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通常把俄羅斯視作歐洲國家。從外貌看,俄羅斯人的確更像白種人;不過,真正的歐洲國家(德、法、意等)卻認為俄羅斯是延續蒙古可汗血脈的亞洲民族; …還對歐洲構成極大的威脅。
民心思變
前一篇回顧了中國“傳統革命者”走過的路,也提到國民黨的失敗主要在於失去底層群眾的支持。隻是一百年的曆史還太短,很多事要等更多年後才能看出是非成敗。此外,雖然古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隻是民心會變,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會因著對自身利益的索求,而晉級、而不斷變化。
民主國家每隔四、五年一次的選舉,就是在應對民心的變化。若民心已變,而頂層還在食古不化,社會必然產生裂痕,甚至發生“蘇東波”那樣的巨變。今日世界的信息渠道很順暢,即便不完全暢通,百姓也不可能像幾百年前那樣,被封閉在方寸之地,與外界徹底隔絕,並且因無知而順從。
台灣模式
以台灣的國民黨政權為例,自國府遷台之後,在經濟上思想上更融入了世界。當政者深刻反思了在大陸失去底層支持的原因,於是更關注底層民生,更放鬆對百姓的言論管製,更注重自身的廉潔,漸漸融入到現代社會體係。而對岸則反向而行,本來是靠發動基層群眾,才奪了國民黨的權;可惜掌權後、反倒比國民黨更嚴厲地管控百姓,直到文革爆發,直到改革開放…。
不同的統治方式,在經濟上產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台灣經濟在60年代末開始起飛,漸漸變成亞洲最富足的地區之一;而大陸從1949到1977年走過了二十多年,所宣揚的共同富裕(共產)不但沒實現,還變成了共同貧窮。直到1978年大陸開始改革開放,放鬆了對百姓個人生活的管製,整個社會才恢複了經濟活力。
財富與分配
那些長期被鎖住手腳、“被貧困”的百姓,一旦放開手腳,爆發力相當驚人,從活力四射的市場經濟就可見一斑:國內消費之方便堪稱世界第一,已經到了人不用出門、一切貨物即刻自動送上門的地步。不過也有弊端,就是全民一心向錢看,道德標準下陷,各級政府不再認真履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職能,隻把掙錢當成政績的唯一指標。
中國財富積累:過去幾十年的天時地利人和,給中國經濟“彎道超車”創造了條件;不過,快速積累財富的中國社會,卻完全忽略了財富分配的公平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高速/野蠻成長”,令財富原始積累直線上升,令世界眼花繚亂,也令政府措手不及。“摸著石頭過河” ,畢竟不如從橋上走穩當,總會有落水的時候。
貧富差距:因為缺乏相應的法律約束,那些短時期能夠“暴富”的人,恐怕多少都有些不擇手段、“認錢不認人”。靠剝奪窮人致富,必然令貧富差別劇增。同時,傳統的倫理規範不再起作用,於是很多普通百姓,沒有能夠“共同富裕”、隻看見“共官富裕”。
“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早出離了“傳統的社會主義”之初心,二者間的反差之大,令人唏噓。
合理財富分配: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走過了數百年的路,盡管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多次經濟危機,但經濟增長的態勢沒有改變,隻是在財富分配方麵,做了許多改進。
合理的分配財富,是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在經濟起飛和現代化進程中,難免會產生貧富兩極化的現象,基督教國家(西方)教會一千多年來都秉持著“顧念窮人”的傳統。但是在中國的經濟學講述中,這是不太被提及的。
