德國、意大利軸心國軍隊在北非取得突破,英國當局有意與哈加納合作,但1942年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中戰敗後,英國放棄了對哈加納的有限支持。1943年,經過一係列漫長的請求和談判,英國陸軍宣布成立猶太旅。雖然巴勒斯坦猶太人自1940年起就被允許加入英國軍隊,但這是第一次有一支純猶太軍隊在猶太旗幟下服役於戰爭。猶太旅群由5000名士兵組成,最初隨第八集團軍部署在北非,後於1944年9月部署到意大利,一度部署到投降後粹納德國、比利時,1946年就地解散。

  哈加納的克製策略,一直為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Revisionist Zionism)所不滿。

  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亦稱修正派錫安主義,是猶太複國主義中的一個派別,由澤維·賈鮑京斯基提出。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主張猶太人對整個以色列地區(巴勒斯坦托管地以及外約旦酋長國所在地區)擁有主權;而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主席大衛·本·古裏安和世界錫安主義組織會長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隻是鼓勵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地區定居,並沒有涉及猶太人對巴勒斯坦地區的主權要求。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要求修改猶太複國主義組織的政策及其在哈伊姆·魏茨曼領導下的領導層,以及巴勒斯坦民選的猶太領導人。他們認為這些政策是對在托管巴勒斯坦地區英國政府實行綏靖政策。

  被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要求修改的主流猶太組織,大衛·本·古裏安後為首任新成立的以色列國總理及國防部長,執政時間達十三年;哈伊姆·魏茨曼為首任總理。

  1935年,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拒絕賈鮑京斯基的政治綱領,並拒絕向外界表示“猶太複國主義的目標是建立猶太人國家”後,賈鮑京斯基辭去了他在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中的職務。他創立了新猶太複國主義組織(New Zionist Organization,NZO),旨在鼓勵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地區並在該地區建立猶太人國家。

  澤維·賈鮑京斯基(Ze'ev Jabotinsky,原名Vladimir Yevgenyevich Zhabotinsky),出生於沙皇俄國時代敖德薩的一個猶太家庭,一生致力於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創建猶太暴力革命軍事組織——貝塔爾(Betar)、哈佐爾(Hatzohar)和伊爾貢(Irgun)。  

  1903年複活節前,二十三歲的他成為俄羅斯猶太人自衛隊第一批組織者之一。同年八月,他作為代表參加在巴塞爾舉行的第六屆猶太複國主義代表大會,並從那時積極參與猶太複國主義運動。1914年12月,賈鮑京斯基與約瑟夫·特魯姆多爾(Joseph Trumpeldor)共同創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的猶太軍團,其中包括“錫安騾隊”(Zion Mule Corps)。1915年3月,650名俄裔為主的猶太誌願者開始參與訓練。該單位在加利波利戰役中有著傑出的表現。當錫安騾隊被解散後,賈鮑京斯基前往倫敦。在那裏他繼續遊說英國政府建立猶太軍事單位,作為英國軍隊的一部分在巴勒斯坦參與作戰。1917年,英國政府同意建立三個猶太人營,組建猶太軍團,為英國托管巴勒斯坦地區猶太準軍事組織的鼻祖。

  1918年作為皇家燧發槍團第38位榮譽少尉的賈鮑京斯基,參與了英軍在巴勒斯坦的軍事行動,並攻入外約旦。退伍後他向艾倫比元帥抱怨英國軍隊對猶太複國主義和猶太軍團的態度。1919年他對英國政府的呼籲未能扭轉這一決定,而是被驅離英國軍隊,之後他公然培訓猶太人進行軍事訓練和使用小型武器。1920年在巴勒斯坦騷亂中,英國人搜查了包括哈伊姆·魏茨曼在內的猶太複國主義組織領導層的辦公室和公寓,在賈鮑京斯所屬防禦組織的建築物中,發現了三支步槍、兩支手槍和250發子彈。賈鮑京斯被囚禁在阿克科的一個要塞中,並被判處15年苦役,但很快在大赦下被釋放。1921年,他被選為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的領導人。



