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就像一位帶著利爪的母親,無論你走到哪裏,最終還是會被布拉格拉回懷抱之中。--卡夫卡
捷克的童話和木偶劇很出名,不但對兒童寓教於樂,傳承民族文化;也幫成年人減壓和自省。這類作品常被當政者輕看,或者因看不懂其深層內涵,就不會動輒封殺。魯迅先生曾經以古代神話諷刺現實,想喚醒中國民眾,似乎效果也不彰。
1956年捷克拍攝了一部經典卡通片《鼴鼠的故事》。2011年5月16日,美國宇航員安德魯·費尤斯特帶著一個鼴鼠毛絨玩具,進了太空船,他妻子是捷克裔。順便一提,我教會的師母也是捷克裔,是音樂教師。
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 ,是捷克著名的作家、新聞記者。他在1920年發表了科幻劇本《萬能機器人》, “機器人”這個詞從此被沿用下來。他還寫過一部思想深刻的科幻經典《鯢魚之亂》;這些都是當下還在熱播的科幻電影、電視劇;他還寫了童話《小狗達西卡》,並為小狗拍照,畫插圖。這隻頑皮的小狗,見什麽咬什麽,打碎東西,隨地大小便,自嗨自娛……卻總是被主人寵愛原諒,這都完全不像近百年之前的作品。
華倫斯坦宮和使館區
在布拉格遊覽了許多地方,我隻簡單提幾處景點。第三天先去參觀巴洛克風格的華倫斯坦宮(捷克語:Valdštejnský palác),此宮建於1623至1630年。位在城堡山下的小城區(Mala Strana/Lesser Town)內。
華倫斯坦宮的主人梅克倫堡公爵——阿爾布萊特·馮·華倫斯坦(Albrecht z Valdštejna),是三十年戰爭中羅馬大軍的主帥。戰後其家族勢力巨大,他開始覷覦王位,自家的華倫斯坦宮與山上的城堡相映相對。
宮內有座1630年建造的小教堂,是捷克巴洛克建築時代的開端。這裏花園的占地麵積超過14,000平方米,是僅次於城堡花園的第二大花園,園中有很多孔雀,並不躲避人。
在宮殿花園的後麵部分,有一堵豎立的石林牆,整個造型和細節都很怪異。有密集恐懼症的人最好不要去看。
1634年華倫斯坦遭到皇帝斐迪南二世的暗殺。二戰之後,華倫斯坦宮歸國家所有,目前是捷克共和國參議院所在地。2008年《布拉格宣言》在此簽署。
出華倫斯坦宮往下走,就進入了使館區。這裏的建築格調高雅,風格各異,故事也很多。在建築上,往往飄著不同的國旗,下麵是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使館。
我們又去了城堡區的下麵的Lesser Town(小城區), 多瑙河在2002年曾經發洪水,淹沒不少河邊的店鋪,有的房屋專門畫出標記,洪水甚至高過大門。
這一片早年是德國人區,有很多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包括聖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 )、勝利之後聖母堂(Church of our lady victorious)和聖安東尼教堂(Church of St. Anthony)等。約翰.藍儂牆也在附近。
然後就到了……
查理大橋
這座橋是查理四世年下令修建的。伏爾塔瓦河上原來有一座舊石橋,在一場洪水衝毀了舊橋之後,查理四世決定要重建,下令建造一座“永遠不被摧毀的大橋”。他請來歐洲最好的設計師和工匠,選用最好的建築石材,還請來最好的占星師,測算出1357年7月9日是良辰吉日。阿拉伯數字1357-9-7531是奇數排序(西方迷信奇數帶來好運),還左右對稱。於是在當日淩晨5點31分,查理大橋破土動工。到1400年竣工。
查理大橋長520米,寬10米,有16座橋墩,兩端連接是布拉格城堡區和舊城區。是歐洲最古老、堅固、有藝術價值的大橋,還是曆代國王加冕遊行的必經之路。橋上有30尊聖者雕像,都是十七和十八世紀巴洛克藝術家的傑作,被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術館”。雕像的原件多保存在博物館內,橋上的多換成複製品。
最出名的當屬北側第八尊:聖約翰雕像。前麵說過,聖約翰(St.John of Nepomuk)是當年布拉格主教區的紅衣主教,他的銀棺懸掛在布拉格城堡的聖維塔大教堂中。他因為不肯對當時的羅馬皇帝透露皇後的告解內容,在1393年被施以酷刑並被丟人河中。天空當即般地出現五顆顆燦爛的星星,人們相信他當即就從河中升天成聖。百姓也認定他是這座大橋、伏爾塔瓦河與布拉格市的守護神。三百年後,天主教會將他“封聖”。
雕像矗立的地點,據說就是聖約翰被拋入河之處;這五顆星,是這座雕像頭頂上的裝飾。雕像底座的浮雕,左為“王後懺悔圖”右為“聖約翰被扔圖”,已經被無數隻手摸得金光閃亮。民間傳說,隻要用手觸摸這雕像,就可以保守住心的“秘密”並且帶來好運或愛情。大橋曆經洪水、戰爭和漂浮物的劇烈撞擊,六百多年屹立不倒。
雖然查理橋上的雕像是巴洛克風格,大橋自身卻是哥特式建築,連接著一座高聳而堅固的橋頭堡,現在是盧森堡美術館(盧森堡公爵是查理四世的父親)。 如今的橋上人潮川流,許多街頭藝人和畫家藝術家販賣與橋有關的工藝創作。捷克作家卡夫卡是猶太人,不是基督教徒,卻說:“我的生命和靈感,都來自偉大的查理大橋”。
因那些雕像都顏色發黑,再回想起那些慘烈的往事,雖然晴天麗日,河水波平如鏡,總有點陰森森的感覺。不過,還是深愛布拉格。卡夫卡還說過:“布拉格就像一位帶著利爪的母親,無論你走到哪裏,最終還是會被布拉格拉回懷抱之中。”
