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究教授係列談美國的職業選擇

打印 (被閱讀 次)



現在有些時間談點美國大學的研究教授係列,因為我自己就在其中,所以擁有經曆和資質把這個議題說清楚。我不太喜歡使用美國終身教授的這種說法,將tenure翻成終身是錯誤的。因為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英語、曆史或政治科學教授的終身教職比醫學院的要重要多了。

除了賺到的錢屬於自己外,美國沒有什麽是終身的。以至於聖路易斯華大的教授分類都隻是說Investigator track, 在醫學院tenure的意義很小,沒有經費照樣卷鋪蓋走人。

你如果不願意走,係主任給你一個辦公室,外加一個你倒咖啡的水池。你每天進出那個辦公室,隔壁是其他做科學熱火朝天的實驗室。這環境必然會讓你抑鬱得厲害,自己又正當年,外麵還有人要,自然就走人了。你可能會說可以教書啊,問題是醫學院教授的教書機會很少,誰還會請一個不在前沿的人教書?

這就是為什麽在2005年之前,幾乎所有在聖路易斯華大醫學院開實驗室的中國大陸裔教授都因各種原因離開了,有些人走時還相當不愉快。

我以前看見科裏的是絕大多數教授都被華大趕人,有段時間三個關門的實驗室全部有Science文章發表。如果擁有MD的教授則去當醫生,擁有PhD的人則去公司。還有一位去了公司也不能生存,現在家裏被太太養著,這些都是在華大曾經十分風光的發表Science 的教授。我隻想說,發現GFP讓Roger Tsien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因為失去研究資助去賣車,這可不是孤立的現象。

這又到了講段故事的時候,我以前剛到美國跟的是位猶太老板,當時豁免J1簽證的二年服務期非常困難,我好不容易辦到了那個豁免。涉及到留在美國,他告訴我,這麽年輕的家庭經不起在國家之間的來回職業折騰。他是新澤西或紐約客,使用的語句現在仍然令我記憶猶新:“I will fight to die to stay here!” (“我將竭盡全力留在美國”)。

我們當時還談及年幼的兒子長大後會怎麽樣,當時沒有華裔前輩可以比較,他直接說:“他就是我們中的一員,就像華裔美國人或猶太裔美國人”。他是典型的美國猶太人,基本上不會告訴你未來應該做什麽,他本科在布朗學的哲學,醫學院霍普金斯。即使像他這麽聰明的人,也是必須關閉實驗室走人的。

當時幾乎沒有我們這種背景的人在美國當教授,猶太導師曾經預測,以後隨著科學的複雜化,美國可能會開辟出不需要自己養活很多人的教授職位。

我當時是日夜工作在實驗室,產生了包括三篇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的七篇第一作者論文,還有一本書的一章。這在歐洲早就是論文博士,美國則隻是擁有比歐洲堅實很多的科學背景。

中國人喜歡以等級論人的身份,尤其是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和他們的粉絲喜歡拿研究教授來說事。其實稍微分析各類所謂人物的科學成就,還是需要重複我的那句話:作為研究科學史的人,我認為90%的科研,甚至在美國名牌大學的實驗,歸根到底都是混碗飯吃而已。因為改變領域或做出Thomas Kuhn所說的原創性範式跳躍貢獻的科學家是少之又少。

既然大家都是以不同職業謀碗飯吃,現在看來我這碗飯還相當不錯。

我就聖路易斯華大三個係列的教授係列寫過文章,研究係列的教授的評審與Investigator係列幾乎是完全一樣的,也必須經過係主任、executive faculty,董事會和校長的程序,僅國際推薦信就要求七篇,曆時一年左右的評審。

中國人隻有擺脫了自己文化中不好的東西,才能在美國走得遠。這也是為什麽我這樣告訴華大在讀MD/PhD學位的華裔青年才俊:你千萬不要以為未來你當教授了,可以用錢雇手下的人為你幹活。你應該始終明白,美國的係統是NIH相信你能將國家的錢合理地發放出去,那樣可以做更好的科學,你這教授隻是擁有那麽一點發放的權力而已。你應該尊重學生和博士後,他們是你的最前沿的科學合作者,以後應該發展成為最好的朋友,像阿肯森與Andy Chan那樣。

