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管窺"儒"看《大學》 - 2.《大學》大義

(2009-12-01 12:00:10) 下一個
《大學》的政治理念和哲學理論是對是錯,古往今來何止萬家千言,並非本文所能及也。作為一個非學者之流,隻能盡量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用淺淡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我對這本書的一點認識理解。

《大學》這本書,相傳為孔子的徒弟曾參所作的一篇讀書心得。當然,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一樣,它不大可能是一個人,甚至一代人所寫成。若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文中許多處的文法和銜接都能看出些許穿鑿的痕跡。有很多語句,則很明顯是後人認為能加強論點,而添加上去的。

雖然如此,《大學》全文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中心思想,是毫不含糊的。它告訴知識分子們如何從學習和修養起步,以一個有邏輯的順序,由"格物致知"開始,向"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逐步推進。由小漸大,推己及人。把個人之修養、對知識的學習的小我和小事,跟"治國"、"平天下" 的大事有機地聯係起來。

寫這本書的人生活的時代,是領主貴族製度尚未徹底瓦解的時期。那時候,一塊土地上的最高主宰是領主,管理的官員也是世襲的家臣。而作者雖未明言,卻從側麵堅決否定了血緣貴族對政權的獨占性,所謂"天命不予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這就是在鼓勵非貴族的平民知識分子參與政治,肯定中、下層士人分享政權的合理性。

這就是全書引申出的另一個主旨:任何一個普通人,不需要爵位的繼承。都可以通過平時的點滴學習和積累,先"修身",再"齊家",成為君子,具有"治國"、"平天下"的水平和資格。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相當進步的思想。

不但在當時屬於進步,相比較之下,在兩千年前後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個號稱最進步,最革命的政黨,還把"血統論"、"天才論"視為至寶。足見古人之不可輕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