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凡的帝王 -- 8. 浪花淘盡風流 (全文完)

(2009-10-23 12:38:04) 下一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文帝看似柔弱好說話,實際上個性的輻射相當強,他周圍所信任的人許多風格也和他差不多。很明顯,他對當時官僚體係的作風影響非常之大,也逐漸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當時社會的風氣。由於劉恒“躬修玄默,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化行天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浸息。風流篤厚,禁罔疏闊,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罰大省,至於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焉。”

看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整頓吏治,發明了各種殘酷的刑法,比較著名的是把貪官的皮剝下來塞上草,在各地官廳巡回展覽。但是閱讀明史不難發現,在這一時期大小官員的貪汙手法五花八門。百姓倍受盤剝,傾家蕩產者常有。而漢文帝直到武帝半個多世紀之久,用法尚寬,言論自由,乃至於一年全國才400餘件經司法審理的案件。但當時整個社會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勃勃生機,這不能不引人深思。

公元前157年,年僅四十五歲的劉恒病逝。關於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曆史上倒沒有什麽太多的野史八掛。這應該要歸功於他的遺囑,因為明顯是出於他本人的手筆。可見他的去世並不突然,是早有思想準備的。文帝言語木訥,一生沒有留下什麽高水平的名言語錄。這份遺詔同樣文采質樸,但是字裏行間隱隱透出一種對人生的參悟和澹泊。這在古代帝王之中是十分少見的。

他在遺詔的開頭說:“天下萬物,有生必有死。‘死者,天地之理,萬物之自然‘,又有什麽可傷心的? ”

接下來,身後事僅僅談到葬禮的安排而止。他說:“我 ‘以眇眇之身,托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多年了。曆來帝王死於非命的多了,我幸好能夠善終,死後還能進太廟,有人給我燒香,我覺得很有福氣了,你們就更不用悲哀。要哭隻能哭幾天,早晚哭兩次就行了。其他的時間該幹嘛幹嘛。我死以後,棺材和墳墓從簡。官民服喪不能超過三天,宗族最多不能超過十五天。不要因為我耽誤大家婚喪嫁娶,浪費財物,耽誤百姓的正常生計。”

最後,還補上了一句:“宮裏的嬪妃,自夫人以下到有級別的給使,都送回娘家,讓她們開始新的生活。”

遺詔通篇無一句提到國家大事,都是些看來很瑣碎的叮囑,讀來卻不由得令人感動。史書上的文帝,由於他的韜晦,並不是一個鮮明的角色。但在生命的盡頭,反而用這份遺囑完整地顯現了一個活生生的人格。

我們今天能看到不少他那個時候諸侯王墓葬裏華麗的金縷玉衣,但這位皇帝自己卻二十多年始終“宮室、苑囿、車騎、服禦,無所增益。”整個一傻冒。給自己建的霸陵因山而成,不另起墳,裝飾隻能用瓦,不許用金銀銅錫。

很多象袁盎這樣的正義男幹部說話尖銳,他總是很寬容。對象張武這樣貪汙被人舉報的貪官,反而公開賞賜他“以愧其心”。節儉為天下先,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小的時候很不理解為什麽"文景之製"受到後人那麽多的稱頌。 現在才明白劉備“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正因為劉恒的才智平庸,他所能看到的也是每個普通老百姓的需要。縱觀文帝的政治生涯,就象一個搬家的螞蟻,一點一點的從最基本的事做起。

我們中國久遠的漢文化發展到了今天,所有男人都是要幹大事的。養成了好大喜功,眼高手低的風氣。到了近代,中國越積弱,男人們就越狂躁,越愛吹。

而劉恒沒有幹過什麽大事, 也肯定不好意思說“惜XXXX,略輸文采,XXXX,稍遜風騷”這樣的話。他和我們一樣,隻是一個普通人。他所做到的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興許我們還能做的更好。

很久以來一直很喜歡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的一句話:“泰山不讓細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小流,故能就其深。”

還記得多年前來到多倫多,正是環境低迷的時候。曾見過不少這樣的人:他們衣衫邋遢,無所事事,但掛在嘴邊的總是“老子要是不來加拿大,在中國早就怎樣怎樣了。”

自然了,命運不可能給每個普通人一個創造曆史的機會,但是我們中間,有多少人能認認真真的做好身邊每一件小事,過好每一天平凡的生活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青山還在 回複 悄悄話 期待先生更多新作。不勝欽佩
不明則問 回複 悄悄話 讀完先生大作,心情難以平複。中國曆代各帝,能令我如此欽佩的,尚無他人。一個能以民生為懷,在動亂之年把國家治理的如此好的皇帝,還真是不多。

先生的大作深得文帝之風,表麵上低調謙和,內裏卻是很有內涵。另外,作品的幽默之風處處可見,順手拈來,自如從容。令人欽佩。

謝謝先生的大作,並等待更多的新作。。。
helloapple 回複 悄悄話 夏先生妙筆生花。以人性說史, 並寓義於史。
文帝上善若水,而具體天格物之懷,剛柔並濟之術,故始文景之治,宜乎為一代明君。今謂“德”,“和諧”等,幾可稱皮毛而不及孝文道學之萬一。

讀夏先生書,始知今漢文皇後劇乃植薄昭故事。大眾娛樂悟我二十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