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史學家-變節者/上 Isr-8 “馬薩達附錄“

(2025-04-21 11:25:43) 下一個

在猶太壯士們都陣亡和殉國之後,約瑟夫向羅馬軍隊投降……。
前麵幾篇講過馬薩達要塞中持守“不自由毋寧死”的信念而殉國的猶太人。不過,當時也有一些猶太人、包括一些“猶太精英”,是願意與羅馬人合作的。比如希律王,又比如猶太最著名的曆史學家約瑟夫。
 說起約瑟夫,讓我聯想到《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主前145-?)。他因敢在漢武帝麵前說真話、以至於蒙受“宮刑”之辱;約瑟夫卻為了保命而投降並為羅馬政權服務。在氣節方麵約瑟夫顯得有些遜色了。

約瑟夫是何人?
弗拉維奧·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 主後37-100年),是一位著名的猶太曆史學家,近兩千年來,引用過他著作的基督教學者,甚至比猶太學者還更多。
約瑟夫最重要的兩部曆史著作是:《猶太戰爭》和《猶太古史》。

 《猶太戰爭 The Jewish War》記載了主後1世紀猶太人對羅馬政權的起義和反抗,書中包括他個人的經曆和猶太勇士們的殉國事跡;《猶太古史Antiquities of the Jews》,則是從神創世開始、一直記述到主後1世紀的猶太民族曆史。這些重要的曆史文獻,與後來的考古發掘,共同印證了聖經中的許多記載。
約瑟夫出身於祭司家庭,在耶路撒冷和羅馬生活成長,受到良好的希伯來和希臘文化教育。他在19歲時加入法利賽階層;法利賽屬於猶太各教派中比較保守/正統的宗派,從福音書中可以看到,有些法利賽人很排斥耶穌和基督教信仰。
約瑟夫天資出眾,在27歲時曾經以猶太人特使的身份,請求羅馬當局釋放被囚的猶太人,他的能力也受到了羅馬當局的賞識。
在主後67-73年的猶太—羅馬戰爭中,約瑟夫親身參戰並擔任起義軍中的指揮官,駐守北方加利利地區的要塞。當起義軍戰敗、約瑟夫主動投降,並為羅馬政府工作,後來也獲得了羅馬自由公民的身份。主後70年,羅馬的提多將軍率羅馬大軍進攻耶路撒冷,約瑟夫被被委任為傳譯官。
耶路撒冷被毀滅、猶太人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約瑟夫在羅馬定居,開始從事猶太曆史的編寫工作。盡管他本人的行為有瑕疵,但他畢竟親曆了戰爭,也很認真地記錄下很多重要的曆史事件。

奮銳黨與主和派
猶太人在羅馬統治下的第一次起義為時七年:自主後66年、在北部加利利山地開始,直到主後73年、在南部死海邊的要塞馬薩達終結。
在主後66-67年加利利的猶太人起義期間, 約瑟夫也參與了抵抗羅馬人的起義軍。

 他是猶太起義軍的指揮官,負責堅守加利利山上的要塞約法特-耶弗他(Jotapata / Yodfat)。在後來的考古發掘中,挖出了部分當年的防禦工事,從空中俯瞰,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炮塔和寬闊的防禦城牆。
根據我查閱的一些史料:參與反羅馬人起義的,主要是以色列的奮銳黨人(較激進)和下層的猶太百姓。猶太上層精英中的很多人,是願意與羅馬人合作,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的。奮銳黨人對 “投降派”的行為感到忿怒,甚至殺死了一些反對起義的猶太精英。
約瑟夫是屬於精英階層的法利賽人,他為什麽會加入起義隊伍,後來又投降並為羅馬人服務,這些曲折反複的經曆,的確也很耐人尋味。