老城廣場和胡斯紀念碑(Jan Hus Monumet)
再次進入有九百多年曆史的老城廣場,四周是各種風格的古建築,包括哥特式的泰恩教堂、布拉格風格的聖尼古拉教堂,以及老市政廳、布拉格天文鍾…。
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巨大的黑石雕塑紀念碑,是藝術家迪拉斯拉夫·夏隆在1915年的作品,紀念改教先驅揚.胡斯(Goose 1369–1415)殉道500周年。每年的七月六日是捷克的公眾假期,紀念胡斯。
捷克人揚.胡斯在15世紀初發起的宗教改革,比馬丁·路德還早了一百多年。當時執政的是瓦茨拉夫四世(1378-1419,查理四世的兒子)。
胡斯時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他主張用捷克語教學和布道,認為教會需要改革,反對教皇發行贖罪卷;又說教宗和神職人員的權力要受到製衡丶教會應該獨立於教宗等。1415年羅馬教廷以“傳播異端邪說”的罪名,用火刑處死胡斯。殉道的胡斯,卻得到捷克人民的敬愛,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在一百多年後被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烏爾裏希·茨溫利等人繼承,最後形成了新教。
胡斯被殺後四年,“胡斯戰爭”在1419年爆發,起因是布拉格的“第一次拋窗事件”:神父楊.柴利夫斯基和夥伴,將市長及市議員共七人從新市政廳的窗戶扔出去。(兩百年後的第二次拋窗事件,引發了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十六天後國王瓦茨拉夫四世逝世,其同父異母弟弟西吉斯蒙德(匈牙利國王)想繼承王位,受到胡斯教派的攔阻,於是親率三萬大軍征討布拉格。
胡斯派的軍隊聯合了農民武裝,先打了一些勝仗。後期卻內部分裂,其溫和派與天主教聯合。延續了十五年的戰爭,在1434年以激進派戰敗而告終;轟轟烈烈的改教運動也落下帷幕。
如今老城廣場的地麵上,還標記出胡斯派的二十七位新教徒被處決的地方。
揚.胡斯改教失敗了,卻一直被人民尊為反抗暴政的英雄。黑色雕塑中的胡斯,傲立在燃燒的烈火上,下麵有一行銘文“願人人彼此相愛並得著真理”。他背後是代表民族新生的婦女和嬰兒們,銘文是“哦,捷克人,經過憤怒與風暴,有一天妳會獨立”。這個預言已經實現了。
布拉格之春
當捷克斯洛伐克被蘇聯統治時,熱愛自由的捷克人,在胡斯雕像下靜坐、抗議執政者的暴政。比起胡斯改教運動,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要溫和的多。
1968春天, 捷克共產黨領導人杜布切克,發起名為”布拉格之春”的體製改革運動。蘇聯當局自然不能聽之任之。8月20日晚,蘇方以民航客機出了機械故障為由,請求將一架飛機降落在布拉格的機場。杜布切克接受了蘇聯的請求。
“客機”降落之後,數十名蘇軍突擊隊員衝出機艙迅速占領機場。……
8月21日淩晨,蘇軍已經全部占領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杜布切克沒有抵抗,也沒有鼓動百姓抵抗,活下來才是“硬道理”。“不抵抗”保全了捷克人的家園、民族、國土和文化;不抵抗並不表示心裏服從,民心是無法被人掌控的。
如今在老城廣場還常常會放映布拉格之春的影片,曆史不能被遺忘……。
此外,查理四世,在七百多年前就想讓布拉格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在1348年建成了中歐的第一所大學:查理大學。不少著名的科學家都曾在這裏工作過。
晚餐與感想
當天晚餐,我們選了酒店下麵的米其林一星餐廳,吃捷克傳統的烤鴨腿;雖然沒有北京烤鴨那麽油光閃亮,但是味道很不錯,一點不油膩。配菜和酒也都很好;麵包種類很多,都是新鮮出爐的。
我們參加的是美國連鎖旅遊公司的項目。每天跟團的Barbara是捷克人,她善良溫和,工作忙碌但井井有條。我問到捷克與斯洛伐克為何要分開時,她表情傷感地說,當社會突然變更時,人們很迷茫、處事很倉促……;不過雙方都把對方視為最親的兄弟,有難時定會拔刀相助。想到國內的民族與地區矛盾,五味雜陳。
這次出行前沒有做好功課,到了布拉格,才好像突然進入了一個魔幻的七彩夢境,每個轉角都有驚豔。曆史和宗教的影響力也超出預想(中文介紹很少提到)。尼采說:“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音樂時,我找到了維也納;而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神秘時,我隻想到了布拉格!”捷克麵積不大,四圍強國多,沒有戰鬥本錢;捷克百姓受基督教文化滋養,以人為本、不喜暴力卻也不畏強權,文化素養超前而現代,雖然屢經危機,卻保住了國土和國民的尊嚴。
如今他們活得很放鬆也很有骨氣,不崇拜金錢與權力,酷愛來之不易的自由,和營營役役的華人很不同。
天空、大地、伏爾塔瓦河好像都融匯在民族的血液裏。如果年輕二十五歲,我想移民捷克。
對捷克人有種,絕非營營苟苟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