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薩達(下)傳承和死海 Isr-8

(2025-04-15 12:38:55) 下一個

上一次說到,主後67年第一次大規模的猶太人起義,遭到了羅馬當局的殘暴鎮壓,先是北部的加利利要塞Jotapata /Yodfat被羅馬軍隊攻克;到了主後70年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摧毀; 再到主後73年,馬薩達要塞陷落,這場起義最終落幕。

得勝羅馬與沉寂古堡
馬薩達的陷落,標誌著羅馬帝國完成了對猶太地的征服。在主後81年羅馬皇帝圖密善(Emperor Domitian),在羅馬城建起一座單穹頂凱旋門,拱門上刻有銘文,
紀念他已故的兄弟提多。上次說過,是提多將軍率領的羅馬軍隊攻克了耶路撒冷和馬薩達要塞,後來提多也當上了羅馬皇帝。
凱旋門上部的鑲板浮雕,刻畫出在主後71年,耶路撒冷陷落後,羅馬人慶祝征服猶大地的凱旋大遊行。當年的羅馬帝國,每當在對外戰爭中取勝,都要舉辦慶祝儀式:得勝將軍帶領軍隊穿過用花環裝點起來的羅馬街道,最後來到元老院…。人們抬著被征服之地的戰利品、被攻克要塞和艦船的模型;之後跟著的是一頭即將被獻為祭物的白色公牛。然後是披枷帶鎖、被俘的敵方王子、首領和將領,後麵是帶著權杖的羅馬執法官,手拿豎琴的樂師和晃動著香爐的羅馬祭司。最後才是羅馬得勝凱旋的軍隊,騎著高頭大馬的將軍走在軍隊最前麵……兩旁夾道的人群高聲歡呼:勝利凱旋……(巴克萊,Barclay,參考:哥林多後書第2章)。
這座羅馬凱旋門的浮雕上,就呈現了猶太人抬著金燈台的場景;這座金燈台,後來被以色列人當作國徽上金燈台的原始造型。

自馬薩達陷落後,直到第2世紀初,羅馬都沒再駐紮重兵。後來猶太人在主後132-135年,發動了第二次起義,同樣遭到了鎮壓。此後,猶太人開始了世界性的大流散,馬薩達也因此而荒涼下來。直到一千九百年後考古學家發現了這處遺址,1948年的以色列複國…。

今日國家公園
今天的馬薩達國家公園,有東、西兩個入口,但兩個入口距離較遠。從東口入門,從要塞山腳爬到山頂,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蛇形山路;西邊入口的山道比較陡峭,但隻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登頂。通常中老年遊客多乘坐纜車直抵山頂。
馬薩達的山頂很平整,視野開闊,沒有樹木。雖然能看見了一些曆史遺跡,比如羅馬石柱、拱形門和大理石地麵牆麵等,讓人能隱約看出當年的輝煌。不過回到現實抬頭四望,隻見黃土藍天、一片荒涼孤寂,很有到了陝北黃土高原的感覺。
我們那天頭頂驕陽、在黃土道上行走,同行的美國老人們都有些疲憊。終於找到一處背陰的土牆時,
大家趕緊坐下來休息片刻。 這是我與兩對美國牧師夫婦的合影。
由此我也產生聯想,在中國西北地區(秦朝和西域諸國古都)應該也有不少古代遺址吧,會不會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開發保護、建起博物館來呢?
在以色列,沉寂了一千九百多年的馬薩達,被逐漸發掘出來後,以色列政府對其進行了認真的整理修複,並建成了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民族精神遺產
今天的全體以色列人,都讚賞和提倡“馬薩達精神”,也就是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和英雄主義精神。我想,小小的以色列,在眾多強大敵國的重重包圍之下,能夠存活下來,並且活得很有底氣而自信,向世界展現出其經濟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確也得力於“馬薩達精神”。

