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西安事變"透視張學良其人

(2009-10-06 06:35:00) 下一個

西安事變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而它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這個人就是張學良。

至今我們依然認為,是西安事變直接促成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因而挽救了民族危亡。

其實曆史的真實可能遠非如此。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口頭上答應合作,實際上隻是暫停進攻而已。彼時學良既叛,蔣要善後安內,無暇再顧及紅軍。半年後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麵抗戰開始,國共合作已經是大勢所趨。這才給西安事變罩上了一件曆史意義的外衣。

那麽西安事變意義在哪裏,誰又是真正的獲益者呢?

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控製範圍隻有3個地廣人稀,邊遠貧窮的小縣。當地地主武裝和土匪多如牛毛。而紅軍部伍殘破,人糧兩缺。蔣介石的大軍尾追而來。

紅軍前有國軍,後有寧青二馬。北邊閻錫山的地盤也是鐵桶一個。可以說軍事上已經被逼入死角,情勢危如累卵。東北軍和西北軍雖然三戰失利,然而隻要並全力圍攻。不出一年就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徹底在軍事上鏟除中共。

紅軍想開展土地革命都來不及,更遑論發展群眾基礎。而且就算建立了群眾基礎怎麽樣呢? 當時在江西蘇區群眾都被殺光了。

當時共產黨的領導人對此是非常清楚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派四方麵軍的精銳組成西路軍,試圖打通青海甘肅,通往新疆。這並不單是向我們一直猜測的那樣是借刀殺人,清除張國燾勢力。而的確是在準備萬一大事不濟,可以有一條西撤的後路。誰知旬月之間,四方麵軍兩萬勁旅全軍覆沒。派往山西的東征軍也沒有大的成就,轉了一圈還是回到原地。

這時候,周恩來的外交手腕拯救了危局。

張學良的為人,用曹操評論袁紹的一句話正合適:"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九。一八"一槍未放而丟失整個東三省,就是他猶豫不決,希圖苟安,對日軍毫無防備而導致的結果。此後擔上罵名,就落落寡歡,甚至把責任往蔣介石頭上推。

不務實而好虛名。這正跟袁紹、袁術兄弟一樣,是紈絝子弟的通病。張學良尤其把名聲看得很重。老謀深算的周恩來很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首先順其意提出"九。一八"就是蔣介石的責任,接著給張學良催眠,暗示了一個讓蔣軍抗戰,而紅軍和東北軍趁機在後方割據西北的美麗圖景。

張學良愛聽吹捧。周恩來的卑辭推獎,令張昏昏然, 以為真是民族存亡係於己身了。況且打打小算盤,似乎穩賺不賠。實際上又有幾分真是象宣傳的那樣處於為國家為民族考慮的呢?如果他真是那麽以民族大義至上,7年前就不會有"九。一八"了。

西安事變,隻是給了陝北紅軍一個短暫喘息的機會,贏得了半年的寶貴時間。然而就是這半年,徹底改變了日後中國的進程。七月七日,盧溝橋一聲槍響,蔣介石剿共頓成泡影。

西安事變快解決的時候,小張才恍然大悟。共產黨借此又一次躲過了滅頂之災,楊虎城的小算盤也是通過此舉,免除中央軍染指陝西的威脅,也許可以聯合共軍經營西北。而張學良呢,原來自己作為主角,除了得到國內外一致聲討,什麽也沒撈著,傻嗬嗬的給別人做了嫁衣裳。

蔣介石被釋回京,共產黨和西北軍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他張學良日後的路該怎麽走呢? 出路不是沒有,共軍也不是誠心騙他,三家一起瓜分西北,鏟除甘青馬家軍閥,割據自雄,然後走一步看一步。但是沒有一條路是他小張敢於嚐試的,他是個少爺,真的沒有那種魄力。

於是張學良麵對這樣的危機,再一次幹了件自私自利的蠢事,他急忙紮好包袱,擠上蔣的飛機,跟蔣介石飛回南京謝罪。不惜丟下十萬將士不顧,以為這樣可以保住他的榮華富貴。結果,父親留給他的這麽大一個家底,十幾萬東北軍土崩瓦解,並導致楊虎城全家慘死。

中共也算念舊情,在抗戰的八年間,地下黨和東北軍舊部,多次嚐試營救被軟禁的張學良良。但都沒有成功,有的還丟了性命。並不是眾人辦事不力,而是這位少帥堅決不走。他才不會象電視劇裏演的那樣,身陷囹寤還為自己不能報效國家而著急呢。

蔣介石已經看透了張的本質。隻要保證他的富貴生活,時不時的找他的新歡舊愛來陪著他,有沒有自由張是不在乎的。張學良深知自己已經一誤再誤,對自己已經毫無自信。他寧願被當成一隻豬關起門來好好養著, 也不願意再重返人間操心那些勞什子。

寫到這裏,不禁又想起曹操的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兒子,直如犬豬耳!”

張作霖與劉景升相比,當算得上"虎父",惜哉學良與劉景升兒子,竟也毫無差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紅茶綠茶菊花茶 回複 悄悄話 張學良死於此句下:"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