Jotapata/Yodfat 耶弗他戰役
約瑟夫在他的《猶太戰爭/卷三》中記錄了他親身經曆的耶弗他/Jotapata要塞戰役(可參考《士師記》第11章中士師耶弗他的經文)。
要塞位置與曆史: Jotapata/ Yodfat是加利利北部的一座古猶太城鎮,當年是一個很重要的起義軍據點。 要塞座落在加利利湖以西的孤立山丘上,在拿撒勒的西北約13公裏處。城堡三麵被陡峭的山穀環繞,
僅北麵有一條狹窄的山脊與鄰近地區相連,因此在防禦上有天然的優勢。
根據猶太教的律法經典《米示拿Mishnah》中的記述,此地在約書亞時代曾是一座堡壘。考古學者也認為:耶弗他/Yodfat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主前4-3世紀,到了主前2世紀,猶太人起義並建立了哈斯蒙尼/馬加比王朝,此地成為猶太人的領地;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它依然是北方一個重要的猶太人聚居地。
耶弗他/Yodfat在希臘時期(主前323- 30)就已設防,當猶太-羅馬戰爭爆發後,被猶太起義軍選為加利利地區的據點和指揮中心。約瑟夫帶領的義軍在山脊上加固了防禦工事,Jotapata/ Yodfat可算做一座堅固的堡壘。 
要塞陷落:在主後67年, 羅馬將軍韋斯帕薌(Vespasian)
率領6萬羅馬大軍,圍攻Yodfat要塞。雖然約瑟夫已經加固了城牆,猶太義軍也頑強地戰鬥、防守;但是經過47天的激戰後,耶弗他/Yodfat還是陷落了。 
約瑟夫在《猶太戰爭》第3卷第6章第36節寫道:“……韋斯帕薌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燒毀所有的防禦工事。”約瑟夫還說,圍城中約有4萬猶太人喪生,另有約1200名婦女和兒童被俘。
這次失敗對起義軍是非常沉重的打擊。大部分的義軍士兵和與馬薩達的義士們一樣,都英勇殉國,
因此Yodfat又被稱為“加利利的馬薩達”。 
考古證據:考古學家Mordechai Aviam領導的團隊,從1992-2000年,對耶弗他/Yodfat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挖出了當年的防禦工事、儲水係統以及圍城戰的不少遺跡。還在一處蓄水池中,發現了約20具受暴力攻擊死亡的人類遺骸,有成年的男性、女性,還有兒童。
如今Yodfat考古遺址向公眾開放,展出了許多這場戰役的曆史資料。

約瑟夫投降
Jotapata/ Yodfat要塞失守之後,猶太義軍的大部分人都陣亡或者自殺了。約瑟夫和四十位戰友躲在一個山洞中。他們和馬薩達的猶太人一樣,決定集體殉國,並以抽簽的方式選出誰會留到最後。最後留下的兩人中,有一位就是約瑟夫。
在所有的猶太壯士都陣亡和自殺之後,約瑟夫說服了另一位猶太同伴,一起向羅馬軍隊投降。他的合作態度,得到羅馬皇帝韋斯帕薌(Vespasian)和提多將軍(Titus)的賞識,約瑟夫從起義軍的指揮官變身為羅馬軍隊的顧問。
主後70年,提多將軍率軍進攻耶路撒冷時,約瑟夫被被任命為傳譯官;他也獲得羅馬公民身份。 他原先是保守的法利賽人,
此刻搖身為羅馬軍隊發言辯護,也公開指責“反叛”的猶太人。不過,約瑟夫後來在其著作《猶太戰爭(卷三:141-339)中,從曆史學家的角度,詳細記錄了這場意義重大的戰役。當然還是有人指責他為殘暴的羅馬人歌功頌德。
我想,約瑟夫應該還是愛自己的猶太同胞的,但是在個人生死大關麵前,他選擇了“愛自己更多”。捫心自問,若自己身處其境,表現也未必能比他好很多。隻是想起中國的《史記》作者司馬遷,同樣都是曆史學家,在強權麵前,顯然是比約瑟夫更有骨氣的。
下一次,我會說說說約瑟夫作為曆史學家的功績;也會介紹一下當時的希律分封王亞基帕二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