    身穿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猶太軍團製服的澤維·賈鮑京斯基

  1923年,澤維·賈鮑京斯基在拉脫維亞裏加的一次猶太青年會議上創立貝塔爾。會上,賈鮑京斯基談及阿拉伯人對加利利特拉哈伊(Tel Hai) 和其他猶太人定居點的襲擊。他認為,隻能透過重建古老的、延伸至整個巴勒斯坦和約旦的猶太國家以色列,方能解決這些針對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嚴重威脅。這是修正派錫安主義的定義理念。賈鮑京斯基提議創立貝塔爾修正派錫安主義青年運動,培育新一代的猶太人,向他們灌輸民族主義理想,並提供軍事行動訓練,以對抗猶太教的敵人。在1931年於但澤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會議,賈鮑京斯基獲選為貝塔爾的領導人。

  盡管受到正統安主義猶太人和非安主義猶太人的抵製,貝塔爾很快在波蘭、巴勒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和其他地方獲得大批追隨者加入,在波蘭特別成功,其時,波蘭是歐洲猶太人口最多的國家。1934年,貝塔爾坐擁70,000名會員,其中40,000人居住在波蘭。

  許多以色列著名的保守派人物都是貝塔爾的畢業生,包括前總理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伊紮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和埃胡德·奧爾默特(Ehud Olmert),以及前國防部長摩西·阿倫斯(Moshe Arens)、前利庫德集團/前進黨成員、多個政府崗位的部長齊皮·利夫尼(Tzipi Livni)。



    澤維·賈鮑京斯基和其他貝塔爾指揮官在巴勒斯坦,約1926-1930年

  1925年,澤維·賈鮑京斯在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中創建了自己的組織。新黨的綱領忠實地反映了賈鮑京斯的政治要求:大規模移民(為了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占多數的國家),民主選舉產生一個的猶太複國主義的執行者,在英國統治下建立猶太人軍事力量。1929年後建立一個猶太國家,而不是像猶太複國主義組織一直倡導的“猶太民族之家”。1930年,在他訪問南非後,英國政府當局不允許他返回巴勒斯坦。

  粹納掌控德國後,賈鮑京斯基對東歐尤其是波蘭的猶太社區的情況深表關切。1936年,賈鮑京斯基準備了所謂的“撤離計劃”,要求將整個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猶太人撤離到英國托管管治的巴勒斯坦。他訪問了東歐,與波蘭外長約塞夫·貝克上校、匈牙利攝政霍爾蒂·米克洛什海軍上將和羅馬尼亞總理格奧爾基·塔塔內斯庫分別會麵,就撤離計劃進行了討論。該計劃獲得了這三個政府的批準。但在波蘭猶太人內部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政府斷然否決了這一提議,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的主席伊姆·魏茨曼駁斥了這一提議。

  1938年,賈鮑京斯基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波蘭猶太人生活在火山邊緣,並警告說在不久的將來波蘭將發生一波血腥的超級大屠殺。賈鮑京斯基繼續警告歐洲的猶太人,他們應該盡快前往巴勒斯坦。

  1940年8月4日,賈鮑京斯基因心髒病突發,死於紐約一處由他所創立的猶太武裝自衛組織“貝爾塔”所經營的秘密據點,埋在紐約新蒙特菲奧爾墓地。

  賈鮑京斯基臨終遺囑:“我希望被安葬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區,除非得到該國猶太政府的最終的命令,否則不得遷移到巴勒斯坦。”

  以色列國成立之後,總理戴維·本-古裏安領導的政府沒有下達遷移令。1964年,列維·埃什科爾成為總理後不久,下令將賈鮑京斯基和他的妻子重新安置在耶路撒冷赫茨爾山公墓,尊為開國元勳。

             印有澤維·賈鮑京斯基頭像的舊100以色列謝克爾

  在整個1930年代和1940年代初期,盡管納粹政權持續地迫害和謀殺猶太人,使難民數字急升,英國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移民配額並沒有因而增加。貝塔爾則無視英國當局的移民配額限製,協助猶太人廣泛非法移居到巴勒斯坦,總人數超過40,000名。

  自1931年起,英國委托管治的巴勒斯坦的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因理念差異導致的分裂,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及其準軍事組織哈加納的克製策略,一直為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所不滿,導致與其分裂。

