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戈蘭高地—五千年要塞 Isr-16上

(2025-11-24 13:18:23) 下一個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亞摩利人在此居住。以色列人自埃及回到迦南時,從亞摩利人手中奪取了巴珊/戈蘭…

2017年3月13日是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們在Kibbutz公社吃了午飯之後,年輕的以色列導遊就帶著我們上到附近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觀看前沿要塞陣地(Har Bental/ Israel Bunker),他介紹了當年七日戰爭的狀況;然後我們去了戈蘭高地最大的城鎮Katzrin/卡茨林的葡萄酒莊。

高地位置環境

在戈蘭高地停車場下車之後,要沿著坡道往上步行一段,才會到達前沿陣地。

我前麵寫約旦河的文字中說過,約旦河發源於黑門山,然後一路向下/南流;形成了約旦河穀;在加利利海以北的約旦河穀,是在以色列境內,河穀西麵是加利利海,河東是戈蘭高地。 戈蘭高地南北長71公裏,麵積約有1,860平方公裏/700平方英裏,目前高地的大部分土地被以色列占領。

戈蘭高地是一處戰略要地,在高地西側的穀地中,約旦河一路下行,最後注入了低於海平麵的死海。戈蘭高地的北麵是黎巴嫩,東麵是敘利亞,南麵是約旦。這三個國家加上以色列,都需要約旦河的水資源;所以約旦河也被稱作“水塔”。戈蘭高地亦是以色列的邊防陣地,因周邊多是丘陵和平原,完全無險可守。

當約旦河穿過了加利利海、出了戈蘭高地之後,就成為了以色列和約旦的界河。約旦王國在河東,以色列在河西。

紅石綠野兩重天

我們從停車場沿著坡道往高地行,看到戈蘭高地路兩旁的玄武岩和地麵的土石,都是棕紅色的,似乎這裏天生就是一片戰鬥的土地。

到了山頂陣地的前沿,俯瞰山下的平原丘陵,竟是完全不同的景色。在戈蘭紅色岩石高地的周圍,是良田沃野,一馬平川,到處綠意盎然。遠處有灌木叢覆蓋的牧場,草地上的牛羊安詳地吃草;還有一片片的蘋果園、櫻桃園和葡萄園。 田野上一派祥和平靜,全無戰火氣息。紅色岩石和綠色田野的強烈對比,令我感受到,在以色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從和平到戰亂往往隻有一步之遙。

我們往高地上行的時候,看見道路兩旁出現了許多舊金屬搭建的雕塑,這些雕塑,出自一位意大利的猶太藝術家之手,是用戰爭中的廢舊武器製作的。那些端著槍的戰士塑像,告訴來訪者這裏曾經是戰場,如今戰爭隻是暫時停息,還可能會再來;必須提高警惕,隨時準備打仗。高地上還有一些坦克的殘骸和壕溝。

古代巴珊/戈蘭(主前5000-主前722)

原名巴珊:戈蘭(Golan)在古代的地名是“巴珊/Bashan”。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亞摩利人在這裏居住,還建立了六十座城。以色列人自埃及回到迦南時(主前1500-1800),從亞摩利人手中奪取了巴珊(書9:10,申3:4-14)。

到羅馬帝國時期,巴珊才被稱之為“戈蘭”,即“高盧人的地方”。

巴珊的地界:巴珊的地界西麵起自加利利海東岸,向東一直綿延到沙漠邊緣;北麵到黑門山,南到基列山地;東西寬約110公裏,南北長約70到90公裏。巴珊/戈蘭的地貌呈多樣性,有山地、河流、森林、湖泊和草場。這一帶雨水豐沛,土地肥沃,適於農作物生長;森林中盛產橡木,草場上水草豐盛,養育著牛羊(申32:14,結39:18)。

 

戈蘭高地是巴珊這片沃土的天然屏障,因此這裏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圖上的瑪迦曾是亞摩利人的一座城邦,這個名字有數次出現在《舊約》聖經中(見地圖中上部分)。

《詩篇》在頌讚耶和華神的時候,專門提到神幫助以色列人,戰勝了“巴珊王噩,並迦南一切的國王”(詩135:10-11,136:20)。以色列人在迦南定居之後,十二支派都分到了土地,其中瑪拿西半支派分到了在約旦河東的土地——巴珊。

北國的內憂外患: 根據《舊約》記載,當以色列進入迦南境內後,又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國,北國有十個支派;巴珊地屬於北國以色列。

可歎北國的君王一再背棄神的旨意,先知阿摩司曾代神發言,諷刺和警告北國那些不義的富人:“你們住撒瑪利亞山如巴珊母牛的啊,當聽我的話。你們欺負貧寒的,壓碎窮乏的…我傾覆你們中間的城邑,如同我從前傾覆所多瑪蛾摩拉一樣,使你們好像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摩4:1,11)。這裏用“巴珊母牛”比喻北國那些驕奢淫逸的“富婆”,預告了她們將來的下場。

除了國內的矛盾,北國以色列也麵對著外邦、尤其是亞蘭人的威脅。巴珊、基列一帶因其土地肥沃、森林茂密,牧場廣闊,又有一條南北交通要道穿過,讓地處以色列北方的亞蘭(大馬士革王國)垂涎欲滴,一直在與以色列爭奪這片土地。從舊約的《列王紀上》15章直到《列王紀下》13章,記述了亞蘭與以色列爭奪巴珊的曆史。巴珊曾經數次被亞蘭侵占和控製,尤其是在哈薛與便·哈達這兩位亞蘭王的統治期間,發生多次戰爭。直到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執政期間,以色列才算收複了這些領土(列王紀下14章)。

亡國後的巴珊/戈蘭(主前734-主後1918)

不過好景不長,到主前734–732年,亞述帝國征服了亞蘭和以色列在約旦河東的土地,以色列也隨之在主後722年被亞述所滅。

亞述帝國後來被巴比倫帝國所滅,巴珊地區又被新巴比倫帝國及波斯帝國占領。直到主前5世紀,波斯王居魯士允許一些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重新回歸故土,才又有一部分以色列人回到以色列(包括巴珊/戈蘭)一帶定居。

主前4世紀,亞曆山大大帝東征,希臘帝國占領了這片土地,希臘文化也深深影響了此地的文化。然後就是羅馬帝國擴張的時期;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巴珊”開始被稱之為“戈蘭”。

可見戈蘭(巴珊)四千多年來曾經被亞摩利人、迦南人、以色列人、亞蘭人、亞述帝國、新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希臘帝國占領。之後,是在強大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下;再之後,奧斯曼帝國又統治了巴勒斯坦地區(包括戈蘭)數百年。

現代的戈蘭高地(1918-1948)

在兩千多年前,當以色列與猶大都被滅國之後,猶太人被驅散到世界各地。巴勒斯坦地區變得荒涼,主要居民是放牧的阿拉伯/貝都因族群。

近現代曆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兩國分別代管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敘利亞地區。戈蘭高地被劃歸為法國托管的敘利亞的一部分。1941年敘利亞獨立,擁有了戈蘭高地的主權。

以色列獨立:當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為獨立國家,第一次中東戰爭立刻就爆發了。以色列周邊的敵國包括了:埃及、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開始在戈蘭高地修築軍用工事,並展開挖掘溝渠的工程,意圖讓從黑門山流下的約旦河水改道,掐斷以色列的水源命脈。以色列要爭的不僅是土地,更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命脈—水源。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擊敗敘利亞,占領了戈蘭高地。下次再來說這幾次中東戰爭。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