我還是以自己的人生為自豪的,華大這種超級名牌大學的研究係列教授也不錯。這對於不想獨立做科學的人是條很好的路,中國人喜歡比高低,我無所謂。況且能有古董房的生活經曆特別感恩,更不說孩子讀耶魯讓我做谘詢貢獻社會了。

再說一遍更清楚,前些年為了解決研究教授受到歧視的問題,聖路易斯華大在全校範圍讓所有教授投票,絕大多數同意將頭銜前的研究去掉,就稱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並且將研究教授占用係裏控製的名額,影響後麵的雇人。

現在美國的tenure係統日益式微,Georgia大學係統甚至要求取消tenure製度,福山也有這樣的提議。大家應該以自己不斷的貢獻作為評判的標準,而不是一次評審tenure後就去南美鉤魚。

美國醫學院tenure的意義早就不大了,沒有資助都必須關實驗室。論及對科學之貢獻,更是有很多範例佐證研究係列教授的成就。對新冠mRNA疫苗做出傑出貢獻的匈牙利裔科學家Katie Kariko 就是UPenn的研究教授,她都快獲得諾貝爾獎了。歐洲人至今仍然習慣於在一個大組裏協同工作,人類首個諾貝爾醫學獎授予的德國科學家貝林就是Robert Koch實驗室的,還應該包括日本科學家北裏。

沒有必要因為信息不通或其他目的而貶低研究係列教授,我本身就擁有去州立大學當教授的機會,也能去大的製藥公司。我沒有往那些路上奔而已,評價人生的旅程需要考慮各種參數。

研究係列教授非常多樣化,視不同人的貢獻和資質而定,工資是有底線的,屬於教授的水準。拿到這個位置是需要做預算的,長久雇你需要相當的承諾。因為不能隨便像讓博士後與Staff那樣幾個月就走人,所以研究教授擁有相當的穩定性。在加州做研究教授的朋友說,他們這類教授在調查時是最愉快的教授類別。

現在美國已經有所改變了,其趨勢就是分享功勞、榮譽和所得,表現形式就是資深教授與手下教授的差距越來越小。知識產權都可以分享,前段時間華大一個實驗室的新冠疫苗轉讓給印度,教授與第一作者博士後分享專利。大家需要懂點變化,可以看我後麵的文章,研究係列教授也可以有改變教科書的補體內容的重大發現。

做研究教授使我與華大著名教授阿肯森亦師亦友,他的關鍵點是願意在各種場合分享功勞,對人也非常友善。阿肯森是一個純粹的美國人,從他身上可以讓我更理解和欣賞美國。

前天對於阿肯森來說,又發生了一起英雄救美女的故事。他當天很早就回家了,辦公室是息燈的,同事說他太太的車子被水淹了。第二天見到後我問了他,他說太太的車在Hanley路向南行駛在沒有到Manchester 的時候,因為洪水上升的太快,迅速到了她的脖子附近。警察來將她救出,車子卻被水衝走了,阿肯森大約是半小時後趕到的。我說:“你是參演了好萊塢大片英雄救美人啊”,他說:“我來晚了,隻是去接到她”,“然後處理車子和保險等一係列的問題”。

阿肯森太太是他的高中甜心,他們很早結婚,他太太在家一直是全職太太。直到三個孩子長大後,他太太自己又修了教育碩士,然後作為幼兒園老師工作到很資深才退休。在北京時他太太跟我太太說,以前戀愛時每次她出現,阿肯森在籃球上就格外投入。阿肯森太太當過華大幼兒園園長,華裔教授認出她後說:“那就是她了,特別溫柔優雅,我們一家都特別喜歡她[愛心]”

擁有阿肯森在身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他可以隨時告訴我,這森林公園拍到的鳥是American Goldfinch。

隻做教授肯定不能享受古董社區的美好環境,我們在一個很小的窗口期毅然選擇買下古董房。現在動不動190萬美元的古董房價,應該讓絕大多數的華大教授甚至貨款都貨不到。可以看古董社區的停車處,他們去CWE城裏吃晚餐,車子則停有鎖的古董社區門內,What a life!

如果沒有標誌我還不認識白色的奔馳,其實倆品牌就沒興趣識別了。但是我的華大MD和斯坦福本科老爸懂車這樣說:“Couple of 100K cars, nice! I am a car guy.”