  曾擔任哈加納指揮官的亞伯拉罕·特霍米(Avraham Tehomi))帶領部分哈加納成員脫離出來成立了新的組織,稱為哈加納B派(Haganah-be)。初期的哈加納B派規模很小,僅僅隻有三百名成員和幾把舊武器。

  1933年,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所強烈譴責與與納粹德國簽署的《哈瓦拉協議》的猶太複國主義領袖海姆·阿洛索羅夫(Haim Arlosoroff),與妻子在特拉維夫海灘散步時遇刺身亡,震驚整個巴勒斯坦猶太社區。阿爾洛索羅夫被謀殺之後,巴勒斯坦猶太社團的兩極分化,給哈加納B派帶來了許多新成員,大量中產階級出身的年輕人加入,在農業居住區成立了更多的分隊,新移民進一步壯大了這支隊伍。相比於成立之初,三年之後哈加納B派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成員由原先的三百名發展到了三千名,在巴勒斯坦主要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和海法,建立了訓練學校。

  作為哈加納B領導人的特霍米已得出結論:“在猶太民族存亡的緊急時刻,不能存在兩個獨立的保衛組織。”由於內部對於是否和哈加納合並有著不同的意見,於是在1937年4月,哈加納B在對是否返回哈加納進行表決後,經曆了第一次分裂。 大約有一半的成員,其中包括高級指揮人員、區域委員會成員,在特霍米的帶領下攜帶著哈加納B派大部分的武器重新返回哈加納。

  1945年二戰結束後,特霍米與妻子移民美國,並在那裏從事國際寶石貿易。他一直在那裏生活到168年,之後返回以色列,並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家寶石拋光廠。晚年,他居住在香港,並於1991年在香港去世。



    亞伯拉罕·特霍米

  大衛·拉齊爾(David Rariel)和亞伯拉罕·斯特恩(Avraham Shtern)則支持哈加納B作為獨立組織繼續存在。此時繼續留在這個軍事組織中的成員大部分是年輕的積極分子,大部分都是貝塔爾的成員。

  他們不再將這個軍事組織叫做哈加納B派,而是稱為伊爾貢(Irgun,直譯:“組織”), 全稱伊爾貢·茨瓦伊·柳米(Irgun Zvai Leumi,直譯:“以色列國土軍事組織”),現今以色列大多以組織希伯來語名稱縮寫稱其為埃策爾(Etzel)。

  從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及其準軍事組織哈加納分裂出的伊爾貢,反對哈加納的“克製”(havlagah)策略——為猶太社區提供有限的自衛、不得對阿拉伯人進行無差別攻擊、與英國安全部隊合作,信仰的是賈鮑京斯基所創立的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在建立猶太國家的過程中任何手段都是可取的理論,對阿拉伯人與英國托管當局,實施進攻性恐怖主義戰略,實施了一係列無差別攻擊的恐怖主義措施,因此許多政治家和學者將伊爾貢定義為恐怖組織。

  根據伊爾貢創始人賈鮑京斯基要求將數百萬歐洲猶太人一次性送往巴勒斯坦的“撤離計劃”,伊爾貢大規模協助歐洲猶太人非法移民巴勒斯坦,賈鮑京斯基將此稱為“國民運動”。二戰前,這類移民最重要的部分是由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陣營進行的,主要是因為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出於成本原因以及他們認為英國未來會允許大規模猶太移民而回避此類行動。1937年9月,伊爾貢與哈佐哈爾(Hatzohar,“修正主義猶太複國主義者聯盟”)和貝塔爾聯手,協助一支由54名貝塔爾成員組成的車隊潛入坦圖拉海灘(海法附近)。伊爾貢負責謹慎地將船上猶太非法移民帶到海灘,並將他們分散到各個猶太人定居點。伊爾貢也開始參與移民事務的組織,並負責陪同船隻。

