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說:約旦河與我想象中畫麵相差甚遠,那是因為我們去的Yardenit這個約旦河景點,是在約旦河流出加利利湖的出口處。此處的約旦河,根本不像一條河,更像個水麵清澈的小池塘。
約旦河的反差對比
約旦河流過兩個湖:加利利和死海;最近查百科資料,才得知約旦河的特點是中間河段相對比較寬,在加利利湖的進口和出口處都很窄。我們去的約旦河Yardenit景點,河麵非常窄,還不到二十公尺寬; 
而約旦河的最寬處在耶利哥(Jericho)附近,在發洪水時水麵寬度超過14-20公裏;在古代甚至超過20公裏。我也看到一張約九十年前約旦河發洪水的照片,河兩岸的農田和房屋都被洪水淹沒。
在去以色列之前,我對約旦河的印象全都來自聖經中的描述,很多事件都發生在耶利哥河段。這一段被稱為“耶利哥的約旦河”(民35:1)。舊約聖經《約書亞記》說的是三千多年前的曆史,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奴之地,經過四十年的曠野磨礪,終於到了摩押平原的約旦河邊,對岸就是耶利哥城,是神給他們的“應許之地”。
以色列大軍到達約旦河東岸時,約旦河正在發洪水,河麵極寬、黃浪拍岸,與Yardenit的碧水平潭完全不同。
洪水期過約旦河
約旦河的水淹沒了兩岸的土地。河中波濤洶湧,根本無法徒步涉水過河,更何況他們肩上還抬著沉重的約櫃。不過,這一代以色列人是在曠野長大的“曠二代”,他們不是溫室的花朵,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貪生怕死。他們經受了自然界的風霜和人性軟弱的考驗,在摩西帶領下更經曆了神的恩典,因此信心充足、行為勇敢。
《約書亞記》說,“百姓離開帳篷要過約旦河的時候,抬約櫃的祭司乃在百姓的前頭。他們到了約旦河,腳一入水(原來約旦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漲過兩岸),那從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極遠之地,……立起成壘。那往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下流的水全然斷絕。……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在約旦河中的幹地上站定,以色列眾人都從幹地上過去,直到國民盡都過了約旦河。”(書3:14-17)
 
這段經文記下了在約旦河發生的神跡,盡管水勢浩大,“漲過兩岸”,但是以色列大軍絲毫沒有退縮,勇敢的祭司抬著約櫃,決斷地走在最前麵。他們的“腳一入水”,上遊的水自動“立起成壘…下流的水全然斷絕”,一條道路通向對岸。等到大軍全部過了河,約旦河水才重新合攏、恢複原狀。過河之後,他們又經曆了另一個神跡:耶利哥城防堅固,以色列人沒有硬攻,而是在耶利哥城外繞城吹角七天,最後城牆自動倒塌,他們順利攻取了迦南第一城。
舊約中的約旦河
在迦南努力征戰之後,十二支派都分到了土地。約旦河做為一條分界線:十二支派中的九個半支派定居在約旦河西岸(書13:7);而流便(呂便)和迦得支派、以及瑪拿西的半個支派,分到了約旦河東岸的土地(民34:15)。
“約旦河”一詞在聖經中出現過176次,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都與其有關。
在舊約時代:瑪拿西支派的士師基甸,聯合了亞設,西布倫,拿弗他利支派的人,一起對付越過約旦河進犯的米甸人和亞瑪力人。基甸從32000名以色列人中選出300名勇士,在約旦河伯巴拉附近的渡口,大敗進犯的米甸人,捉拿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士7:24-25)。
瑪拿西在河東半個支派的士師耶弗他(Jephthah)出身卑賤,卻“是個大能的勇士”。他帶領瑪拿西人打跑了進犯的亞捫人之後,以法蓮支派竟有人趁機挑釁,於是耶弗他在約旦河的渡口擊殺了四萬來挑釁的以法蓮人(士11-12)。
當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國之後,北國以色列的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同樣是在耶利哥的河段,行過數次神跡。以利亞用自己的外衣擊打河水,水就左右分開,他和以利沙兩人走過變為幹地的約旦河。之後以利亞在河邊被神用火車、火馬和旋風接到天上,沒有經曆死亡。以利沙撿起以利亞遺留的外衣打水,約旦河水分開,他再次過了約旦河(王下2:4-14)。
