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裏安息著一位高貴而勇敢的女性,她與其他九位20世紀的殉道者的雕像,屹立在英國威斯敏特大教堂的高牆之上……。
在希伯來文中,耶路撒冷(Yerushalayim)是陰性名詞,在聖經中被比喻為母親、新娘和哀哭的女子。耶路撒冷曆盡苦難數千年,始終美麗迷人。上次說了兩座天主教堂。今天要說一座東正教堂和長眠在此的一位俄羅斯貴族女子。
俄國東正教堂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of Mary Magdalene
橄欖山上有座東正教堂,名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Russian Orthodox Church of Mary Magdalene”,位置在橄欖山的主泣教堂和客西馬尼園之間。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聖經中一位耶穌的門徒。聖經中叫馬利亞的有六位之多,抹大拉是地名,為的是把她與其他幾位馬利亞區別開。抹大拉的馬利亞曾被七個鬼附身,耶穌救贖和醫治了她,她從此就成了耶穌的忠心門徒。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受死之後,很多門徒四散逃走,她卻在第三天去墓地紀念耶穌。於是她最先看見複活的耶穌,然後她告訴了其他門徒(可16:9),這也是複活節的由來。
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是一座非常美麗的俄羅斯東正教堂,隔著汲淪穀與對麵的聖殿山相望。教堂有著引人注目的七個金色洋蔥型圓頂,外牆潔白發亮,其造型、色彩與裝飾都非常高貴典雅。
當年,我是在橄欖山的觀景台上眺望耶路撒冷老城時,發現了在綠樹叢中露出的金色洋蔥屋頂。導遊始終對此教堂隻字不提(後麵會揭開導遊避提的原因)。最近我才知道,在1886年,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馬利亞.亞曆山大羅夫娜(Empress Maria Alexandrovna),在橄欖山修建了這所教堂。目前教堂裏麵有一所修道院,一周隻對外開放兩個半天。
在修道院內,還安息著一位高貴而勇敢的俄羅斯修女,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大公爵夫人(Grand Duchess Elizabeth Feodorovna of Russia)。在英國威斯敏特大教堂大門的高牆上,矗立著她與其他九位20世紀的殉道者的雕像。
顯赫的家世
伊麗莎白大公爵夫人,生於1864年11月1日,兼有德意誌和英格蘭的貴族血統,父親是德意誌黑森大公路德維希四世,母親愛麗絲是英國公主--女王維多利亞的女兒。當年,歐洲各國的貴族常常通婚,這位黑森公主伊麗莎白,在20歲時,嫁給了俄羅斯皇室貴族謝爾蓋大公爵。
謝爾蓋大公爵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兒子,也是亞曆山大三世的親弟弟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亞曆山大三世之子)的親叔叔。伊麗莎白嫁給了謝爾蓋大公爵,而她的親妹妹,亞曆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原名Viktoria Alix Helene Luise Beatrice Prinzessin von Hessen und bei Rhein),後來嫁給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成為俄羅斯的末代皇後。
說回橄欖山的教堂: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皇後馬利亞.亞曆山大羅夫娜,是謝爾蓋和沙皇亞曆山大三世的母親。亞曆山大三世為了紀念母親馬利亞,在橄欖山建了一座東正教堂——抹大拉馬利亞教堂。
1888年這座教堂在橄欖山上落成時,謝爾蓋大公爵和夫人伊麗莎白專程來橄欖山主持了教堂的落成典禮。伊麗莎白非常喜愛這座教堂,留下遺囑說將來要葬在此處。
美麗與聖潔
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大公爵夫人,是一位充滿信心和犧牲精神的殉道者。
