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南懷瑾說,《大學》讀起來,語氣有點象和藹慈祥的老者在諄諄教導後輩。我也的確有這種感覺。相比儒家許多其他著述,《大學》要平和許多。
象孟子是比較理想化,比較偏激的人,所以他會拍著胸脯說"舍生而取義也"。而《大學》則說:"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絕少"忠孝廉恥"之類的說教,而且有趣的是,孔子最喜歡的"禮"字,《大學》一字不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我讀《大學》,不想去看注解。原因為何,試為二三子言之:
自公元十二世紀來,中國對《大學》最權威的注解,是南宋理學祖師朱熹所作的章句版《大學》,後人稱為朱子章句。
然而後來,朱子章句可不僅僅是注解那麽簡單,封建知識分子要考取功名,朱子《大學》章句是必考題,也是標準答案。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對《大學》的理解,必須以朱子章句為準,有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大學》的政治理念和哲學理論是對是錯,古往今來何止萬家千言,並非本文所能及也。作為一個非學者之流,隻能盡量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用淺淡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我對這本書的一點認識理解。
《大學》這本書,相傳為孔子的徒弟曾參所作的一篇讀書心得。當然,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一樣,它不大可能是一個人,甚至一代人所寫成。若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文中許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今人對儒學也稱"國學",或稱"孔家店"。
儒家的招牌,在中國曾經狠是風光了一陣的。約兩千年來,神聖到無以複加。然而到了"五四"運動,就被砸得粉碎。之後的一百年裏,一直都臭不可聞,中外共憤。一晃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不知何如,忽然又開始香起來了。
褒也好貶也好,學者熱議之,大眾熱鬧之。但如果較起真來,認真讀過儒家經典原文者恐怕不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11-13 11:51:29)
氣節這玩藝兒,也算得咱的國粹了。非唯中國獨有,還出口到了日本,不過改了個東洋名字叫武士道。後來在太平洋戰爭的時候讓美國人吃盡苦頭.最後不得已,甩他兩個原子彈,炸死了幾十萬人,才算是“大道既隱”了。那麽氣節是怎麽來的呢?古些的時候,氣節是比較籠統的一個詞,有很多的含義。象講俠士講義氣,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欺.不義之財不取,朋友的老婆不碰,這都是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文帝看似柔弱好說話,實際上個性的輻射相當強,他周圍所信任的人許多風格也和他差不多。很明顯,他對當時官僚體係的作風影響非常之大,也逐漸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當時社會的風氣。由於劉恒“躬修玄默,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化行天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浸息。風流篤厚,禁罔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7.偉大的小算盤
文帝既沒有萬人敵的本事,也沒有諸葛亮那樣事必鞠親的能力,所以他必須給各司其職的幹部放權。出於務實和對民生問題的執著,他喜歡從在地方有顯著政績的基層幹部中提拔人才到中央。文帝手下出了好幾個後世有名的丞相,都是這樣升上來的。
著名才子賈誼則是一個特殊的例子。賈誼是受到舉薦,一開始就進了中央秘書處的。不善言辭的文帝,被他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6.守"法"模範我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這批人,自幼根深蒂固的認識,是關於‘儒道黃老’的相反麵--‘法家’。自建國後,‘法家’這一稱呼曾經紅極一時。他們銳意改革,提倡以法製國,總是被當作進步的象征。而’黃老之學‘則長期以來被稱作麻痹人民的工具。給人一種腐朽沒落的感覺。
其實,隻要看看商鞅,韓非,李斯,乃至王安石,這些所謂法家的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5.真的傻嗎?
公平的來說,漢文帝劉恒是一個資曆和才智都算平庸的人.沒有經過開國皇帝那樣波瀾壯闊的革命來改朝換代,也沒有象李世民那樣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家暴來競爭上崗.當然了,他肯定也不是那塊料.
比起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他的個人形象是那樣渺小,甚至在與匈奴和諸侯的周旋之中還顯得有幾分窩囊.假如不是呂後把劉大戶的兒子整得七零八落,不是呂氏家族一夜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4.親戚多了也比較煩
周勃雖然大難不死,但是經過這麽一折騰,在黨內軍內的影響力算徹底玩完了。漢文帝上台到了第三年,由於勤奮學習,業務工作已經很熟練。這時,陳平,周勃,灌嬰這些老帥也都相繼去世。年輕的劉恒終於坐穩了龍椅,不用在活在這些老家夥的陰影下。
可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舊的危機剛解除,新的麻煩又來了。
當初,劉幫吸收了秦末天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