先知以利沙在約旦河還行過另外兩個神跡:“亞蘭王的元帥乃縵”患上嚴重的麻風病;以利沙吩咐他在約旦河水中沐浴七次,乃縵的麻風病就得以痊愈;以利沙還曾經將一根木頭拋在河中,使落入水中的斧頭浮出水麵(王下5:14; 6:6)。
先知以賽亞在著名的“彌賽亞的預言”中說:“……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以賽亞書 9:1-2)。
新約中的約旦河
新約的《馬太福音》重複呼應了先知的話,“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太4:15-16)
在新約福音書的記載中,耶穌的表哥施洗約翰,在約旦河邊率先出場亮相。他在耶穌出來傳道之前,就在約旦河邊傳“悔改的道”,並且給許多人施洗,預備彌賽亞的來臨。
“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 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 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洗。”(太3:1-5)施洗約翰向以色列百姓傳悔改的道(參考路3:3),也被稱為在主耶穌之前的“開路先鋒”。
那時耶穌也來到約旦河邊,要求約翰給他施洗。四卷福音書對此都有記載(太3章; 可1章; 路3章; 約1章)。《約翰福音》特別提到,此事發生在伯大尼/Bethabara(約1:28)附近的約旦河段,今天在約旦河南部的Qasr el Yahud那個施洗觀光點,很有可能就是當年的施洗現場。施洗約翰在此地宣稱耶穌是神的兒子和神的羔羊(約1:29-36)。
《馬可福音》的描述最簡練:“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裏受了約翰的洗。他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仿佛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可1:9-11)今天有很多的基督徒,都期望在約旦河水中受洗,這些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
耶穌受洗是在約旦河東岸的伯大尼(約1:28)。之後耶穌在三年傳道期間曾數次渡過約旦河(太19:1;可10:1),信徒們也渡過約旦河來聽他講道,讓耶穌治愈他們的疾病(太4:25;可3:7-8)。當敵人試圖抓捕耶穌時,耶穌也會到約旦河外、施洗約翰起初施行浸禮的地方去避難(約10:39-40)。
在伊斯蘭教的地位
在伊斯蘭教的地理、曆史和宗教中,約旦河也有著相當重要而神聖的地位。
神聖的土地:在伊斯蘭傳統中,約旦河流域(尤其是約旦河東)被視為神聖的土地,被稱為“我們得賜福之地”(參《古蘭經》17:1),象征著此地是真主恩典的流淌之地。
地理分界線:主後634年左右,約旦河流域是拜占庭帝國與穆斯林軍隊之間的戰場。著名的雅穆克戰役(Battle of Yarmouk, 636年)就在約旦河支流亞穆克河附近打響,這場轉折性的戰役,讓穆斯林軍隊正式控製了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地區。
先知與聖徒:約書亞、以利亞、施洗約翰等,不但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中的先知和聖徒,也是伊斯蘭教認可的先知。約旦河畔是這些先知活動的地區,例如:約書亞(Yusha ibn Nūn)帶領以色列人渡河;以利亞(Ilyās)在此升天;施洗約翰(Yahyā ibn Zakariyyā)從此地開始傳道。因此,約旦河象征著先知啟示運動的延續與流動。
聖地邊界線:有些穆斯林認為,約旦河是聖地(al-Ar? al-Muqaddasa)的天然邊界,河西是耶路撒冷與先知的遺跡,河東是早期穆斯林征服敘利亞時的戰略要地。約旦河是連接“舊先知的啟示”與“穆罕默德啟示”的象征性分界線。
末世的戰場:部分伊斯蘭聖訓提到,“假彌賽亞”(Dajjāl)在末世時會出現在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地區,而先知耶穌(Isā ibn Maryam)將再次降臨,在約旦河西或耶路撒冷附近擊敗 “假彌賽亞”。在這個末世觀中,約旦河流域是象征性的“世界終結戰場”。
因此除了基督教、許多穆斯林朝聖者也會來約旦河兩岸朝聖,這裏被視為先知葉哈雅(施洗約翰)與爾撒(耶穌)行神跡之地,也是真主恩典的顯現之地。
難怪這條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河,能被三大宗教都視為聖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