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之行的首日,2017年3月9日,我們去了耶路撒冷老城區、哭牆和大衛墓、馬可樓等景點。3月10日上午,我們坐大巴去伯利恒:主耶穌的誕生地。伯利恒目前在巴勒斯坦管轄區內,雖然路程不遠,才8-9公裏,一路上卻排隊過了幾次安檢,花費了不少的時間。
名城伯利恒
伯利恒(Bethlehem)在耶路撒冷以南約8公裏,是巴勒斯坦中部的一座山城,海拔780米,位於猶太山地的高處。我們從大巴的車窗往外看,路兩邊都是黃土坡(有一點黃土高原的感覺),山路蜿蜒而狹窄,路旁的樹木也很少。不過這裏又不像黃土高原那樣地廣人稀,路旁的山坡上蓋滿了房子,有很密集的居住區。比起更現代化的耶路撒冷,伯利恒明顯地要落後不少。
伯利恒的麵積很小,隻有10平方公裏(比許多中國學校的麵積還小),人口約有4-5萬。伯利恒能揚名世界,是因耶穌基督出生在此地,每年要吸引全球數百萬基督徒前來朝聖。
伯利恒原來的名字是“以法他/Ephatah”,這個地名最早是出現在《創世記》第35章第16-19節 “……拉結死了,葬在以法他的路旁。以法他就是伯利恒。”拉結是以色列先祖雅各最鍾愛的妻子,因難產死在以法他。今天在伯利恒城外還保存有拉結的墓。
“以法他/伯利恒”在原文的意思是“糧食之城”;舊約《路得記》說,當“拿俄米和……路得(婆媳二人)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恒,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得1:22)。 路得後來嫁給了波阿斯,波阿斯是大衛王的祖先,也是耶穌的肉身先祖,耶穌的家譜這樣說“……波阿斯從路得氏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王”(太1:5)。
大衛王也在伯利恒出生,在伯利恒被先知撒母耳膏抹,成為以色列的王(撒上16:13)。伯利恒因此也被稱為“大衛的城”。耶穌降生前約700年,先知彌迦就預言了天國的君王將在伯利恒降生:“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5:2)同時代的先知以賽亞,也預言了救主的降生(賽9:6-7)。
主耶穌誕生地
在大衛作王一千年之後,就如同先知預言的,大衛的(肉身)後代主耶穌誕生在伯利恒。聖經記載,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和丈夫約瑟,當時居住在以色列的北部;隻因羅馬帝國正在進行全國人口普查,所有人都要回到原籍注冊。於是約瑟帶著身懷六甲的馬利亞回到南部的家鄉伯利恒。 因小城伯利恒旅客太多,找不到住處,他們隻能住到馬棚裏,主耶穌就誕生在馬槽裏。伯利恒因此而成為重要的聖地。
我們的帶隊導遊是一位巴勒斯坦女士,她說自己是基督徒,帶我們去訪問的正是主耶穌在伯利恒的誕生處。在公元4世紀(330年)時,那裏建了一座 “聖(主)誕教堂/Church of Nativity”,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後麵還會有更多介紹),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座教堂也是小城伯利恒最主要的朝聖和旅遊景點。
教堂前的廣場,名為“馬槽廣場”,在廣場右側,古老的石牆高高聳立著,石頭是灰白色的,石縫中有青苔野草,高牆上有一些關閉著的小窗;兩旁的塔樓肅穆地指向藍天。
從馬槽廣場繼續上行,很快就到了高大、樸實的聖誕教堂。教堂主建築的頂上有好幾組十字架,包括了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十字架。
教堂的大門低而窄,被稱之為“謙卑之門”。據說在奧圖曼時代,伯利恒的信徒為了阻擋穆斯林軍隊騎馬進入教堂,特意用大石頭將原來高大的拱門封堵住,隻留下這麽一道小門。這道小門也提醒曆代的訪客,在萬王之王的麵前,人必需謙卑。因為主耶穌是神的兒子,享有最高的榮耀,卻降尊為卑,降生在一個破舊的馬槽裏。
我們排著隊進入聖誕教堂,教堂內外都在修繕,搭了很多腳手架。教堂整體看起來古樸、凝重而雄偉,堂內光線比較暗(外麵陽光燦爛),兩側有粗大的黃褐色圓石柱, 在巨石柱之間有個拱門,拱門下有十字架和蠟燭。兩側的石柱之間有吊燈低垂,金黃的燈座上有一點紅燭,點燃著信心和希望。大石塊鋪就的地麵上,放著一排排簡陋的長條椅子。
教堂內部雖然靜穆、古老甚至陳舊,卻充滿了神聖感。來訪的遊客,沒有喧嘩和推擠,而是肅穆景仰。這也令我想起有些中國教會,在主日崇拜前、在古舊的教堂內,反複吟唱古老的聖詩“上主今在祂的聖殿中,上主今在祂的聖殿中,萬國的人當肅靜,萬國的人在主前當肅靜,當肅靜,在主前當肅靜,阿們!”
