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公園就像演出五千年曆史劇的舞台,迦南人、埃及人、猶太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十字軍、阿拉伯人,不斷上場下場;而舞台的後窗口外,正漫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本篇要講古跡的曆史和考古,為了控製篇幅,隻做粗線條勾勒。最後附有一個曆史年表,便於大家查找。
考古證據
眾所周知,地中海沿岸的古代遺跡,多屬石頭建築,易於留存,是考古學家挖掘研究的重點。Beit She'an/伯善遺跡在沉寂了數千年後,直到1921年至1933年期間,考古學家才開始發掘,向下挖了有十六、七層,挖出的曆代文物從主前5000年,直到奧斯曼時代(1299-1922)。
新石器(10000-4500 BC)古埃及: 先是G.M. 菲茨傑拉德的考古團隊,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資助下, 挖出了不少埃及時期的文物。這些文物一部分藏於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另外一部分藏於耶路撒冷的洛克菲勒博物館。
在1983年和1989-1996年間,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又再次對伯善考古發掘,發現了更多的古城遺跡。也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主前5000-6000年),此地已經有人類居住和活動;在Beit She'an的山丘上,有一些早期定居者的墓地。
青銅時代(3300-1150 BC):埃及古代文獻和此地的出土文物都可證明,有數位埃及法老,都在伯善一帶部署過軍兵,曾經征服和統治過這裏。
從埃及卡納克神廟的銘文記錄看,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1481-1425 BC,十八王朝第六位法老)在米吉多打了勝仗,將伯善納入了埃及版圖,並改建成埃及的區域行政中心。
在埃及新王朝鼎盛的三百年間(主前1550-1200,第十八到二十王朝),此地的人口構成漸漸改變,逐漸以埃及行政官員和軍事人員為主。他們按照埃及模式對伯善重新布局和建設。到第二十王朝,已經有了許多埃及的行政建築,包括了埃及總督的宮殿行署等。
考古學家也挖掘出一些埃及樣式的陶器和工具。前文曾提過一座大型迦南神廟,在那裏出土了一塊埃及石碑(第十九王朝的賽提一世/ Seti I 1294-1279 BC和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 1301-1213 BC),上麵的碑文也證明了當時有希伯來族群在此地居住。
在神廟附近,還挖掘出一座公元前14世紀的雄獅與母獅石碑,現藏於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此外,還發現了50多具陶製棺材,主要來自公元前13世紀和12世紀。大多數棺材為典型的埃及風格。
伯善曾經是迦南人修築的堅固城。當曾經在埃及為奴的以色列人,返回故土、攻入迦南地後,十二支派中的瑪拿西支派分到了伯善的土地(書17:11)。
鐵器時代 (1150-265 BC):在埃及第二十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時期(主前約1180-1150),精於航海的非利士人(Philistia)迅速崛起, 奪取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權。他們也掌握了當時先進的冶煉技術,很快就吞食了以色列西部沿海的五座城市,讓缺乏金屬兵器的以色列人難以招架。
舊約《撒母耳記上》記述“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20 以色列人要磨鋤、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裏去磨,……。22 所以到了爭戰的日子,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裏有刀有槍的,唯獨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有。”(撒上13:19-22)
因兵器的落後,以色列人在爭奪戰中常處於劣勢。非利士人手持鐵製兵器,在以色列境內攻城掠地。
以色列王國:以色列第一代君王、身材偉岸,相貌英俊的掃羅和他的兒子們,帶領以色列人抵抗非利士人,後來他們都在伯善附近殉國;他們的屍體被非利士人割去首級、掛在城牆上示眾(撒上31章)。下次再來詳細說這段曆史。
除了土地之爭,以色列人還麵對著信仰的挑戰。以色列人敬拜的獨一真神是耶和華;而迦南本地人是拜偶像的。舊約聖經多次提到,耶和華神十分憎惡迦南人拜的偶像假神。考古學家在此地挖出兩座古代偶像的殿宇,一座是亞斯他祿殿,另一座可能是大袞殿,還有一根石柱刻有“伯珊/伯善的主神巴力”。
當以色列起初的三位君王過世後,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做王,此間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國(約主前930年),伯善被劃歸給北國以色列(北方十個支派)。
主前722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滅,主前586年南國猶大被巴比倫帝國所滅,很多猶太人被擄到外邦,從此失去祖國兩千多年(主前586—主後1948)。
希臘和西羅馬時期(Hellenistic & Roman period 323BC—476DC)