據她的同代的人說,歐洲皇室中最美麗的女子有兩位,一位是聲名遠揚的奧匈帝國末代皇後茜茜公主(參考多瑙河係列),另外一位就是黑森公主伊麗莎白。除了美貌之外,伊麗莎白還具備善良、溫和、寬容、虔誠等諸多美德,在歐洲宮廷中名聲甚好、追求者眾多。
1884年,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第五子謝爾蓋·亞曆山德羅維奇大公爵(Grand Duke Sergei Alexandrovich,5/11/1857—2/17/1905)向她求婚,於是伊麗莎白嫁入了俄國皇室。她和謝爾蓋大公爵的婚禮,在彼得堡的冬宮舉行,她的美貌震動了俄羅斯上層社會,有人稱她是冬宮曆屆皇室婚禮中的最美新娘。
伊麗莎白出嫁前,和大多數德國人一樣,信仰基督教新教信義宗/Lutheran;不過她嫁入俄羅斯皇室之後,就改信了俄羅斯人信仰的東正教。
伊麗莎白的同父同母妹妹,是俄國的末代皇後亞曆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Alexandra Feodorovna,原名 Princess Alix of Hesse and by Rhine 1872--1918)。在伊麗莎白結婚十年之後的1894年,她的妹妹也嫁到了俄羅斯,成為俄羅斯末代皇帝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後。
伊麗莎白的丈夫謝爾蓋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之子,亞曆山大三世之弟,也是尼古拉二世的叔叔。1881年3月18日,謝爾蓋的父親亞曆山大二世在彼得堡遇刺身亡(此地後來建了一座滴血教堂)。
謝爾蓋因此十分仇恨革命黨,在1891年到1905年擔任莫斯科總督期間,他無情地鎮壓反沙皇的革命黨人和學生運動。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的當天,莫斯科發生了嚴重的踩踏慘案,造成2000多人死亡。謝爾蓋身為莫斯科總督,對此十分冷漠;他還下令驅逐住在莫斯科的兩萬名猶太人。
這大概就是猶太導遊不願提起橄欖山這座俄羅斯東正教堂的原因,或許他的前輩中就有受沙皇逼迫的莫斯科猶太人。
謝爾蓋被社會革命黨人列入了其暗殺名單中的前幾名,遭到和父親亞曆山大二世同樣的命運。1905年2月18日,伊麗莎白在家中聽到巨大的爆炸聲,她趕到爆炸現場時,看見了丈夫謝爾蓋大公的殘肢和雪地上鮮紅的血跡。她雖然悲痛欲絕,卻依然持守著基督徒的憐憫心,不但去獄中探望凶手,還呼籲免去凶手的死刑。在丈夫的墓碑上,她特意刻下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丈夫過世之後,伊麗莎白放棄了宮廷生活,於1909年創立了莫斯科瑪爾塔-瑪利亞修道院(Convent of Saints Martha and Mary),並捐出了她所有的珠寶與貴重物品,包括她的結婚戒指。這所修道院中還附有醫院和孤兒院,專門服侍貧苦的底層百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伊麗莎白放下貴族身段,在醫院當護士,救護在戰爭中負傷的俄羅斯士兵。
當時英國駐俄國的外交官George Buchanan 盛讚伊麗莎白是“貴族中少有的真聖徒”,稱她的修道院是“帝國中最純淨之地”。
殉道者伊麗莎白
1917年,俄國發生了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退位。伊麗莎白卻依然堅持在修道院靜修。同年晚些時候,十月革命爆發,沙皇家族受到布爾什維克的嚴酷迫害。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專門派遣特使到莫斯科,要接伊麗莎白回德國避難,卻遭到她的拒絕。伊麗莎白下定必死的決心,要和俄國的親人共赴苦難。
1918年,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派遣秘密警察契卡,逮捕了沙皇全家和皇室成員,沙皇全家後來被關押在葉卡捷琳堡;伊麗莎白和另外七位皇室成員被押解到西伯利亞的阿拉帕耶夫斯克(Alapaevsk)。
1918年7月17日,在葉卡捷琳堡的一間地下室裏,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包括皇後和五名子女)及他們的禦醫、廚子和隨從,共十一人都遭殺害。他們的屍體被澆上汽油和硫酸燒毀,埋在附近的一個山洞中。
