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R 最憶是大連(上):星海/黑石礁

(2025-07-03 17:09:57) 下一個

“日出櫻花紅勝火,春來海水綠如藍,憶遼南,最憶是大連”…

 

去國之前(1984年之前),曾經走過中國的二十多個省和直轄市。當年中國還十分貧窮落後,但是每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特點,景色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連公交車的售票方式都不同,在記憶中絕對不會被混淆。

其中最愛的,是海濱城市大連,在那裏度過了美好的大學時光。

北京搭錯車

如今中國每個城市的人,都說普通話,城市都高樓林立、似曾相識。對各個城市的場景記憶,常常是混雜的。

過去的城市,各有各的特色。我生長在北京,曾經住在西郊和東四十條一帶。70-80年代中,我在北京幾乎天天搭乘106路無軌電車;可十來年前回國,有一次搭上106路車,居然走反了方向,該往北卻上了往南的車;坐了很多站,突然發現到了東單、過了長安街,此時才發覺方向坐反了。隻因路兩邊有無數小商店,街景都差不多,令我這隻憑靠路旁景物辨方向的人,完全迷失了方向。

江城水起落

又比如以前乘江輪到重慶,在朝天門碼頭要爬數百級台階,看著肩負重擔的挑夫艱難上行,是一生不滅的記憶; 2017年我再去重慶朝天門,長江水已經因修建三峽大壩而上漲百米,百級石階沉入江底,“朝天門”的牌坊幾乎淹沒。而岸邊的摩天大樓令我錯以為是在上海或武漢。

說起武漢,原來有星羅棋布的湖泊,後來很多水域被填平,建起了高樓;長江因三峽蓄水,到了武漢段的江麵狹窄,已不見“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壯觀,好似站在南方某條小河的岸邊,長江大橋顯得有些大而無當。經濟發展帶來了繁榮,卻也抹去了各地的特色,這一點倒是越來越像美國了。

最美星海尚在否

我在大連讀書的第一年,生活很艱苦,每天對著粗糙、難以下咽的玉米餅子發愁。不過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逐步活躍,生活迅速得到了改善。

先天優越性:無論如何,大連地處狹長半島的頂端,東麵是黃海,西麵是渤海,先天自然條件優越,到處可見海天相連。不過這分界處的海水,藍色的一邊是黃海,黃色的一邊是渤海。

在我心中,大連一直是中國最美的城市(廈門、青島可以排第二)。大連在殖民時期已達到了現代化水平:有寬敞、安靜、大氣的城市設計,有許多不張揚卻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致,也有舒服的私人生活空間。

老電車與灘塗:記得1978年3月,我從山西的山溝去大連讀書。在大連某所大學教物理的五姨媽送我去學校:搭乘有軌電車,票價4分錢。在鐵軌上電車鐺鐺響著搖著、緩慢前行。在晃悠悠的電車上,突然看見窗外有大海和鹽田灘塗,我心中的“一切汙泥濁水”立刻都被“蕩滌”了(當年有句革命口號“蕩滌一切汙泥濁水”,指“清除一切反革命勢力”)。

海灘隱私公園:學校靠近星海公園,我每周至少要去公園的海濱漫步三、四次。海灘和樹林中幾乎沒有人,但是並不顯得荒僻,隻覺得靜謐中帶著一點迷蒙和神秘;春天時,櫻花在海邊懸崖上怒放,帶著一絲美到絕境之感。

麵對著轟然的海潮聲,絲毫感覺不到喧囂,伴著潮聲在岸邊漫步,反倒會異常的安靜和放鬆。星海公園的最迷人之處是:麵對著最廣闊的海麵,卻隱匿著最幽美隱私的花間月下。   

粗鄙/現代化:不過,1994年我回校時,看到星海公園已被改造,跨海大橋已修通,人們津津樂道“薄書記”對大連建設的功勞,我心卻在隱隱作痛。就似在蘇州園林裏,看見了突兀的現代高樓和鋼筋水泥橋,粗鄙而霸道,有種被人“橫刀奪愛”的痛,卻不敢批評,怕被人批駁反對現代化和創新。

當原來低調的完美私密空間,被許多僵硬的建築物線條撕扯,好像在精美低調的真絲旗袍外麵縫上了幾條貂皮。那藍天碧海小島的絲滑景致,被粗暴地切割開,顯得毫無情調、殘缺不全。很多人會說我矯情,其實我並不反對現代化,隻是大自然的天際線和藍色海岸線是那麽美,破壞它們就像是“暴殄天物”。如果選一處稍微荒僻和廣闊的地方破土開天,豈不是更能增添現代化的景致和經濟效益呢?

清除海底礁石:星海公園看著很美,但原來水下有許多礁石,礁石上有鋒利的海蠣子殼。有一次我遊泳時不小心踢到礁石,一陣尖銳的切割掃過腳部。我當時沒有馬上感覺到痛,但是回到岸邊衝洗傷口,發現了無數細密而入骨的切割線,間隔不足一毫米。去衛生所包紮之後才感覺很痛,過了四十多年,一到陰天還會隱隱作痛。所以我非常支持用現代化手段,炸掉海水下的鋒利礁石,保證海濱浴場的安全。

黑石礁

其實離學校更近的是黑石礁,也是4路有軌電車的最後一站。黑石礁和星海的海灘其實連成了一片, 隻是黑石礁這邊的海岸布滿了黑色的礁石,據說是海上喀斯特地貌。記得還有一些水下岩洞(漲潮時隱入水下),黑石礁沒有星海的秀美,略顯猙獰,卻更原生態。

現在的黑石礁成立了一個國家地址公園;當年那裏是比較荒僻的,甚至在趕海的時候,海灘上也沒有很多人。海潮帶到岸上的海帶等海物,也常常堆在岸邊沒人撿。我曾經在退潮的那片灘塗上撿到過海參。至於海蠣子,那更是舉手之勞,隨便就撿一大塑料袋,我們那時候會把海蠣子拿到教學樓清洗(教學樓地形低,不會斷水,宿舍地形高,常常斷水),然後拿回宿舍用煤油爐煮熟,非常新鮮美味。

那時候的生活品質很粗放,但是充滿了樸實的情趣和快樂……。

下一次再說另外幾個“景點”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