希臘時代:馬其頓/希臘帝國興起後,伯善被改稱為“斯基泰波利斯 Scythopolis”,大概是以在此定居的斯基泰退伍軍人命名。到主前約300年,城市已經擴展到土丘下方的平原上。
後來托勒密王朝(主前301-198年)管轄著此地。在古代文獻中,記載了耗時長久的敘利亞戰爭,也就是亞曆山大/馬其頓大帝的兩大部將:
托勒密Ptolemaic與塞疏古Seleucid之戰。
托勒密掌控著埃及和地中海東岸地區;而塞琉古統治著包括敘利亞、伊朗、美索不達米亞和部分印度的地區。塞疏古人(漢朝、南北朝稱其為“條支”)在主前198年攻下了伯善/Scythopoli。
在塞琉古統治時期,因其羞辱猶太人信仰的政策,引發了猶太人的馬加比起義(主前167-160),猶太人起義之後建立了哈斯蒙尼猶太王朝(?ashmona'im),這個王朝存在了約八十年;後來猶太人被塞琉古帝國的德米特裏二世 (Demetrius II Nicator)鎮壓下去。
西羅馬/新約時代:到主後1世紀/新約時期,羅馬帝國統治著地中海沿岸,伯善又被改名為低加波利(Decapolis),屬於猶太行省,並獲得了羅馬帝國的自由城地位。“deca”意思為“十”, 而“polis”意思為“城市”,Decapolis意為“十城之首”。在這十座大城之中,隻有低加波利在約旦河西,史學家約瑟夫說她是低加波利最大的一座城。
福音書記載耶穌傳道路線說:“耶穌又離了推羅的境界,經過西頓,就從低加波利境內來到加利利海”((可7:31)。
Beit She'an存留下來的古跡中,多是羅馬帝國(主前63年-主後330年)的建築,有街道、神廟、商家、公共澡堂、公廁等等。還有兩排直徑1.2米粗的科林斯/哥林多石柱,高高矗立著,十分壯觀。而之前提到過的階梯式半圓形劇場,可容納7000名觀眾,目前仍在使用。
有一處古跡看起來不尋常,卻很難猜出其用途。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古羅馬的公共浴場。浴場有地熱供暖、蒸氣浴溫泉和冷水設施。浴場的地麵下有一排排矮小的石柱,讓熱空氣可以流動、能加熱地板,又不會進入室內而損毀房屋。
猶太人起義:在主後66年,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爆發(參考前文:馬薩達--中 集體殉國 Isr-8)。當時住在Decapolis的希臘人與猶太人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有數千猶太人被他們的鄰居所殺,其中包括了一些著名的猶太大家族(可參考約瑟夫著的《猶太戰爭》)。
羅馬帝國基督化:主後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歸信基督教。Beit She'an/伯善成為基督教城市。雖然主後363年的地震再次對城市造成毀壞,但整修更新之後,城內一直有不少的居民。
主後409年Beit She'an/伯善成為北方的首都。城市擴建到400公畝,人口增加到4萬人。羅馬人在此投資興建了主座教堂/教區中心和修道院等大型建築,如今都是羅馬遺址的主體。
拜占庭和和奧斯曼帝國(395-1453DC,1299-1922DC)
到了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時期,這座多元文化的大都市,成為巴勒斯坦第二行省的首府,居民中有基督徒、猶太人、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
到了主後634年,阿拉伯軍隊征服了伯善,改名為拜散(Baysan阿拉伯語音譯),將其並入敘利亞行省。之後大量阿拉伯人移居到此,漸漸和原有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人。
在伍麥葉/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 主後661-750,伊斯蘭第一個 世襲哈裏發王朝)時期,阿拉伯世界迅速擴張,國土非常遼闊:西至西班牙,東到印度河,北到外高加索,南控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直到後來什葉派出現,才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內部矛盾。
主後749年的又一場大地震,摧毀了整座城市。
十字軍數次東征時期(主後1096-1291),十字軍也曾在此地修築過城堡。
在奧斯曼帝國(1299-1922)統治期間,尤其在修建了海法-大馬士革鐵路後,伯善喪失了故有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淪為一座中等規模的阿拉伯鄉鎮。
現代社會群體(1922- )
奧斯曼帝國滅亡之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托管地,猶太人開始遷回故土。1948年以色列建國,同年5月的“基甸行動”, 迫使大部分巴勒斯坦居民逃離或被驅逐出境。
因猶太移民從世界各地湧入並長期定居,伯善/貝特謝安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人口比例越來越低,根據2022年的人口統計:猶太人口占到了98%。
如今,貝特謝安遺址公園就像一扇回望曆史的窗口,在曾被迦南人、埃及人、猶太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走過的道路上,漫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附:伯善曆代年表(主前5000-主後1948,參考Chat GPT)
史前與早期文明
青銅—鐵器時代
希臘—羅馬時期
拜占庭—伊斯蘭—奧斯曼
近代
總結:迦南人 → 埃及人 → 以色列人→ 亞述人 → 巴比倫人 → 波斯人 → 希臘人 → 羅馬人/拜占庭人 → 阿拉伯人/穆斯林→ 十字軍 → 奧斯曼 → 英國 → 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