其實聖經的道德影響力和教會救濟窮人的傳統,是社會穩定的最重要因素。有了教會對全社會的影響力,加上慈善機構的具體運作,整個社會的倫理層麵和運作都相對穩定。現代的西方政府也與時俱進,製定了“照顧窮人”的基本政策和法律規範。可以預防貧富差異造成的社會動蕩和生產力損耗。
援助弱勢群體的經濟措施和渠道也是多方麵的:既有政府直接對富人加稅(高稅收、高福利),也鼓勵人們自願捐助善款(享受免稅),還有私人慈善基金會的長期基金(稅務利好)。從稅收和捐款渠道聚集的善款,更穩定也更長期;在運作時更加透明,這些措施也會減少貧富群體間的直接對立。
和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相比,這些政策措施反倒更接近傳統的社會主義框架。
革命在何處成功
回顧一百多年的曆史和馬克思推斷,說革命會首先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先進的工人階級會透過“暴力革命”消滅落後的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執政之後,會主動在全社會均分財富、建立理想社會...。這些推斷大部分都沒有實現。
落後國家暴力革命: “共產革命”不但沒有在先進國家發生,反倒在落後的農業化國家(俄羅斯、中國)先爆發、並取得了勝利。而底層民眾暴力革命造成的重創,更超出了馬克思的想象力。
以中國為例,中國的資本主義並沒有發展成型,最底層百姓的主體是農民,不是城市工人階級。農民起義在曆史上屢次發生,當貧苦農民的生活陷入絕望境地,隻要有人振臂一呼,就可以聚集人們暴力反抗,試圖改變個人的命運。這些參加起義的農民既不了解馬列主義,也不了解外部世界。
農民-獨裁者:農民起義者在成功後,很自然地會建立同樣的獨裁和暴力統治,他們同被他們剝奪的富人一樣,竭力要保住自身的財富和權力。西方的民主、議會那一套,他們聞所未聞。
缺乏文化和信仰支撐的“烏合之眾”,不但體量大、長期貧困、缺乏文化教育,而且更重實利,手段更極端;很多帶領他們革命的理想主義/精英分子,都被農民領袖無情地拋棄或者殺害。這樣的農民造反運動,不但嚴重地破壞社會秩序和生產力,還破壞了曆史和宗教傳承。每一波起義後新上位的“皇帝”,因其沒有受過皇家/儒家的上層教育,其獨裁統治往往更傾向暴力。
疆土、種族、政治
過去一、兩百年,世界快速變化:很多國家沒有經曆暴力革命,就在經濟上進入小康,在政治、文化等方麵融入到現代世界。
說起世界,自然會想起中國最大的鄰國俄羅斯,她橫跨歐亞大陸,廣闊的領土大部分在亞洲; 不過,大部分中國人習慣把俄羅斯當成歐洲國家。從外貌看,俄羅斯人的確更像白種人;不過,真正的歐洲國家(德、法、意等)卻認為俄羅斯是延續蒙古可汗血脈的亞洲民族,俄羅斯的遼闊國土和異族血脈,令歐洲人感受到威脅。中國其實也曾經被俄羅斯強占廣大的國土。
在今天的世界劃分中,常把歐美視為一體,其實歐洲與美國是有差別的:美國的政治體製中沒有過王權(多數歐洲國家有),鄰國中南有墨西哥、北有加拿大,關係都不錯;領土的東西兩邊是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國自然會更注重海洋霸權。正因美國與俄羅斯沒有什麽領土衝突(白令海峽是遙遠冰封之地),就不像中歐和西歐國家,非常警惕俄羅斯的領土擴張。
簡單勾畫出這些曆史和地緣政治,就可見,在過去四十多年內,中國十分幸運,改革開放正好趕上了一波利好的全球大環境;而“彎道超車”的經濟模式,讓中國迅速地積累了大量財富。如果能夠把眼光放寬放遠,中國還是有更大經濟發展前景的。如果一直拒絕融入世界體係,隻怕就又要回到農民革命的曆史怪圈內。
不願融入世界,不想建立完備的市場機製,自以為獨具慧眼,“拋卻巫山不是雲”,就會錯失發展機會;加上財富分配的弊病,讓窮人和弱勢群體失去翻身機會,這種“中國特色”就不但與“傳統的社會主義”漸行漸遠,也與現代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