人生是不同選擇組成的,我走了一條自己的路,一條非設計的別人不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記住這點,就像聖市森林公園的小路,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我現在看來留下來最好,沒有去公司,也沒有去州立大學為整個實驗室操心。可以做科學,寫文章和做谘詢,感謝上帝自己能走出一條無人能走與複製的路,比單純當教授的感覺好多了。

我們昨天在古董房招待同濟美國校友會前董事長劉恒毅和李孟蓉夫婦,他們都是UPenn的正教授,董事長陪夫人創辦的全美協會來開會。他們能夠選擇聖路易斯開會就是我們的榮幸,得到的評價是聖路易斯比傳說中的好。因為他們在新奧爾良住過,他們還發現了這裏的法國傳統,我告訴他們森林公園藝術館的水壇就是仿的法國凡爾賽宮的後花園。

董事長夫婦也是熱心人士,他們創辦了同濟海外校友會,董事長夫婦的另一層身份是哈佛和芝大父母。我太太昨天專門請假,幾乎忙了一整天,我則是請了半天的假,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全部飯菜都是太太一手操辦的,她拒絕去點外賣。

同濟牛人美國校友問我們談了些什麽,在古董房我們不會談科學,但是會專注“教育,人文,社會”。他的曾經在賓州吃鹿肉的錢教授談得格外帶勁,“吃鹿肉”的傳說是因為錢政敏教授在賓州有鹿肉吃而生了雙胞胎,錢教授剛卸任聖路易斯大學的11年係主任。錢教授這樣留言:“吃鹿肉,會生叁胞胎. 有機會的,加油,火姐”

國內同學看照片後問:“桌子是原來定製的,還是你們購買的,似乎要換個大一點的了[呲牙]”

我的回複:“桌子是我們買的,比原房主的還大些,當時可能人多擋住了,再大就不好了。你還真問了好問題,原房主賣房是因為密蘇裏小姐與CFO丈夫離婚,當時這廳裏有個手工製作的高檔桌子和配套椅子。買房談判時,CFO同意都給我們。後來密蘇裏小姐反對,因為她要。所以房主在賣房協議裏給了我們一萬美元,以彌補那桌子和幾把椅子沒給成的損失。[耶][偷笑][強]”

漫談美國頂尖醫學院教授的晉升

(2019-12-31 11:17:22)-雅美之途

我們研究組的Dennis Hourcade (丹尼斯)教授的報告。他是研究係列教授裏的正教授,為我們這個領域的世界知名學者。我經常被人問及關於美國醫學院教授類別的問題,所以這次寫出來,希望能惠及年輕的華裔留美人士。在這裏先解釋我在題目中標出的“頂尖”這形容詞,這裏指全美永遠排在前八位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文中所述不見得適用於其他的地方。

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無論是晉升研究或俗稱Tenured的正教授都有一條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國際聲譽)的要求。丹尼斯教授長期在阿肯森的實驗室,擁有相當的獨立性,文章和資助時爾聯名,時爾完全獨立。他以開創性的貢獻在補體領域擁有聲譽,大約在十年前,他因為發現Properdin能夠通過吸附在膜表麵激活補體旁路途經而備受矚目,更不說他以前克隆了CR1蛋白。人生的路很多,即使在美國全球聞名的大學裏走不了完全獨立的路,研究係列的教授也可以擁有相當令人欣慰的人生,丹尼斯教授曾經特別感激華大福利所支付的學費,讓他的三位兒女讀完了大學, 其中兩位是昂貴的私立大學。丹尼斯教授擁有黃金的學術背景,MIT本科,哈佛博士,但是在阿肯森這個堪薩斯大學的巨頭下獨立成就學術人生,所以別太在意學校的牌子,事在人為。

阿肯森因為太善良,沒人願意離開,弄了半天,實驗室成了世界補體研究之重鎮,一個實驗室有包括他在內的五位教授級別的人物,實驗室的會議就是世界水平的。在他的實驗室,你做出什麽歸你,並且他樂意在重要場合分享功勞,阿肯森已經譽滿天下,跟你爭署名太丟人。這使我想到曆史上歐洲的那些大實驗室,因為發現抗體而獲得首次頒發的諾貝爾醫學獎的德國人Behring(貝林)和應該分享諾貝爾獎的旅德日本科學家Kitasato,他們當時都在Robert Koch(科霍)的實驗室,但是課題完全獨立,他們獲得的諾貝爾獎比科霍還早。

