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其二,如果將陳寅恪先生自稱為“不古不今之學”放在他本人的1930年發表這一感言的語境細分析,筆者認為這裏的“古”指晚清經學家們常掛嘴邊古文,這裏的“今”指五四以來的學者引進西方史學觀而治史的“今”。換言之陳先生自認為他的學問不是這兩派中的一派。要理清以上觀點,首先要了解1930年前後是怎樣的時代。
清代漢學在乾嘉學派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三年前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年之際,國內學界和媒體推波了一股“陳寅恪”熱,這也促成了當代重新仰慕民國學者以及學界對先生研究領域的再度審視而至今不衰。前幾年陸鍵東先生所著《陳寅恪的最後20年》很熱銷,因為作者從事文藝寫作專業,對於陳先生晚年在中山大學完成《論再生緣》和《柳如是別傳》也隻是膚淺敘述而已,其實這兩篇著作即便今天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當兩碗潤有蔥花和紫菜香氣的餛飩端到我們麵前時,我已察覺它和我們上海弄堂的略有不同,這是在西湖龍井村小坐時的一景。雖然初夏尚有陰雲,這已經暗示著此時早已過了采茶,清炒,叫賣的大忙季節,剩下的隻是村落裏的清閑和等待,但這裏出現餛飩倒也略有不適,沿路都是農商供遊客歇腳品茶和促商的座椅,但因為三兩群遊客未必引起賣家的注意,於是躺在藤椅上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3-05-13 02:35:54)

我引用曆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在其著作《袁氏當國》中評價汪精衛的一段作為本文的開始:“汪是位很標準的文人、詩人、情人,他不應也不能搞政治。但是後天環境引他誤入政壇,用非所長,接連犯了十大錯誤。國人愛之,厚望之,原諒之,所以他犯了九次錯誤都能東山再起。隻是他第十次則犯得太絕了。”我是在葉嘉瑩先生的古詩詞講座留意起汪詩,讀汪詩始終覺得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0)
(2023-05-08 04:11:00)

筆者近期發表了《再議《唐宋變革論》及意義》一文之後,引起了讀者和網友的熱議,其中有不乏寶貴意見和觀點實屬難得和懇切。在諸多討論中似乎對“封建”這個詞認識不一,概念不統一就很難規範意見觀點之異同。以下筆者以“封建”的詞義和中國近代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經過作進一步解釋,作為《再議《唐宋變革論》及意義》一文的後記。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時至今日依然有相當多“唐宋變革論”的擁戴者,這些學者認為“變革論”或作為一種正確的曆史認知,或作為至少是一種基本正確的理論框架來指導具體研究。質疑“唐宋變革論”的觀點是,將歐洲曆史脈絡套用中國曆史不具有科學性,從曆史觀角度看,以往“唐宋變革論”引發的各種變革論是建立在“線性史觀”基礎上的,而“線性史觀&r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筆者在兩年前注意到了成一農先生所著《跳出“唐宋變革論”》引起國內史學界討論之事,就其內容也是兼論當今中國古代史研究存在的諸多缺陷。成先生的觀點之所以被熱議至今,與中國史學界多年來擱置曾經被公認的史學觀點而出現空窗期不無關係,筆者結合自身認知補充如下觀點供諸位研究分享。
在近十多年來圍繞“唐宋變革論”而引發的諸多&l[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當我啟動電腦書寫這一章時,耳邊是阿格裏奇老太太演奏《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充滿情感回憶往事略帶憂鬱的小廣板,20歲的肖邦在給朋友信裏提到第二樂章,當時他幾乎不能創作下去。我也有感而發,這是我京都散記係列的最後一篇,似乎多重思緒影響了寫作,是不舍還是空白?但絕不是多情造作。走出南禪寺方丈庭院,至少我被震撼得“魂不附體”,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京都城建完全參照唐代長安已是眾所周知的,就是中央主幹道全長約5公裏也和長安朱雀街吻合,這樣一個南北東西通道呈圍棋棋盤似直角是千百年來“活著”的曆史。坐落在主幹道西側的世界名勝二條城似乎蓄意要和這棋盤過意不去,我們驅車開進二條城指定停車場,這個夾在城廓線和主幹道之間的狹長區域裏,車越往裏開,停車位子變得越少,以前在書上讀到過二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何謂信仰?嚴謹地說就是對人事物或概念的堅定不疑的信念。信念之後可以是宗教背景,也可以是世俗的政治背景。
羅素認為,任何一種信仰缺乏理性,所以都是有害的。當情感壓製理性時,信仰隻得通過宣傳或者武力來維持。或許我的思考角度和羅素不同,曾經人類創造出無與倫比的奇跡都是在堅定不疑的信念下,即在信仰下而實現的,至少這些奇跡是文明進步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