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盡悲涼蒼桑之感的《荒城之月》
唱盡悲涼蒼桑之感的《荒城之月》 荒城十五明月夜,四野何淒涼。 浩渺太空臨千古,同倚此月光。
杯蹤人影相交錯,美酒泛流光。
千年蒼鬆葉繁茂,弦歌聲悠揚。
往昔繁華今安在,故人知何方?
雁叫聲聲長空過,暮雲正蒼黃。
雁影劍光相交映,離別斷人腸。
良辰美景今何在,回首心悲愴!
長空依然舊時月,冷冷予清光。
頹垣斷壁留追憶,枯藤繞殘牆。
鬆林唯聽風吹雨,不聞弦歌響!
人世枯榮興亡盡,瞬息化滄桑。
雲煙過眼朝複暮,殘夢已渺茫。
今宵荒城唯明月,照我獨彷徨!
《荒城之月》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日本歌曲。無論是詞還是曲,無論是感情的真摯和深邃,還是曆史的悲涼蒼桑,在我所知的日本歌中,沒有一首能與之相比。這首歌從最初發表在日本《中學唱歌》上,便唱遍了日本的每個角落。由於這首歌特有的藝術風格和在民間的深入,曾有人一度提議用它來取代日本國歌。
土井晚翠生於一八七一年,仙台人,本名是林吉。其父林七,號舉方,嗜好「和歌」、「徘句」。林吉自少耳濡目染,由父授讀中國的四書五經、「日本外史」等典籍,對中國傳統文化極為向望。在高中時,由於謎醉於漢文化,他從中國宋朝詩人範質的“遲遲澗畔鬆,鬱鬱含晚翠”詩句中取“晚翠”二字作為自己的筆名。 三年製高等學校畢業後,考進東京大學英文係,一八九七年畢業。
土井晚翠大學畢業後,臨時就職於東京鬱文館中學。就在第二年,他發表了兩首奠定他一世英名的偉大作品。1898年,東京音樂學校為編歌唱集,用三個題目向當時已頗有詩名的晚翠征求歌詞,其中一個題目正是《荒城之月》。土井晚翠看到題目,馬上聯想起福島縣會津若鬆的鶴城。 會津藩是德川將軍一族,明治維新動亂時,與官軍敵對,激戰長達一個月,城池才陷落於官軍掌中。當時會津藩所有武士家十五歲到十七歲的少年們,自動組成「白虎隊」,總計有三百四十三名,全體手持武士刀或是長矛,與官軍的近代大炮對抗。城池陷落後,幸存的二十位小武士,在戰火中逃出城門,據守在飯盛山中,最後全體切腹自殺身亡。這一悲劇深深觸動著晚翠的胸懷。人世間的榮華與爭戮,在時光的長河中都將一逝無存,永恒者隻有夜半的一輪明月。《荒城之月》一詩通過戰爭與和平、往昔與今夜的多重鮮明對照,表現了曆史的蒼涼。這種東洋式的無常觀,也是貫穿整個晚翠作品的思想底蘊。《荒城之月》經由作曲家瀧廉太郎於1901年譜曲,頓時傳唱遍日本的城鄉各地。
同年,土井晚翠的另一部大作也問世,這就是著名謳歌中國一代名相諸葛亮的長篇敘事詩《星落秋風五丈原》。該詩共分七章,用近於漢詩訓讀的語體寫成,語音爽朗,構思壯闊、氣勢恢宏,頗有中國唐代古風味道。此詩一出,立即受到當時青年的狂熱愛戴,其中的精彩段落很多人都能熟背。一八九九年,土井晚翠的詩集《天地有情》上梓,正式奠定了他在日本詩壇上的地位,與當時名滿天下的島崎藤村並駕齊驅。比土井晚翠成名早的島崎藤村喜運用固有的和文來表現纏綿的愛情題材,風格柔婉較為女性化。土井晚翠則喜運用“漢文調”文體,對英雄曆史感慨悲歌,是一種剛健的男性風格,與藤村的氣質形成鮮明對照,被譽為當時詩壇之“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