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聖城Safed與普珥節 Isr-14

(2025-11-05 11:37:48) 下一個

我們在Safed參觀了一所古老而精致的猶太會堂;……那天正是“普珥節”,這個節日來自兩千五百年前,美麗的波斯皇後、猶太女子以斯帖,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 冒著被殺的危險,挽救了以色列民族種群。

2017年3月13日,我們繼續北上,先去了薩法德Safed (Tzfat)— 以色列北方的一座“聖城”;然後又訪問了一個Kibbutz 集體製公社/基布茲,在那裏吃了午飯,下午去了戈蘭高地。

山城薩法德 Safed

薩法德City of Safed位於以色列北部,被稱為“City of Kabbalah 卡巴拉之城”。 我們訪問Safed薩法德那天,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漫山遍野鮮花綻放,真有身臨世外桃源之感。

聖城:這座建在山上的小城,海拔900多公尺,據說是以色列海拔最高的山城。也是以色列的四座聖城/Holy city中的一座。在這四座聖城中,Safed (Tzfat)代表空氣,其它三個城市:耶路撒冷代表“祭壇與火”,Hebron/希伯倫代表“土”,Tiberias/提比哩亞代表“水”。

曆史:在耶路撒冷的第一聖殿時期(2500多年前),Safed是以色列北方一座簡樸的小城。到了主後11至12世紀,從東邊而來的穆斯林,看上了這塊土地。猶太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在山上修建了一些堡壘要塞。其中最大的要塞就是薩法特堡壘。這座要塞被建在城中的最高點,據說也是以色列的最高點。不過,當十字軍撤離之後,更多的穆斯林還是來此定居。

當年的阿拉伯大軍一路西征,占領了西班牙,並將西班牙的猶太人都驅逐出境。Safed在15世紀是奧斯曼帝國的屬地,1492年奧斯曼向猶太難民敞開了大門,許多原來被從西班牙驅逐的猶太人,來到這裏定居。他們按照在西班牙家鄉的住房風格,在山坡上建造住房。這種西班牙風格的城市建築,形成了薩法德的獨特城市特征。

卡巴拉猶太學派

律法學者雲集:流落到薩法德的猶太難民中,有一些很著名的猶太律法學者/拉比(伊紮克·盧裏亞、約瑟夫·卡羅、摩西·科爾多韋羅、雅科夫·貝拉夫、什洛莫·阿爾卡貝茨以,...)。他們在此地繼續研究律法“Torah/妥拉”,開創了猶太教神秘主義的“卡巴拉研究中心”;他們強調要遵守猶太律法、學習經書、專注禱告和守安息日,並要和世俗的主流社會有所分別。

可以想象,那些被驅逐出西班牙的猶太人,來到這美麗和平的安居之地時,是多麽欣慰和感恩。他們可以在和平的環境中專心研究猶太經書,形成新的學術流派。於是16世紀小城薩法德,贏得了“卡巴拉之城City of Kabbalah”的美譽。

拉比Ari:在眾位學者當中,有一位從埃及來的猶太拉比Rabbi Ari(Isaac Luria 伊薩克·盧裏亞,1534–1572)不過他出名後,人們習慣用他名字的希伯來語縮寫“Ari”來稱呼他。

拉比Ari的思想對後來的哈西德派運動有深遠的影響。他認為摩西五經中蘊含著的神秘教義,可以加強人與神、人與他人的關係。他於1572年過世之後,薩法德有兩座卡巴拉猶太會堂/Synagogue,以他的名字命名。

猶太會堂 Ari Ashkanazi

我們去參觀的這座Ari Ashkanazi猶太會堂,就是為了紀念拉比Ari而建,在他去世幾年後建成。會堂以其色彩斑斕、裝飾華麗的聖約櫃和精美裝飾而聞名。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i_Ashkenazi_Synagogue

  

