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阿克薩洪水:殺戮綁架 Isr-15 中

(2025-11-16 15:33:05) 下一個

這次要說的是:2023年10月7日,在加沙邊界發生的屠殺和綁架Kibbutz基布茲成員事件。下次再介紹基布茲產生的背景和曆史,並與早期教會做些比較。

加沙地帶西靠地中海,東南麵是以色列和埃及,此地本屬埃及;在埃以戰爭中被以色列占領。 當埃及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議之後,以色列將加沙歸還給埃及;但埃及不願接受這塊是非之地。於是加沙變為無政府地區,又逐漸被哈馬斯極端恐怖分子所控製。

哈馬斯恐襲行動(2023年10月7日)

哈馬斯(Hamas)宣稱這次恐襲行動是“阿克薩洪水/Al-Aqsa Flood行動”。阿克薩清真寺建在耶路撒冷老城,離以色列人的哭牆不遠。她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聖寺,地位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清真寺。

阿克薩洪水行動(Al-Aqsa Flood):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Hamas)發動了“阿克薩洪水”恐怖襲擊。借口是以色列對其境內的阿克薩清真寺管控過嚴,其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恐怖襲擊。

2023年10月7日早晨,哈馬斯突然對以色列西岸多個平民地點發起攻擊,致使1200多人被屠殺,其中有許多兒童;還有1400多人受傷,另有254名人質被劫持,包括有三十多個國家的公民。

這是自1940年代的納粹大屠殺(the Holocaust)以來,對以色列最大規模的恐怖屠殺行動。

鐵劍反擊行動:遭受恐怖攻擊之後,以色列軍隊對哈馬斯展開激烈反擊,稱之為“鐵劍行動”。因哈馬斯在平民和醫院中也設下許多據點(違背戰爭規範),以軍在反攻中將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也一並驅離;造成許多兒童和百姓在戰火中喪生。

兩年前我看到這條突發新聞時,隻注意到這是哈馬斯對一場音樂節發動的恐怖襲擊。後來才發現,在哈馬斯襲擊的目標中,還有若幹個靠近邊境的Kibbutz農莊(Sufa、Nir Oz、Be’eri、Kfar Aza、Holit等農莊)。我不明白為什麽要襲擊這些平和的農莊,這個疑問留到後麵再說。先說這些農莊的背景和現狀。

曆史:從軍墾到農墾

納哈爾/軍事定居點:以色列建國之後,在邊境地區,尤其是不太宜居的沙漠山地,開發了一些定居點,統稱為“納哈爾/軍事定居點”(包括在內蓋夫、加利利、阿拉巴以及“六日戰爭”之後的西岸、加沙帶、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

這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皇朝的“屯墾戍邊”;後來,在1950年代中國的東北、新疆、內蒙和雲南等邊疆地區,建立了很多軍墾農場,按軍隊編製,各級軍官都是現役軍人。以色列建國初期在邊境地區開發的納哈爾定居點也有類似作用。但是後來這些定居點逐漸“軍轉民”到2001年已全部轉型完畢。

在靠近加沙邊界的內蓋夫沙漠的西北部,有以色列的第一個納哈爾定居點Nahal Oz。在這次恐襲中此地傷亡十分慘重,因我沒查到更詳實的數字資料,這次隻簡單說另外一個規模小些的基布茲 Holic。

基布茲Holit:Kibbutz Holit在這次襲擊中也損傷慘重。Holic是1970年代在西奈半島上建立的納哈爾定居點。定居點因建在西奈半島的沙地上,名字就叫“Holit”;在希伯來語中的意思就是“沙子”。

 1979年,以色列與埃及簽訂了和平條約。以色列於是按照條約規定,從西奈半島撤軍。但埃及卻不願接受西奈半島這塊是非之地。於是這一地區,先是受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控製,後來又被哈馬斯極端恐怖分子奪取和占領。

