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凡的帝王 -4. 親戚多了也比較煩

(2009-10-20 17:52:31) 下一個
4. 親戚多了也比較煩

周勃雖然大難不死,但是經過這麽一折騰,在黨內軍內的影響力算徹底玩完了。漢文帝上台到了第三年,由於勤奮學習,業務工作已經很熟練。這時,陳平,周勃,灌嬰這些老帥也都相繼去世。年輕的劉恒終於坐穩了龍椅,不用在活在這些老家夥的陰影下。

可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舊的危機剛解除,新的麻煩又來了。

當初, 劉幫吸收了秦末天下郡縣蜂起的教訓。為了維護家天下的穩固,也學周朝那樣,在各地分封了不少的諸侯。按劉幫的遺訓,隻有劉姓皇族才可以封王。庶出的皇子沒有功勞的也可以封侯。

在自己的封地上,大部稅收歸這些王侯所有,並且可以有自己的僚屬和相當的行政權。很自然的,跟今天的太子黨一樣,很多就作威作福,稱霸一方。

漢初的分封和後來明初一樣,諸候王與地方官之間, 按道理,是互相監視,互相牽製的,可以說是平起平坐。這些分封在各地的王侯身邊雖然都有朝廷派來的“相國”在旁監視,但畢竟是皇親國戚,通常國家幹部們也惹不起。

在劉幫和呂後的鐵腕統治下,這些諸侯還不敢太過放肆。但是到了文帝時,散布在大漢朝這個村子裏的,不是村長的叔伯,就是兄弟子侄輩。在西漢時期,親族倫理就跟後來的馬列主義一樣,既是鐵的道德準則,也是社會法理。

大臣們要忠君,可這幫親戚們,卻誰都有資格不把村長當幹部。再加上劉恒施政寬和,對劉姓宗族尤其寬容。以至於這些諸侯王的勢力迅速坐大。私自編練軍隊者有之, 殺害囚禁政府官員者有之,欺壓百姓,草菅人命更是家常便飯。

文帝與諸候的關係,從下麵一件事上可一窺端睨。剛即位三個月,相關負責人就提出該立太子了。劉恒卻堅決不同意,他說自己不得以被各位抬舉到這個位子上。德行未修。我嘎屁以後,要在皇族裏麵另選賢能,怎麽能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這段話在以後的曆史裏被傳為美談。其實劉恒的真實考慮,恐怕是為了穩住皇室諸候。劉大戶家,有實力有野心的還大有人在。很多人還在暗中等待機會。自己過早立太子,絕了這些人的念想,恐怕就要提前生變了。

漢朝第一個公然武力挑戰皇帝的劉姓諸侯王, 是濟北王劉興居。這個劉興居的親哥哥,就是聯合周勃平諸呂,衝進皇宮殺掉相國呂產的穎陰侯劉章。劉興居是個利欲熏心之徒。

在劉恒進長安的那天,他因為自己沒有參與鏟除呂氏的行動,生怕論功行賞的時候沒他的份。就急巴巴的帶人進宮,把當時毫無自衛能力的小孩皇帝給趕出了宮門外,美其名曰為劉恒“除宮”。本以為這下可以飛黃騰達,沒想到一官半職沒撈著,隻是隨著哥哥一起給封了一個二等王爵,為此,還得離開長安到封地去呆著。此人年輕氣盛,自然免不了牢騷滿腹。

公元前177年, 也就是漢文帝執政的第三年夏天,劉興居趁劉恒北巡太原,以為他要親征匈奴。就在封國起兵造反,企圖截斷劉恒的歸路。漢文帝武功如何,從各史書上都看不出來。他應該是一個不崇尚暴力的人。然而在這次平叛的過程中,他給我們充分展示出了一個以非暴力解決暴力問題的範例。

劉興居叛亂一起,劉恒的第一個反應既不是落跑,也不是進攻。而是馬上讓跟在他附近的野戰軍主力先馳回長安,防止劉興居趁虛而入。隻要劉興居沒有機會打進首都,裹脅大臣們立他為帝,事情就好辦了。

接下來,劉恒以皇帝的名義通令山東各地:劉興居的小弟們,凡是帶隊伍或獻城投誠的,加官晉爵。凡是官軍一到就立刻投降的,保持原位不變。凡是跟劉興居來往密切或參與預謀的,平叛以後一概不問。這”三個凡是”,可以說是一下子點到了所有造反者的死穴。基本上沒有什麽真正的戰事,劉興居就土崩瓦解,兵敗自殺了。

劉興居波大無腦的革命行為就這樣很丟臉的被撲滅了,其他諸侯王卻並沒有收斂。當造反派風險太大,但是在自己的封國裏當土皇帝總可以。他們中間,往往是那些血緣最近,封地最大的,氣焰也最囂張。