美國這種大型研究組隻有在阿肯森這般胸襟的人領導下才能存在,他給人相當的自由度,也願意分享功勞。有時阿肯森本人就變成了論文的中間作者,或者完全不署名,即使這樣他仍以難以置信的近500篇各類文章而成為多產的科學家。有次申請資助時,NIH基金評委抱怨他太多中間作者,阿肯森寫長信給NIH解釋隻有這樣年輕人才能成長,NIH照樣給他錢。

據我所知,MD在華大做擁有實驗室的助理教授的起始年薪是15萬美元,副教授為18.5萬美元,擁有PhD的教授年薪要低些,令我們意外的是包括亞裔在內的少數族群可在此基礎上增加2%的年薪。很多人做不到正教授就因各種原因離開了,好的像Andy Chan被基因技術公司挖去當部門的負責人,差的則另謀出路。以往二十多年,絕大多數華裔在華大從助理教授做起的都離開了,有些走時相當不愉快,雖然後來都擁有不錯的職業生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我曾聽過醫學院內科係主任為係裏Faculty 舉辦的關於晉升程序的座談會,隻要是講師以上的Faculty都可以參加。現將了解的一些情況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根據係主任的數據,內科為全校最大的係:670位Clinical、Research 和Investigator三大類的Faculty(講師以上);140 Million (一億四千萬美元)的研究資助;每年400 Millions (四億美元)臨床盈利。華大將Tenure-Track稱為Investigator-Track。

三大類Faculty隻是對內的區別,對外一律稱為:Instructor, 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和Full Professor。好多年前,為了避免在申請基金等方麵的歧視,華大全校範圍的Faculty Senate投票修改了教授章程,將研究係列頭銜前麵的Research這字刪掉。並且規定研究係列的教授占用科係總教授的編製,也就是教授總數目確定後,不同係列相互之間是會占用名額的。三大類教授可以視情況轉換,隻要條件允許。三大類教授的任命和職稱評審的程序相同,都必須過同樣的委員會。

華大征遁古老傳統,具體程序是:

第一,通過係裏內部的Internal Committee。對於內科學係,這意味著各專科主任組成(呼吸、消化、心髒等)的委員會。醫學院以病理與免疫係最嚴,他們的終身教授評議需要所有終身教授全票通過才行,隻要有一個教授反對,你就必須走人。病理與免疫係的要求與主校園的一些文科係相似,耶魯也是如此,隻是華大的終身評議放在Associate Professor這級別,而耶魯的終身評議在Full Professor。這是以前的情況,新聞稱耶魯試圖改革她的終身評議製度。

第二,特定委員會(所謂的Ad Hoc委員會)的評議。在通過了係裏的委員會後,你的係主任需要在整個華大範圍內招集成立Ad Hoc委員會進行評議。Ad Hoc委員會由5-6人組成,其中三位是醫學院的係主任,還有幾位資深人士。這時你的係主任麵對這些委員推薦你,委員們充當Jury(陪審團)來評判, 必須全票通過。這第一和第二關最為關鍵,因為他們全是業內翹首或同行。

第三,通過Executive Faculty Committee。這個委員會為全醫學院所有係主任組成的,由你的係主任向他們陳述你的材料,特別是前麵兩個委員會的評審意見。

第四。最終由University Trustee批準。第三和四條的委員會暑假不工作,平常也隻2-3月開一次會,其他委員會碰頭也難。所以每次職稱評審過程平均需要6-9個月,我知道有耗時1.5年的。

第五。同行評議是最為關鍵的,為一切的基礎。晉升過程拖時間的有時就是等推薦信,你在學術界的表現非常重要,在西方是你的那些同行掌控著你的命運,無論是文章、經費還是晉升都是如此。必須有校外的推薦,利益衝突應該避免。Instructor升Assistant Professor需3封推薦信。升Associate Professor需要6-7封推薦信,校內和校外兼半,推薦人越有名,信則越有份量。推薦信由科係主任或係主任索要,你可建議名單但是看不見推薦信,係主任有時會透露或取舍推薦信。這是當天係主任向我們強調的:壞的推薦信有時是致命性的,因為委員會有權要求係主任公布所有推薦信,委員會甚至要求你的係主任逐項解釋那些負麵的評語。

