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隻應天上有之(五) 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唱片封麵Jadis002.jpg
此曲隻應天上有之五,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
Dvorak: Cello Concert in B Minor, Op.104
Pierre Fournier: Cello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 Rafael Kubelik
Recorded June, 1954 in Musikverein Saal, Vienna
和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相比較,大提琴協奏曲在音樂史上的數量很少。但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評價,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都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大提琴協奏曲。德沃夏克在音樂來源上的豐富多樣性很少有人能企及。作為一位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直接繼承了斯美塔納的波西米亞民族風格,是捷克民族音樂的集大成者。此外,勃拉姆斯浪漫主義中的古典式嚴謹結構和瓦格納浪漫主義中洶湧澎拜的激情也都被德沃夏克兼收並蓄,融為一體。更為重要的是,德沃夏克在創作鼎盛期常常旅居國外,吸取了不少外國的民間音樂,尤其是美國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民間音樂,這使得他的音樂顯得特別豐富多彩,旋律特別優美。他這首大提琴協奏曲和他著名的《新大陸交響樂》的一些片段都帶有明顯的美國黑人民間音樂的色彩。
德沃夏克是一位非常勤奮多產的音樂家。他有一段名言:“刻苦學習,偶而作曲,多次修改,大量思考,少量吃飯。” 但即使是厚積薄發,德沃夏克還是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九部完整的交響樂,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歌劇及宗教音樂等。從音樂史的角度看,德沃夏克之於捷克正如柴可夫斯基之於俄羅斯。
德沃夏克這首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他在美國旅居兩年後,為捷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哈魯斯維漢所作。在此期間,德沃夏克對紐約黑人音樂進行了大量收集。這部作品最後回到捷克才完成。這是一首氣勢恢宏,英雄式的協奏曲。大提琴和管弦樂隊之間不是琴瑟合鳴而是激烈對抗,竟爭高下。作者在樂隊上加大了管樂的編製,加重了低音和弦,這對大提琴演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據說勃拉姆斯聽了此曲後曾說,如果早知道大提琴協奏曲有這樣優美,他也會爭取寫一首。
全曲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由管弦樂奏出恢宏,堅毅的英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是作者旅居美國時渴望,思鄉的旋律。跟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類似,管弦樂獨立演奏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大提琴才接著奏出。第二樂章是不太慢的柔板。此樂章充滿了無限的溫情和鄉愁。中間有一段德沃夏克以前的歌曲《獨自一人》是作品完成後又加進去的。這是德沃夏克為了思念其妻妹約瑟芬娜剛剛去世而加。約瑟芬娜是德沃夏克婚前的戀愛對象,而《獨自一人》是約瑟芬娜生前最喜歡的曲子。第三樂章是中庸的快板,由美國黑人靈歌的旋律和波西米亞舞蹈節奏為基調。音樂輕快,明朗,歡愉,激動人心。全曲是在大提琴和樂隊的激烈抗爭中輝煌地結束。
維也納愛樂樂團成立於19世紀中葉,是世界第一流樂團,擅長德奧作品。跟柏林愛樂一樣,擁有全世界最高聲譽。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維也納愛樂留下了一大批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古典音樂錄音。
彼爾. 傅尼爾是出身於法國的大提琴家,被音樂界稱之為“"aristocrat of cellists," 傅尼爾長期在巴黎音樂學院任教,他演奏大提琴的音色優美,高貴。有一種其他人難以企及的貴族風格。他著名的演奏作品主要是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室內樂。
庫比立克是捷克出生的指揮家。曾作過芝加哥樂團的指揮和德國巴伐利亞廣播電台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作為一位指揮家,庫比立克在二十世紀尚不能躋身於頂尖大師之列。但作為一位捷克出身的指揮家,庫比立克對德沃夏克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的理解自然格外深入和透徹。
由於這是一首最有名的大提琴協奏曲,從其問世以來,就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所以,錄音版本眾多。一般雜誌的推薦有以下幾個版本:
羅斯特羅波維奇1969年與柏林愛樂,由卡拉揚指揮,德國的DG錄音。大提琴家,管弦樂隊,指揮都是一流。但羅斯特羅波維奇的演奏太鋼硬而缺乏彈性,而DG公司的錄音正好也是剛健的德國聲,盡管很多雜誌推薦此錄音,我認為,綜合看此版本隻能算是優秀。
皮亞蒂格爾斯基1960年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孟許指揮,RCA錄音。孟許和波士頓樂團的配合是天衣無縫,RCA的錄音也好過德國的DG,但皮亞蒂格爾斯基的演奏顯得過分溫文儒雅,很難和樂隊相抗衡。最近RCA推出了這個錄音的XRCD和SACD,後者需要專門的播放機才能播放。相比而言,這個錄音要比上麵提到的羅斯特羅波維奇的版本要好些。
馬友友和紐約愛樂,馬舒爾指揮,索尼錄音。馬友友的演奏本來就以柔美見長,缺乏力度,馬舒爾的指揮也是儒雅有餘而力道不足,再加上伯恩斯坦之後的紐約愛樂水平實在一般。此片象杯溫開水,完全體現不出這首大提琴的英雄氣勢。索尼的哥侖比亞錄音當然很好,但無奈演奏水平所限,這個版本確實較差。
斯塔克1962年和倫敦交響樂團,多拉蒂指揮,Mercury錄音出版。這是一個真正有水準的組合。斯塔克是大提琴手中一個怪異的天才,其琴聲飽滿,雄厚,擦弦的質感獨步天下。而多拉蒂的指揮,激情澎拜,音響對比強烈。倫敦交響樂團也算是世界一流水平。聆聽此曲,感到大提琴和樂隊尤如兩軍激烈交戰,驚心動魄。此片為古典樂迷最愛。美中不足是缺乏傅尼爾的那種高貴音色。
傅尼爾的演奏。傅尼爾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通常推薦的傅尼爾1962年與柏林愛樂,塞爾指揮,DG錄音出版。綜合看來,傅尼爾的演奏應該是最全麵的。少了一點斯塔克的火爆,多了一分高雅。但我個人從來對DG錄音的德國味道不太喜歡,感覺太冷,太硬。比較了二十幾個錄音,我認為最好的是我在此文開頭提到的傅尼爾這個版本。很多人都奇怪我為甚麽會推薦這個版本,因為在1954年,立體聲錄音尚未出現,這完全是一個單聲道錄音。但凡聽過此唱片的人,無一不點頭承認這是一張難得的精品。傅尼爾的高貴音色和維也納的傳統古典風格完全融為一體。大提琴和樂隊激烈抗爭但又相互交融。最關鍵的是Decca公司這張特殊錄音,樂隊的定位清晰無比,大提琴的擦弦聲簡直觸手可及。以後的立體聲也沒有達到這個水平。Decca公司再也沒有出過相同水準的單聲道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