  1939年組織猶太非法移民的“阿利亞中心”成立,由哈佐哈爾、貝塔爾和伊爾貢的代表組成,從而使伊爾貢成為這一進程的全麵參與者。船上艱苦的條件要求高度的紀律性。船上人員通常被分成幾個小組,由指揮官領導。除了每日點名和分發少量食物和水,還組織交流會,提供有關實際抵達巴勒斯坦猶太人的信息。最大的船隻之一是“薩卡裏亞號”,載有2300名乘客,約占巴勒斯坦猶太人口的0.5%。第一艘船於1937年4月13日抵達,最後一艘於1940年2月13日抵達。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偷渡總計約有18,000名非法移民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大多數人沒有被英國人抓獲。

  伊爾貢通過地下活動組織大規模的猶太非法移民偷渡外,還於1936年4月左右開始襲擊阿拉伯村莊,從而結束了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及其準軍事組織哈加納的“克製”政策。

  1938年3月,伊爾貢領導人創始人之一的大衛·拉齊爾在地下報紙《劍之報》(By the Sword) 上撰寫了一篇全麵闡述成伊爾貢組織的文章,並在其中創造了“積極防禦”一詞:僅靠哈加納的行動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勝利。如果戰爭的目標是摧毀敵人的意誌——而這隻有摧毀其精神才能實現——那麽我們顯然不能滿足於單純的防禦行動……這種允許敵人隨意進攻、重組並再次進攻……並且不打算消除敵人再次進攻的能力的防禦方式被稱為消極防禦,最終會導致失敗和毀滅……任何不願被擊敗的人都別無選擇,隻能進攻。戰鬥一方並非意圖壓迫他人,而是想要捍衛自身的自由和榮譽,他也隻有一條路可走——進攻。以攻為守,以剝奪敵人進攻的選擇,這種防禦方式被稱為積極防禦。

  伊爾貢在他的領導下,對英國托管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進行了一係列恐怖襲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已有超過250名阿拉伯人喪生。英國對此作出回應,逮捕肇事者,並判處伊爾貢恐怖組織成員的死刑。

  英國《1939年白皮書》的發布帶來了新的法令,旨在促成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更加平等的和解。然而,一些猶太人認為,這份白皮書對巴勒斯坦猶太社區的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其中最主要的不利影響是禁止向猶太人出售土地,以及減少猶太移民配額。整個猶太居留地伊舒夫都對白皮書的內容感到憤怒。伊爾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開始破壞電力、無線電和電話線等英國軍事戰略基礎設施,對英國人員以及警察部隊成員發動了一係列襲擊。

  1939年8月26日,伊爾貢殺害了英國警官拉爾夫·凱恩斯 (Ralph Cairns)。凱恩斯當時擔任巴勒斯坦警察局猶太部門負責人,負責收網追捕阿夫拉罕·斯特恩。伊爾貢指控他虐待了多名成員。凱恩斯和另一名英國警官羅納德·巴克 (Ronald Barker) 被伊爾貢地雷遙控引爆身亡。

  英國加大了對伊爾貢的打擊力度。8月31日,英國警方破獲了在伊爾貢總部開會的成員,伊爾貢的創始人、領導人拉齊爾與斯特恩以及其他高級指揮部成員被捕入獄。次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二戰爆發後,賈鮑京斯基及其和新猶太複國主義組織表示支持英國和法國。1939年9月中旬,拉齊爾被轉移出他在茨裏芬 (Tzrifin) 的拘留所。此事以及其他事件促使伊爾貢宣布停止針對英國的活動,以免妨礙英國對抗“希伯來人在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德國納粹”的努力。聲明的結尾表達了希望,即戰後將在“被解放的祖國的曆史邊界內”建立一個希伯來國家。聲明發布後,伊爾貢、貝塔爾和哈佐哈爾成員,包括拉齊爾和伊爾貢領導層,逐漸獲釋。拉齊爾於1940年8月宣布停火並表示願意在戰爭期間與英國合作。

