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耶路撒冷-橄欖山(上)Isr-9

(2025-07-21 11:38:05) 下一個

在橄欖山上,有位膚色黝黑的阿拉伯人,牽著一頭小毛驢,一直跟著我,要我交錢騎驢照相……  

在2017年的3月12日,我們到訪了橄欖山(Mount Olivet)和伯善(Beit Shean)古跡。那天是周日/主日,是猶太教每周的首日。之前的一天/周六,我們去了馬薩達要塞和死海(見馬薩達 上中下,因5月出行之後生病耽擱了些日子,如今才接著寫)。如果說拔地而起的馬薩達要塞,凸顯出以色列民族的氣節與風骨;平遠的橄欖山則展開了曆史和未來的畫卷。

耶路撒冷地理地貌

以色列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西臨地中海,東麵是約旦,北麵是黎巴嫩和敘利亞,南麵是埃及。以色列國土麵積很小,資源也貧乏(以色列沒有石油,其周邊國家都有),卻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文化遺產,也一直是三大宗教爭搶的天選之地。耶路撒冷也被稱作“聖城”。

耶路撒冷的位置在北緯31°47′,與中國的浙江、江西、湖南等南方省份的緯度相似。從耶路撒冷往西北60公裏是現代化海濱城市特拉維夫,往東35公裏就是死海。耶路撒冷老城地處猶太山地的南部,被周邊的山穀與幹涸的河床環抱著。耶路撒冷老城的麵積不大,大約有0.9平方公裏,海拔約為760公尺。

耶路撒冷城外有兩座著名的山,錫安山(Mount Zion/Sion)和橄欖山(Mount Olivet)。錫安山在老城的南門外,附近有馬可樓和大衛王的陵寢(參見以色列係列前幾篇的文字);橄欖山在老城東麵,與老城的東門/金門對麵相望。

橄欖山的植被

在耶路撒冷老城東麵有一條汲淪溪,溪邊有一條石灰岩山脊,綿延3.5公裏,海拔826公尺,比海拔760公尺的耶路撒冷地勢略高,此山即為橄欖山。橄欖山得此名,自然是因山上長了許多橄欖樹。

我想象中的橄欖山,應該是鬱鬱蔥蔥的,像中國南方的山一樣。事實卻並非如此,橄欖山的土壤是黃白色的,倒是更像中國的黃土高原。這是以色列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造成的。以色列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雖然西臨地中海,但是地中海氣候不像中國的海濱氣候:中國沿海地區往往潮濕多雨,與耶路撒冷相同緯度的長江南岸城市,夏天會有濕熱的酷暑,早晚溫差不大,冬天則潮濕陰冷。

地中海西岸邊的以色列則很不同,首先雨季與中國南方正相反:夏季是旱季,幹爽少雨,白天躁熱,但早晚溫差比較大,晚上較涼爽;冬天是雨季,溫度卻不很低,秋冬是播種農作物的季節……。

終年潮濕多雨中國江南地區,有許多植被覆蓋的綠色城市;而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的沙漠山地上,幹燥少雨,植被覆蓋率相對比較低。此外,在橄欖山上還開發出了大片的墓園,看上去綠色就更少了。

不過,橄欖山上有不少樹齡很長的野生橄欖樹(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給黃土坡添加了片片的綠色。

橄欖樹是生命力很強的樹種,可以在很惡劣的環境下存活。聖經《創世記》第8章講到,在挪亞年代發生了大洪水,地上的動物都被滅絕(除了被保留在方舟上的動物);洪水退去之後,挪亞放出一隻鴿子,讓它勘探地上的狀況,鴿子飛回來時,叼著一個橄欖枝,表示全地都平安。從此鴿子也被叫做和平鴿。橄欖山的這些野生橄欖樹特別有生命力,很多樹齡超過百年,還有幾棵超過千年,如今這山上的橄欖樹受到以色列政府的保護,不允許隨便砍伐。

東門外打卡地

橄欖山坡度和緩,不論車行還是人行都不算艱難。此山在老城對麵,山上視野開闊,可以縱覽耶路撒冷全城的風景,也是非常好的拍照地點。因此橄欖山上的遊客很多。我們當年到了橄欖山,也不能免俗,在那個開闊的觀景台上拍了些照片。 想起洛杉磯也有一處著名的墓園forest Lawn,兩相對照,還有幾分相似之處。

