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俞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历代学者讨论赋体文之序时,常将其划分为外序和内序。针对正文内容而作创作背景和总结的归属内序,外序几乎脱离正文而大谈时政历史,吹捧当朝帝王伟业或者对文章诗歌议论一番,其作用正如上文所述为帝王而作,为博帝王拍案叫绝。较典型的是班固《两都赋》,以此为例:
史学家班固在汉明帝永平年间作《两都赋》后编入《昭明文选》,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外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如果说《诗经》开拓了汉语成语种植的良田的话,那么赋的成就是雕铸出精美无比之双声叠韵词汇的工场。作为一种“不歌而诵”的文体,起于战国后期荀子而没落于晚清,可谓贯穿整个汉语发展史。清康熙时代学者陈元龙奉旨编撰赋体文学总集《历代赋汇》,收入先秦到明代的赋作三千八百三十四篇,这就是赋在汉文学中的体量,阅读研究汉文学绕不过赋体文学,今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3-25 05:07:00)

读王迈诗,摄之其优,弃之其粕。凑功名诗一首,勉膝下话而立。功名功名暮四朝三,学问人百已千。
赋诗心醉六义,读易梦游三爻。
日日灌溉胸次,久久功用神入。
方册不著圣贤,半池惟绿莲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3-13 02:44:41)

完成《“由韩愈到王阳明”,经学史杂说》一文后,如过去一样也有思考延续的情况,似乎“挖”出一段经学史对其前后“藕断丝连”之两端有不舍之意。还好《尚书》倒是这个“丝连”的明显环节,不妨叙述一点它的坎坷算作一个后跋。
当代人不是不想阅读《尚书》,而是其过于古老,用语恍若隔世,其次所叙之事都是枯草无味远不如《左传》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经学本质是帝王用作统治天下的思想工具。如果前期“汉学”即汉唐经学的表征是《五经正义》,那么后期“宋学”即两宋经学的表征是《三经新义》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学派在“庆元党禁”中间被打击,朱熹搞出的那套“四书系统”有很多年被变成忌讳,但民间对其研究热诚却反其道而行,有相当一部分学子要为朱熹思想“平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时过境迁,由程颢和程颐到朱熹的“尊孟”思想步入南宋时代,已是“黄河长江不可倒流”之趋势。但同样是“尊孟”,当年韩愈和他们不能同日而语,韩愈对《孟子》的汲取主要体现在建道统、排异端两方面,对《孟子》的其他不同理论观点则比较温和。譬如孟子主张的“性善论”韩愈就不甚赞同,而是提倡“性三品”说,关于孟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先选王安石一首诗《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孟子的魂魄已无法招,可是每读到经典却能再现圣人的风骨。可见孟子在介甫心中的地位,他是在官场滚打的老手但“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怀不输任何诗人。后人对王安石不陌生,官方教科书上把他写作“十一世纪中国改革家”,或许在其之前也就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世纪1905年9月科举被废除,读书人完全失去了学习《四书五经》的切生利益之后,“孔孟教宗”还有什么存在之意义?曾几何时人们开始弘扬传统文化,殊不知“学随术变”的儒教除了作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笔者真想不出它还有什么用处?儒教思想无论是其周公源头,汉唐仕族“汇总的权术”,“两宋掺杂佛道思想的怪物”,和明清“越发变硬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发生在上世纪1976年“四人帮”倒台事件至1978年改革开放止的中共高层内部的剧烈权力整合,在中共党史中叙述似乎已经“盖棺定论”,比如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总结,虽然后来有2021年党史第三份《决议》对这一时期没有新的论述,但其中一些真相依然被掩盖或者有刻意篡改作伪论述之嫌疑。笔者最近看到这样的论述:当年华国锋因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辛弃疾作词,“趋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一生有词六百多篇,虽不如柳七易安重乐,亦和东坡“诗入词”有所不同。王国维点出一个“豪”字,笔者觉得恰如其分。前人写词,开口必先捂嘴,自稼轩出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南归的余生四十多年,尤其在上饶隐居时代是辛弃疾创作黄金期,这也印证笔者的观点,如托尔斯泰,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