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家人的遺骸,直到蘇聯解體後,才被重新挖出來,做了DNA的鑒定。最終在1998年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與曆代沙皇一起葬在了聖彼得堡大教堂。
沙皇全家被滅門的第二天(1918/7/18),在葉卡捷琳堡以北一百五十公裏的阿拉帕耶夫斯克,伊麗莎白和七位皇室成員也遭殺害。紅軍士兵先用槍托痛擊他們,然後將受重傷的他們扔進廢棄的鐵礦井中。伊莉薩白是第一個被投入礦井的,她大聲祈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紅軍士兵又向礦井內投擲手榴彈,然而從幽深的礦井下,在手榴彈的爆炸濃煙中,飄上唱聖詩的歌聲;紅軍士兵又將點燃的柴火塞進礦井,可是頌讚的歌聲一直在礦坑中回蕩。一位在現場親曆此事、後來投奔白軍的士兵回憶說:“我們聽到頌讚的歌聲,嚇得四散奔逃,其中兩人後來精神失常。”
一個月後的1918年8月,白軍奪回了阿拉帕耶夫斯克,從礦坑中找到了伊麗莎白大公爵夫人等八位皇室成員的遺體。在聖三一大教堂,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安魂葬禮。但次年紅軍卷土重來,這些皇室的遺骨隻得再次被轉移。
在東正教教士和白俄軍人的秘密護送下,曆經半年的長途顛簸,皇室成員的遺骨被送到了中國的海拉爾,然後在北洋政府軍隊的護送下,用火車經奉天(沈陽)送到了北京,安葬在北京的東正教傳教團謝拉菲.薩洛夫斯基教堂的地下墓室。安葬那天是1920年4月16日,正是耶穌受難日。
歸葬聖地,榮登烈士榜
當伊麗莎白和她妹妹/俄羅斯末代皇後遇難時,她們的姐姐維多利亞在英國。維多利亞的丈夫是英國海軍元帥蒙巴頓。那時的耶路撒冷正由英國托管,而中國正戰亂不斷,不是一個安息的好地點。維多利亞決心要幫助妹妹伊麗莎白完成生前的願望:安葬在耶路撒冷,就再次將這些遺骨長途轉運。伊莉薩白等人的靈柩從北京再次起程,先運到上海,再乘搭海輪前往中東。終於在1920年12月15日,運抵了耶路撒冷。
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大公爵夫人,從此在橄欖山上,在這座美麗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中得享安息。教堂中專門為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大公爵夫人設立了祭壇,紀念這位高貴、虔誠和勇敢的女子。
墓地中也安葬了與她一同遇害的人,還有維多利亞和蒙巴頓將軍的女兒愛麗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婆婆)等人。
八十年後的1998年7月9日,在英國聖公會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主持了一個重要的典禮,是為教堂大門上一組二十世紀殉道者的雕像,所舉行的揭幕儀式。這十位殉道者中,有在文革中被殺害的中國雲南傳道人王誌明,被暗殺的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也有被俄羅斯紅色風暴殺害的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大公爵夫人(左4)。她與其他九位20世紀的殉道者,屹立在大教堂的高牆之上……。
附錄:
伊麗莎白的姐姐維多利亞,是英國海軍的蒙巴頓(Louis of Battenberg/ Mountbatten)將軍的夫人,他們育有一子,即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東南亞戰區的最高司令,為中國人熟悉的路易.蒙巴頓伯爵。他與父親一樣後來也做了英國皇家海軍元帥。
蒙巴頓伯爵的妹妹愛麗絲公主,嫁給安德魯王子(希臘和丹麥王子),生下的兒子(蒙巴頓伯爵的外孫)是愛丁堡公爵,他正是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所以伊麗莎白的姐姐維多利亞,不但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外孫女,也是菲利普親王的外祖母,與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以及歐洲王室有數代姻親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