古地板與聖誕星洞
教堂的牆上掛著古老的東正教的聖像,以聖母與聖子為主題。聖母的表情寧靜、肅穆,聖子純潔可愛。 在教堂靠後麵的地方,人們在排隊等候,到下麵一層的石窟中,就是耶穌誕生的地方。此地也被稱作“聖誕石窟”。
教堂的地麵上有一個隻容一人下去小洞口,要從一個又窄又陡的階梯走到下一層。如果年紀較大、腿腳又不靈活的人,恐怕就不太方便下去了。
這個地下的“聖誕石窟”大約長13米,寬3米。在祭壇下的地板上,有著標誌著耶穌降生的“伯利恒之星/大衛之星”。這顆銀色的星標誌著耶穌出生的地方。這顆銀星有14個角。象征著由亞伯拉罕到大衛,一共有14代;從大衛到遷至巴比倫時也有14代;由巴比倫時期至耶穌基督又有14代;而耶穌最後背著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山受死,在苦路上也走過14站。
伯利恒之星乍看之下,像個十四齒的齒輪,銀星的中間是一個圓形的小洞,環繞著小洞用拉丁文寫下了一句話:“Hic De Virgine Maria Jesus Christus Natus Est”,意思是“這是耶穌基督由童女馬利亞所生之地”。
在伯利恒之星上方懸掛著15盞油燈 ,代表2000年來基督教內不同的教派,15盞燈在一天不同的時間點燃,晝夜不熄。
今天,聖誕節已經是全世界的節日,各種聖誕頌歌、聖誕故事和教堂儀式都起源於伯利恒。聖經記載了天使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在伯利恒之野地裏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路2:8-14)
在《馬太福音》第2章1節到11節,又從不同的角度講到“三博士獻禮”的過程: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伯利恒,俯伏敬拜孩童耶穌,向他獻上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 。
更多曆史和現狀
史料記載,早年的羅馬皇帝殘酷逼迫基督徒,哈德良(117-138年)曾專門在耶穌誕生的地方蓋起了一座神廟,製止信徒敬拜耶穌。到了主後312年,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歸信了基督教,並於主後313年公布《Edict of Milan/米蘭赦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後來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 325年的尼西亞大公會議上,又規範了基督教的主要信條。
而伯利恒的這座聖誕教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修建的,在主後326年開工,主後333年竣工。
到主後529年,在撒瑪利亞人的暴動中,聖誕教堂遭到毀壞。主後540年,拜占庭的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年)用教堂原來的材料重建聖誕教堂。在主後614年,波斯帝國侵入伯利恒時,毀壞了附近的許多教堂,獨獨保留了聖誕教堂。
傳說波斯軍隊的統帥沙赫巴勒茲, 在教堂西麵入口的門上,看到了東方三博士敬拜新生王耶穌的壁畫,見三博士身穿著波斯人的服裝;於是下令不可破壞這座教堂。
到了1934年,有個考古隊,挖掘出了有原始圖案的馬賽克地板,正是是君士坦丁大帝所建教堂的地板;距今天已有近1700年的曆史了。
如今伯利恒的經濟主要依賴旅遊業,尤其是在聖誕節期間。市內也有很多手工業作坊,出售橄欖木雕刻、珍珠母裝飾品等基督教用品,以及香料、珠寶和當地美食。我們也被導遊帶進商店,買了一些聖誕紀念品(有的made in China)。
伯利恒是世界上最早的基督徒社區之一。直到1947年,基督徒仍占伯利恒人口的75%,然後逐年下降,到1998年已經下降到33%。很多伯利恒的基督徒逐漸移居到外地,目前穆斯林占了人口的大多數。
注:在伯利恒,聖誕節的慶祝儀式有三個不同的日期:羅馬天主教和新教在12月24日;希臘東正教會、科普特正教會、敘利亞正教會的基督徒在1月6日;亞美尼亞正教會在1月19日。
大部分的聖誕遊行活動會通過聖誕教堂外麵的馬槽廣場。通常天主教儀式會在聖凱瑟琳教堂舉行,而新教儀式會在Shepherds' Fields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