華大對Associate Professor的要求是在你的領域擁有National Reputation; Full Professor要求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適合所有三大類教授。這美國的National本身就是International, 隻是說法不同而已。

第六。Tenure Clock的概念。當你進入Tenure Track時,你的Tenure時鍾就開始啟動了。從7月1日開始,如果你7月之前上班則吃虧,因為會損失一整年的時間。那時鍾隻能走7年零9個月,女教授可以因生孩子允許停1-2年的時鍾。從研究係列也可以被Tenured, 隻是不容易,但是沒有時鍾的煩惱。所以在你條件不成熟時,進入Tenure Track是會讓你經常失眠的,因為華大趕人時沒有商量的餘地。

下麵為對圖片的說明。

我進來後丹尼斯就有NIH RO1基金,並且被續過多次,錢的分配可能給大實驗室, 或流向合作實驗室。大家可看丹尼斯做出那重要結果後,被邀寫的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第一作者已經是世界補體協會主席,正風光的德國人,在Science, 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 不斷發表文章。我現在的一個課題,采用了丹尼斯在21年前發表在JBC的方法,阿肯森的名字根本不在上麵,他說那是丹尼斯自己的東西。

一個阿肯森實驗室,出了三位國際補體協會的主席,應該算是罕見了。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研究組,幾乎無法複製,有點歐洲大實驗室的感覺,在一個不能再美國的地方。風格是阿肯森定的,他走到那裏都是風趣地被人圍著。我在這裏的好處是,長期近距離與美國主體文化交流,又做自己喜歡的實驗,我很不喜歡將實驗室建成Chinatown。很多老中教授都是建這種與外麵隔離的中國城,毫無顧忌地大聲說中文,在美國不順後就說別人歧視他。丹尼斯教授始終在阿肯森實驗室,自己有個技術員,現在已經是Staff Scientist的前技術員也負責為實驗室買東西。丹尼斯不怎麽雇人,自己和技術員親自做實驗室,自得其樂的人,一輩子這樣。這是丹尼斯做出的那篇影響深遠的JI文章,阿肯森名字為倒數第二,以及隨後的PNAS,阿肯森連名字都不在上麵。

華大以前的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70-80%走人,活不下來。僅我們科係以往的三位Tenure-Track助理教授,他們全有Science 文章,都因各種原因走人。


 

 

雅美之途 發表評論於
回複 'moxi1323' 的評論 :I don't know because it all depends on what you want. You could look at this link for the rankings on MSTP: https://forums.studentdoctor.net/threads/top-mstp-programs.1415800/
moxi1323 發表評論於
長期跟讀博文,請教,MD/PhD 值得唸嗎?有排名嗎?畢業後的職業發展如何?
雅美之途 發表評論於
回複 'moxi1323' 的評論 : 沒有必要以哈佛為標準啊。
雅美之途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井觀天' 的評論 : 每個字都是手指頭寫的。
井觀天 發表評論於
雅美好能寫,你是打字還是口授啊?
moxi1323 發表評論於
你兒子這麼優秀,當初怎不申請哈佛?唸醫嗎?
格利 發表評論於
都是厲害大牛。
雅美之途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深度思考' 的評論 : 不管是hard還是soft money, 隻要有money就行,拿soft money的人努力些就行了,哈哈!
ahniu 發表評論於
隻有吃政府funding一條路。
深度思考 發表評論於
soft-funded 的醫學院教授其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老師”。醫學院也不是什麽“學校”,就是一個大的百貨商場,每個教授(Investigator track)是一個包工頭,沒錢就散夥了。博士後和research professor是他們的打工的;老板沒錢就走人了。不過能夠招research professor的老板,一般也是大牛了,所以他們的打工的,穩定性比小作坊的老板要好一些。我寫過一篇文章,介紹醫學院的假tenure製度:《西山老虎也吃人:私立醫學院的山寨終生教職》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598/202106/11361.html
markyang 發表評論於
很不錯的分享,學習了
南方鄉巴佬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給博主點讚!在醫學院做教授真不容易!
The bird is beautiful!
大阪書生 發表評論於
光講教授,不講如何培養學生,形同高級孤兒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