Ari Ashkanazi會堂建在山邊、麵積不大,入口也不明顯,但裏麵的裝飾非常華美。據說這是猶太教最古老的會堂中、唯一還在安息日用於公眾聚會的會堂。

會堂內部的布置裝飾,與正統猶太教派不一樣。正統教派的會堂的內外都相對簡約肅穆;而這座會堂則比較華麗。

古老木約櫃:會堂中有一個在一百多年前用手工雕刻的精美木製約櫃(存放著古老的Torah/妥拉經卷),約櫃旁有一頂冠冕,教導人要勤奮研習Torah,遵行誡命,多行善事,好得到冠冕。

延申的講台:會堂正中的講台/bima是安息日誦讀Torah/律法書的講台。當初摩西是在西奈山上領受的神賜下的律法書/Torah,而這個從祭壇延申出來的平台,象征摩西年代的西奈高地,讓坐在下麵的會眾,都可以清楚而專注地聆聽神的話語;就如同當年的猶太祖先們在西奈山第一次聆聽摩西律法一般。

彈片嵌入講壇:據說在以色列獨立戰爭期間,有一枚炸彈在院子裏爆炸,一塊彈片飛進了會堂,信眾正在鞠躬敬拜,彈片從一位信徒頭頂飛過,嵌入了講壇(bima)。如今這個缺口還保留著,紀念神對他們的保護恩典。

以利亞之椅:猶太會堂後麵的房間是用餐場所,那裏設有門柱聖卷。房間裏有一把以利亞之椅(行割禮的儀式時使用)。據說不孕的夫婦隻要坐在這把椅子上,一年之內就會懷孕得子。

恰逢普珥節

當天我們在訪問古城的藝術中心時,在小城還遇到在山路小巷中遊行的隊伍,許多年輕人和孩子們,打著鼓、吹奏各種樂器,孩子們跟著歡呼跳躍,很有歡樂氣氛。原來那天正是猶太人的“普珥節”。

普珥節的來曆:普珥節可以追溯到主前5世紀,當時發生了以色列曆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當以色列和猶大(南北兩國)分別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之後,許多猶太人被擄到了亞述和巴比倫帝國。後來波斯帝國推翻了巴比倫帝國,統治著地中海沿岸直到中東的大片領土。當時的猶太貴族但以理還擔任過波斯國的重臣。

不過在亞哈隨魯王(薛西斯一世 485-465 BC)任內,發生了一場令猶太人差點被滅族的危機。舊約聖經的《以斯帖記》專門記載了此事。亞哈隨魯王的朝中有位重臣哈曼,他與猶太人有世仇,又非常痛恨猶太人末底改,因末底改從不向他跪拜。哈曼抓住機會,挑撥波斯王下令殺死所有的猶太人,又通過掣簽、定在亞達月的十三日執行。

以斯帖的身份末底改的養女是波斯皇後,名叫以斯帖Esther。不過,在當時波斯王亞哈隨魯並不知道以斯帖是猶太人。末底改說服以斯帖冒著被處死的危險,向王進諫,阻止了這場種族滅絕的大屠殺。之後波斯王下令處死了哈曼和他的全家。

《以斯帖記》不僅記錄了猶太女子、波斯皇後以斯帖Esther,拯救了猶太民族的過程;這卷書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整卷書中沒有出現“神”這個字眼,卻從頭到尾充滿了神掌管曆史和拯救以色列的見證。

普珥的意思:猶太人為了慶祝這一重大勝利,創立了普珥節。普珥節通常在猶太曆每年的亞達月十四或十五日。普珥/Pur單數詞在波斯語中是“簽”的意思,Purim是Pur的複數形式,表達了“重新掣簽”危機變轉機的曆史事件。

而以斯帖Esther也從此成為女孩子中最常用的一個名字。

 

回到Safed的卡巴拉藝術中心,這裏有不少很出色的藝術品。有些虔誠的藝術家,年紀輕輕就坐在一個很小的開間中,麵對美好山景,專心創作宗教作品。

猶太人是很特別的族群,通常人們都認為猶太人有做生意賺錢的天分。其實有許多猶太人,把一生都奉獻給獨一真神,對賺錢毫無熱情。

年輕的畫家允許我給他們拍照,不過我不方便公布照片。我們也買了一些他們手繪的明信片,都滿可愛的,可以貼出來看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