  馬薩達要塞上集體殉國的曆史遺跡,凸顯出猶太民族寧死不屈的頑強意誌;“哭牆”下無數人麵壁痛哭流淚,則是民族感情的真切表達。
兩千多年來,猶太民族經曆了連綿不斷的災難,他們不得不離開故土,遷徙到世界各地;到了世界上,也繼續遭受到許多迫害和歧視,常常麵對生存危機。但是正如同華人常說的“多難興邦”,苦難曆練出以色列民族的憂患意識和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他們愛憎分明,對祖國忠誠,對同胞愛得深切;對敵人從不妥協或者退縮;為了祖國和民族的生存權力,他們不屈不撓地奮鬥兩千年,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擁有了強大的科技和武裝力量。
如今的以色列,雖然隻是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小國,人口不足900萬,麵積隻有兩萬多平方公裏,周邊林立的敵國都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唯獨以色列的地下沒有油,
也缺乏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產油國都視以色列為眼中釘肉中刺,磨刀霍霍地隨時準備開打。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曆經了很多次生死存亡的戰爭。
正是以色列全民凝聚的不屈性格,使他們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下、在曆史長河的驚濤駭浪中屹立不倒,在紛飛的戰火中越戰越強;在世界各族群的經濟發展競爭中,一直名列前茅。如今,以色列是世界一流的國家,在思想、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麵都具備超強的創造力和影響力,許多大國都難望其項背。
不管經過多少苦難,以色列人始終堅信:獨一真神是他們的“救贖主”,是他們的堅強靠山,耶路撒冷是神賜下的“應許之地”,是他們永恒的心靈家園;不管他們住在世界上的哪一個角落,
一生不變的祈禱都是“明年相會在耶路撒冷”。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今日的馬薩達,是以色列人對年輕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以色列的中小學常會組織孩子們去馬薩達field trip,進行曆史和愛國主義現場教育。馬薩達山頂的古城遺跡也是猶太孩子舉行成年禮的地點,為的是讓剛成年的下一代永遠記住兩千年前的民族興亡史。
以色列國防軍每年也在馬薩達舉行莊嚴的儀式,
紀念兩千多年來為國獻身的英烈們。在以色列,參軍服兵役是所有公民必須履行的神聖職責;根據兵役法,成年男子必須要在軍隊服役36個月,成年女子24個月。隻有國防部長才有權力對特殊個人或群體免除兵役。
以色列軍隊每年都在馬薩達舉辦以色列新兵入伍誓師大典。入伍後的新兵都要分別到“哭牆”和馬薩達遺址宣誓效忠祖國。

每位新兵入伍後上的第一課,就是要從馬薩達要塞的山腳下,沿著那條崎嶇而沒有遮蓋掩護的“蛇行”小道,以最快速度爬到山頂; 然後在山頂緬懷先烈。在斷壁殘垣前積累新兵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戰士們前對著飄揚的國旗宣誓,以生命來保衛以色列,一起高呼“馬薩達永不再陷落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
據說“以色列情報局— 摩薩德”(與美中情局、前蘇聯克格勃同列世界三大情報組織),對新加入的成員有一項考驗,就是必須在夜間徒步攀爬要塞,然後在山頂的熊熊火把中起誓“馬薩達永不再陷落!”
這種製度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英勇不屈的品格,奠定了以色列在軍事上“立於不敗之地”的堅實基礎。
1981年,美國廣播公司專門製作了電視連續劇,講述馬薩達的這段曆史。後來又把連續劇剪輯成電影《馬薩達》。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256//

死海沉浮
 
那天從馬薩達要塞下山之後,我們到了死海邊。心情放鬆之後,我也想體驗一下在浮力很大的海水中平躺的滋味。
不過我在死海遊泳的經曆不太美好,那天風大浪高,加上海底的淤泥太滑了,我站立不穩,數次跌到,喝了好幾口極其鹹澀的水。等水淹沒到大腿根的時候,我想趕緊平躺下來(其實水越淺,浪越大),可還剛飄浮到水麵,就被苦澀的海浪打進了眼睛(竟然忘記戴防水眼鏡),立刻感覺眼睛“生疼生疼的”。
於是我隻好在風浪中踉踉蹌蹌地爬回岸邊。導遊小夥子坐在岸邊,看見狼狽不堪的我,立刻趕過來,十分貼心地拉著我的手,找到可以衝淡水的水龍頭,讓我立刻衝洗眼睛。
衝洗之後,我已經不敢再下海了,眼巴巴地看著我先生和其它人在死海波浪中載浮載沉。我隻能站在岸邊,學著別人,自己塗抹了一身的死海泥巴,據說死海淤泥有護膚保健的功效。我大概眼睛太痛了,雖然把自己抹得“黑漆麻烏”,卻完全沒有感覺到別人說的“神清氣爽”。
這也算一個經驗教訓,以前看的照片和影視,死海都是風平浪靜,人很容易平躺海麵,甚至讀書看報。遇到風浪才明白,自以為容易駕馭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麽容易。聖經中描述過,門徒們在加利利海遇到風浪時,即便是漁夫也都張皇失措了。這也讓我明白了猶太人為什麽不喜歡海,彼得為什麽遇到風浪就嚇得不行。
大概這也是提醒剛從要塞下來的我,不能這麽快就忘記了當年猶太人的苦難。我在死海商店買了一些死海鹽和肥皂、護膚品等,都超貴的。回美國之後完全忘記了使用,都幹掉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