在山上的觀景台可以看到耶路撒冷全城的景色,是非常好的打卡地,拍照的人相當多。我們在拍照的時候,有位膚色黝黑的阿拉伯人,牽著一頭小毛驢,一直跟著我,要我交錢騎上驢照相。我看他的生意不太好,小毛驢的樣子也非常溫順可憐(想起耶穌進耶路撒冷時也騎著一頭小毛驢),就同意交錢、並照了張像。如今卻找不到騎驢的照片了,隻留下這張他追著我的照片。

舊約中的橄欖山

《聖經》中首次提到橄欖山,是記載大衛的兒子押沙龍發動的一場叛亂:大衛王從耶路撒冷城的王宮倉惶出逃,蒙頭赤腳上了橄欖山。押沙龍是大衛王疼愛的兒子,相貌英挺俊美,長有一頭濃密的卷發。最終叛亂失敗時,押沙龍騎著騾子逃走,從一棵大橡樹下經過時,長發被樹枝纏繞住,人懸掛在半空,胯下的騾子跑走。大衛王事先曾吩咐手下將士,必須要留下兒子押沙龍的性命。趕來的追兵看見掛在樹上的押沙龍,都不敢傷害他。約押將軍趕到時,見無人願意動手傷害王子押沙龍,隻得親自動手,押沙龍被三槍穿胸而亡(撒下18)。大衛在城中聽聞愛子的死訊,無限悲傷,屬下軍民都在慶賀平叛勝利,他卻獨自哀哭,從此衰老了許多。押沙龍死後葬在了橄欖山(約在主前960年)。

在舊約先知書的《撒迦利亞書》第14章4節也提到橄欖山,說到在末後的日子,主耶穌要站在橄欖山上,山從中間裂成大峽穀, 活水從耶路撒冷流出…。在王上11:7、王下23:13、尼8:15、結11:23也都不指名地提到了橄欖山。

新約中的橄欖山

在《新約》經文中多次提到橄欖山,記載了許多耶穌在橄欖山的事跡和言論。耶穌和門徒當時住在伯大尼,從耶路撒冷到伯大尼要經過橄欖山。耶穌在橄欖山傳講天國的福音,教導門徒、和他們一起在山上禱告。

耶穌和門徒有時也會住在橄欖山,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的一周就住宿在那裏。在這最後一周,耶穌每天從橄欖山進入聖殿教導人(路21:37);在被賣的前夜,耶穌帶著彼得和雅各、約翰一同來到山下的客西馬尼園禱告,因為知道自己將要承受的苦難,耶穌就禱告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隻要從你的意思。”耶穌在禱告了三次之後,接受了父給自己的“苦杯”。(可14:32-41)。

剛才說的舊約經文《撒迦利亞書》也說到,將來當基督再來時,祂要降臨在橄欖山上。耶穌也曾在橄欖山為耶路撒冷哭泣(路19:41-44),結果在主後七十年(耶穌被釘十字架四十年後),羅馬軍第十軍團在橄欖山紮營,圍攻耶路撒冷,摧毀了第二聖殿和耶路撒冷。

不過到了主後4世紀,當時的羅馬皇帝歸信了耶穌基督,在橄欖山也建了許多修道院和教堂,基督徒都來此朝聖。如今的橄欖山還保留了客西馬尼園,紀念主耶穌和門徒們曾在此地禱告,主耶穌被猶太公會的人在此被抓捕,第二天被釘十字架。

主耶穌複活之後,曾經回到門徒中間四十天,然後在此升天。主什麽時候再來並且審判這個世界,沒有人能知道,但是聖經已經告訴我們,主從天而降再來時,會先來到耶路撒冷和橄欖山。

關於橄欖山,還有更多的內容,下次再說。

 

附記:今年/2025年5月我們去了台灣和北京。在回程路上我就開始生病,回到LA後發燒、胸痛、劇烈咳嗽,趕上長周末,電話看診後沒有馬上拿到抗生素藥。病情時好時壞拖了很久。有一個多月時間常常頭腦不清(有腦霧),不能用腦子,隻斷斷續續的寫了些不費力的回憶。近期的旅行記憶反倒碎片化了。到6月下旬緩慢地開始康複,到7月逐步恢複正常,可以回頭繼續寫以色列係列。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