淮南王劉長因為自幼在宮裏長大,文帝平素對他很關照,即使劉長越來越驕橫拔扈,也睜隻眼閉隻眼。後來發展到居然敢當街把大臣毆打至死, 連薄太後和三公都怕他。劉恒不得以,隻好把這位太歲送到淮南封國去呆著。

不料這小子又搞起了一國兩製,還策劃顛覆行動。事情泄密後,被逮捕流放。這呆瓜反倒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搞起絕食抗議。那年月又沒有得象吾爾開希那樣打葡萄糖,餓了沒幾天,就一命嗚呼了。

而漢文帝呢,依然對王爺們相當優容。每到他們入朝,賞賜特別優厚,還總是陪酒吃飯,一起遊車河。對此,賈誼多次懇切地上書提醒劉恒,應該盡快采取措施,對諸候嚴格執法,並削弱其實力。賈誼還列舉許多事例,證明皇上對親王們的過分優寵,讓他們驕矜日盛,實際上等於是在害他們。可劉恒十分頑固, 基本上都不聽。

後來的史家,大都認為漢文帝對待諸候王的問題處理的不好,采取鴕鳥政策。太過姑息縱容,以致於他們尾大不掉,最終導致他兒子景帝的時候七個王一起造反,差點顛覆了整個王朝。其實,這是對劉恒的一大誤解。

細心一點的話,就可以看出,文帝其實一點也不傻。雖然賈誼削藩的建議,洋洋數千言,他大部分沒有采納,但其中有一條他卻敏銳的抓住了。那就是趁諸侯死掉或犯罪的時候,把本來應該由王世子單獨繼承的封國, 拆散分封給幾個王子。這樣大國變小國,勢力被分散削弱了,你還沒脾氣。

賈誼雖然材高,但劉恒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必須看到更大的全局。首先,搞中庸,搞平衡是劉恒的準則之一。他深知隻有各方勢均力敵,才能達到張力的平衡,才會有和諧。那麽,如果把諸候王族都掃掉了,誰又知道大臣們會不會坐大呢?所以諸候的利用價值還是存在的。

另外,漢代統治者鑒於秦朝嚴刑峻法的高壓政策所帶來的惡果,所以他們放寬法律,轉而致力於以家族宗法製度和相應的道德體係來保障社會的穩定。對長輩要”尊親“,對兄弟要”友悌“,對親族要”仁厚“。

當時知識分子的選拔,都是靠考察其這方麵的品行, 如常說的”舉孝廉”。老子說:“聖人行不言之教”. 在當時這樣的大環境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仁德天子”的劉恒,必須作出天下的表率,不能不對劉姓宗親恩寵有加。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賈才子說劉恒對諸侯的驕縱, “適害之耳”。 卻並沒有想到,這恰恰就是漢文帝的初衷。諸侯驕橫不法,不把朝廷當回事。很多都在發展自己的武裝,儼然地方軍閥。但是文帝深知,他們多半 ‘肉食者鄙’,既沒有遠見,也不得民心。象兩次造反的濟北王,淮南王都是如此。他們實力雖強,但各自為政,互相間沒有呼應,也就成不了什麽氣候。

劉恒對他們的縱容,自己作到了愛護兄弟的表率。而不少腦殘的王爺們,卻發展到以身試法,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所謂槍打出頭鳥,冒出來一個,打掉一個,各個擊破。

之後又或“除國”,或大戶拆成散戶。雖然麻煩點,卻不失為穩妥的辦法。所以,當淮南王謀反事發的時候,正義男袁盎就一針見血的指出:“就是陛下平時太慣他,又不選好的老師教導他,才導致他走到今天這一步,今天隻好‘以法繩之’, 要有人說你謀殺親弟,是你活該。 ”

因此,終文帝一朝,大小王候的反叛此起彼伏,卻都沒有費什麽勁就給打下去了。後來他的兒子景帝,一是因為年輕,二是經不住晁錯的攛掇,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為“子孫萬代計”。於是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削藩”。這一下,觸動了各方諸候的共同底線,導致他們串聯起來,最終釀成了“七王之亂”。“漢家山東二百州”, 險些無複漢有。

若仔細看看晁錯寫的幾份奏章,能發現他確實是個才子,憂國憂民,對景帝也忠心耿耿。最後卻落得個“腰斬於市”,千古以來為他喊冤的不少。但是他身居高位,輔國重臣。因為策略失當,導致了一場持續數年的大戰。千萬黎民家破人亡,多少人埋骨溝壑。以一身償之,又何可怨也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