  1941年伊拉克政變後,英國向伊爾貢尋求援助,詢問拉齊爾是否願意殺死或綁架1936年巴勒斯坦起義的領導人阿拉伯高級委員會主席穆夫提阿明·侯賽尼(Amin al-Husseini),並摧毀伊拉克的煉油廠。拉齊爾同意了,條件是允許他綁架穆夫提。1941年5月17日,他與包括雅各布·梅裏多爾(Ya'akov Meridor)和雅各布·西卡·阿哈羅尼(Jacob Sika Aharoni)在內的三名戰友代表英國軍隊前往伊拉克,協助鎮壓英伊戰爭中在德國及意大利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了親英政府的首相拉希德·阿裏·蓋拉尼(Rashid Ali al-Gaylani)。5月20日,一架德國空軍飛機在哈巴尼亞附近掃射了他所乘坐的汽車,炸死了拉齊爾和英國軍官帕特裏克·H·弗裏克·埃文斯少校。梅裏多爾返回巴勒斯坦並接管了伊爾貢的指揮權,而雅各布·西卡·阿哈羅尼則指揮了導致英國進入伊拉克並在法胡德大屠殺後拯救猶太社區的任務。



    大衛·拉齊爾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從集中營招募波蘭士兵,組建了安德斯軍團(Anders' Army)。該軍團隨後經由伊朗抵達英國控製的中東地區。這些部隊構成了後來的波蘭第二軍的主體。1943年波蘭第二軍從伊拉克抵達巴勒斯坦,英國堅持不準在軍隊中建立任何猶太部隊。最終,許多隨軍隊抵達的猶太裔士兵獲得釋放並獲準留在巴勒斯坦。其中一位就是梅納赫姆·貝京(Mena?em Begin),他的到來在伊爾貢和貝塔爾內部引發了新的期待。

  貝京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的布列斯特,他和當地的大多數猶太少年一樣,都是錫安主義童子軍的成員。貝京於16歲加入了宣揚錫安主義的青年團體貝塔爾,成年後進入華沙大學學習法律,結識了修正派錫安主義理論的創始人賈鮑京斯基,1937年成為了貝塔爾組織波蘭分部的負責人。貝京在波蘭期間除了積極發展貝塔爾的成員以外,還不斷組織波蘭猶太人遷居巴勒斯坦地區。1939年8月底,貝京試圖組織1500名波蘭猶太人偷渡前往羅馬尼亞,但是未能成功。不久蘇聯亦入侵波蘭東部,貝京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逮捕並被關進監獄,隨後蘇方以“英帝國主義間諜”的罪名判處其八年有期徒刑,於1941年1月1日送往俄羅斯北部的伯朝拉勞改營。

             貝京於1940年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時的照片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根據蘇聯政府和波蘭流亡政府簽訂的協議,蘇聯逐步釋放了被關押的波蘭戰俘和平民。貝京於1942年被釋放,他以下士的軍銜加入了由安德斯將軍組建的安德斯軍。隨後貝京派赴英國治下的巴勒斯坦托管地,1942年5月通過伊朗抵達巴勒斯坦地區。

  抵達巴勒斯坦後,貝京和其他波蘭猶太人一樣麵臨兩個選擇:繼續跟隨波蘭軍隊和納粹德國作戰,還是留在巴勒斯坦地區為建立猶太人國家而戰。雖然貝京最初傾向於留在波蘭軍隊,但最終還是在猶太準軍事組織伊爾貢的成員勸說下改變了主意。在安德斯軍團的副指揮托卡澤維斯基(Micha? Karaszewicz-Tokarzewski)將軍默許下,1942年12月,貝京正式脫離波蘭軍隊加入伊爾貢。

  貝京曾擔任波蘭貝塔爾運動的領袖,是一位受猶太人尊敬的領導人。時任伊爾貢指揮官的雅科夫·梅裏多爾提出任命貝京擔任該職位。

  1943年末,當貝京接受該職位時,伊爾貢新的領導層成立了,梅裏多爾成為他的副手。自此貝京一直擔任伊爾貢的最高領導人。

             英國駐巴勒斯坦警方發布的猶太恐怖分子通緝令,貝京的照片位於左上方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伊爾貢部分改編為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IDF),部分改組為右翼主流政黨赫魯特黨(Herut),再演變為現在的以色列最大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Likud)。

  被英國當局列為巴勒斯坦的頭號恐怖分子的通緝犯貝京,後來成為以色列建國後的第18、19屆總理,其衣缽一直為以色列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繼承,沿襲至今的利庫德集團主席、以色列三任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

    2025年9月19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猶太人大屠殺百科全書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