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初代教會—基布茲—人民公社 Isr-15 下

(2025-11-19 18:00:24) 下一個

當我說到現代以色列的基布茲公社時,難免會想起兩段曆史,一段是在兩千年前的耶路撒冷,初代教會的信徒自發興起“凡物公用”的團契;另外一段,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後的集體農莊,和中國195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

以色列的公社 Kibbutz

“基布茲Kibbutz”在希伯來語中是“團結、集體”的意思;是人們自願組合的社區,沒有國家的強性介入。

建立與體製:最早的基布茲Kibbutz,是1909年建立的:當時從世界各地回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尤其是在東歐的猶太青年中,興起了集體農業定居運動。一百年過後,以色列已經有了250至270個基布茲,主要在加利利海和耶斯列穀一帶,還有加沙附近的沙漠和邊境地區。

基布茲社區內的財產,歸群體成員共有,人們享受相同的待遇,無性別與貧富之分。所有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子女教育都由社區統一負責,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製度。有些集體農場,還曾兼具了 “屯墾戍邊”使命。

因基布茲是私人自願加入的社區,來去自由。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加入;對新申請者可能有一、兩年的考察期;想離開時,也隻要提出申請即可。

多元化:基布茲得到了以色列政府和主要政黨的支持。以色列工黨和統一工人黨的不少成員,都來自基布茲。迄今為止,有四位總理和近1/3政府的部長,都在基布茲生活過。

在基布茲內,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參加勞動。即便是公司主管或者政府要員,也要每年回來參加至少25天的勞動。基布茲的青少年,在集體生活中培養了紀律性、團體意識和自我犧牲精神,是以色列國防軍的骨幹。

傳統的基布茲多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後來漸漸轉型,開始發展工業和高科技產業,也部分的轉向私有化。大多數基布茲的財務狀況穩健,其產品占到全以色列GDP產值的9%,農業總產值的40%。以色列約有5%的人口住在基布茲社區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u4y1b7tZ/?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古今對比:聖經記述

讓我們也回溯兩千年前、新約聖經《使徒行傳》關於早期教會的一段記錄:

《使徒行傳》經文:“……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掰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徒2:44-47)

聖經記下了2000年前初代教會“凡物公用”的狀況;盡管那段時間不長,還發生過亞拿尼亞夫婦私藏銀錢欺哄聖靈的事:但這真實的記錄十分可貴。

對比共產理念:我小時候受共產主義教育,信主後讀這段“凡物公用”的經文時,感歎共產國家的“公社”製度,竟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的猶太基督徒群體。

我猜想,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路,大概也受到這段經文的影響。馬克思是德國猶太人,據說他父親就是路德會的牧師。馬克思從小在教會上主日學,也熟悉聖經,於是從聖經中得啟發,開創了公有製的理論。

而另一位革命領袖列寧也是猶太人,應該也非常熟悉早期猶太基督徒的這段曆史;還有斯大林,年輕時曾經讀過神學院,對此段經文應該也很熟悉。那麽,從東歐回歸到以色列的猶太青年,理當比西方國家的猶太人更適應集體/共產生活。

古今/縱向對比:盡管使徒時期的“凡物公用”,與現代的Kibbutz農莊有許多不同,卻都以共同信仰、集體生活、資源共享和互助承諾為底色。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麵做些對比:

1、初創的核心理念

使徒時代:主後1世紀,在羅馬帝國的耶路撒冷聖殿,一群相信耶穌基督是的救贖主的猶太信徒,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後,組建起新的信仰團體。

現代基布茲: 1909年,在奧斯曼帝國治下,一些從東歐回歸巴勒斯坦的猶太青年,在私有製的猶太土地上,發起了共享經濟運動,也組建了新的團體。

2、財產製度

使徒時代:信徒自願變賣財產,將全部錢財上交公用;又將集體內的財產“按需分配”給所有弟兄姐妹,尤其注重照顧老弱病殘者。

現代基布茲:成員自願加入、共同勞動,共享生產和生活資料,再把集體勞動所得財產和收入“按需分配”給社區內成員。

3、信仰與生活

使徒時代:信耶穌的“團契”中,人們彼此“心意相通”;每天一起聚會,集體用餐,屬靈合一、生活互助,聽從使徒教導、一起禱告和分享。

現代基布茲:是以猶太律法/妥拉為基礎的現代“團契”。成員都參加集體勞動、遵守互助互惠、分擔責任的原則。早期的基布茲還兼負“屯墾戍邊”的責任。

橫向對比:人民公社

基布茲與蘇聯集體農莊和中國的人民公社,雖然都屬於集體所有製,但是本質完全不同。

1、基布茲是自下而上、自發自願結合的有宗教信仰的民辦集體;人民公社是自上而下、由政府強製設立的,施行公社、大隊、生產隊的三級管理製度。

2、基布茲內實施民主的生活方式,在經濟生產方麵自定計劃、自給自足;人民公社必須執行中央或上級命令,還承擔“交公糧”的重任。

3、基布茲中,有來自全球的猶太人,因共同的理念而自願在一起生活、承擔社區責任;人民公社由原地的村社成員組成,被強製均分財產,並無共同理念。

4、基布茲貫徹人人平等、不勞者不得食原則、沒有職位高低的分別;也注重提升女性地位和兒童的文化與品德教育。

人民公社的各級幹部,享有各種特權,參加勞動少,卻在分配時得到更多(可參考我前文:性路與幸路);公社不注重兒童教育,底層社會的教育水平較低。

社會影響力

基布茲代表了猶太民族艱苦奮鬥、自立自強的優良傳統;其成員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眼界開闊,思想開放,文化素質較高。

農業和工業:許多基布茲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先驅,注重開發土壤產能,創新灌溉和耕作技術,促進密集型農業發展。這些新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讓耕地有限的以色列,在農業生產上領先世界水平。

教育與育兒:基布茲注重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適應集體生活,互助互利,建立起長期而穩固的社會紐帶。隨著孩子們年齡成長,教育也不斷跟進更新,培育他們的集體責任感,同時生活在傳統的猶太家庭中。

文化認同:基布茲中有不少文藝青年,有機會發揮藝術創造力,對以色列的文學創作、音樂和舞蹈都很有影響力。這裏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文化氛圍濃厚,融合了古老與現代、猶太民族與其他族裔的文化。

經濟轉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到20世紀後期時,政府早期對基布茲的某些撥款(如對邊境納哈爾定居點)日漸枯竭,部分基布茲開始推行私有化改革,或轉向半合作模式。

問題與挑戰

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有些基布茲麵對著資源縮減和和經濟轉型的挑戰。

其組織架構缺乏權威性、缺乏現代專業化的管理方式,也是一大挑戰。。

此外,因為人自身的罪性,早期的凝聚力在現代青年身上效用遞減,內部的矛盾問題也逐漸積累和暴露出來。

邊境區域的基布茲,也一直麵對著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戰爭風險。不過,大多數基布茲都能努力適應變化,在持續發展中。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