當以色列與埃及簽訂了和平條約之後,原來的納哈爾軍事定居點,也逐漸轉變為普通猶太人的集體農莊。到1982年,Holit農場按照“埃以和平條約”的規定,從原址撤出,遷到目前的地址,也轉型為集體農場。不過,因為Holit地處以色列南部,靠近埃及邊境,距離加沙地帶也隻有1公裏之遙,依然是加沙邊境最緊張的地區之一。 在這次的恐襲中,Kibbutz Holit首當其衝,有多人遇害和受難。

Holit的社區和經濟:Kibbutz Holit從納哈爾定居點變為平民的集體農場之後,逐漸轉變成一個多元化的基布茲社區。多年來Holit不斷吸收來自各地的新家庭,其中包括一些主動成為社區成員的外籍家庭和外籍的勞工。在2023年,社區人口為244人。

Holit農場主要從事農業、園藝和畜牧業的生產;主要收入來自乳牛牧場、加工廠和農田果園。在農場裏麵種植了柑橘、檸檬、芒果、堅果、馬鈴薯、胡蘿卜等水果和農作物。在恐怖襲擊發生之前,社區生活平和而穩定。

恐怖襲擊之片段

我很不喜歡看戰爭新聞和血腥畫麵,隻想簡單介紹一、兩個恐襲片段:

2023年10月7日清晨6點30分,多名哈馬斯恐怖分子突然襲擊Holit農莊,當時許多居民尚未起身或正在吃早餐。武裝分子挨家挨戶射擊住家的金屬百葉窗,若屋內傳出人聲,就進一步行動:先用手榴彈和槍擊破房門,然後闖入並射殺屋內的平民。他們還放火焚燒房屋,迫使躲藏在隱秘處的平民不得不現身。

從網路新聞上看到幸存者的描述:有的母親用毛毯蓋住孩子,自己趴在孩子身上。恐怖分子炸開房門之後,就在幼兒(4歲和四個月)的眼前殺死他們的父母,並擄走孩子。麵對荷槍實彈的哈馬斯分子和燃燒的烈火,盡管人們努力自救,仍然傷亡慘重。以色列軍隊得知消息後趕來,與哈馬斯展開激烈戰鬥,直到午夜過後,才重新奪回了Holit農場的控製權。

遇難人數:這次恐怖襲擊造成15人罹難(其中3位是外籍人士)、8人受傷,7人被擄走當作人質(其中4位是貝都因人)。包括有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摩爾多瓦等具備雙重國籍的以色列公民;還有外籍勞工(泰國和泥泊爾)。

更詳細報道(英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lit_attack#:~:text=sacrifice%20for%20him.-,Kaploun%2DVital%20/%20Katsman%20/%20Aladjem,credited%20with%20saving%20three%20neighbors.

恐襲目標和目的

我原來以為,哈馬斯的主要攻擊目標是以色列的大型聚會(演唱會),不明白為什麽要去襲擊平民集體農莊。於是我詢問了ChatGPT:哈馬斯事先有明確的目的和專門挑選的攻擊目標嗎?ChatGPT的回答讓我明白,這些Kibbutz集體農莊,正是哈馬斯專門選擇的恐襲目標。下麵是ChatGPT的回答:

“人權觀察(HRW)調查報告認為:他們/哈馬斯的暴行包括謀殺平民、劫持人質,這些都是事先策劃好的。…這些行動並非隨機,而是經過協調、有組織的,包括對多個社區的同步進攻。綁架人質是此次襲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質中包含不少平民,這給哈馬斯提供了談判的籌碼。這種綁架對於哈馬斯既是戰略工具,也是一種宣傳方式。

…哈馬斯為此做了長期情報準備(比如監視邊境社區、安保設施、攝像頭、安全人員等)。這使得他們能夠精準選擇目標。至於他們選擇的襲擊地點,如邊境的那些基布茲,防禦相對薄弱,成員比較單純,更容易被滲透。…選擇這些目標,是出於象征性、戰略、談判和恐怖主義的複合動機。恐襲不僅造成巨大人員傷亡,也對以色列南部邊境社區產生了深遠的心理與安全影響。......”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