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世界曆史,一定會遇到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欖山並沒有高聳入雲,卻在人類曆史的崇山峻嶺中 “一覽眾山小”。所以在說橄欖山的教堂之前,要先概括說說過去兩千多年的耶路撒冷曆史。
耶路撒冷兩千年
略去更古老的猶太史,我們從羅馬人統治猶太地的前期(主前63-主後70年)說起。當時羅馬皇帝委任希律王做猶太地的首領,大希律王雖不是猶太人,卻主持擴建了耶路撒冷聖殿(第二聖殿)。
到了羅馬皇帝尼祿的暴政時期,在主後66年猶太人發動了起義,遭到了當局的嚴酷鎮壓。主後70年,羅馬的提多將軍率領大軍,圍困耶路撒冷四個多月,拆除了城牆和聖殿,隻剩部分西牆(參考馬薩達係列Irs-8)。耶路撒冷有百萬人喪生,九萬多人被俘,很多人被賣到埃及當奴隸。所有的猶太人都被趕出耶路撒冷,聖城變做荒城。此後數百年間,猶太人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
主後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信奉了基督教,耶路撒冷成了基督教的中心。橄欖山上修建了許多教堂、修道院和聖墓。被趕散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被允許在每年的“埃波月第九日/聖殿被毀日”(在主前586年和主後70年的同一天,第一聖殿聖殿和第二聖殿被毀),來到耶路撒冷哀哭悼念。
羅馬帝國分裂後,拜占庭/東羅馬(主後395-1453年)的宗教政策,更為寬容,到主後5世紀,猶太人重新被允許居住在耶路撒冷。
主後638年,阿拉伯帝國興起,穆斯林的軍隊征服的首要目標就是耶路撒冷。占領聖城之後,早期的穆斯林統治者在宗教方麵還比較寬容;但到了1010年,埃及法蒂瑪王朝的哈裏發(穆斯林世界的宗教和政體領袖),下令摧毀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這引起了西方基督徒的強烈反彈,羅馬教皇醞釀東征。1099年7月15日,東征的十字軍,第一次攻占了耶路撒冷。十字軍進城後,屠殺城內的穆斯林和猶太人,建立起“耶路撒冷王國”,禁止穆斯林進城。在1173年,一位到訪者說,耶路撒冷城中充滿了東正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敘利亞人和格魯吉亞人。僅存下兩百餘名猶太人,偏安在城市的一角。
1187年,埃及蘇丹(穆斯林國家世俗最高領袖)薩拉丁出兵重新攻占了耶路撒冷,在1219年拆毀了耶路撒冷城牆。在12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組織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之後雙方簽定條約,耶路撒冷回歸到基督教掌控下。1239年城牆被重建,但不久又被拆毀;1243年基督徒再占耶路撒冷並重建城牆。
到了1244年和1247年,耶路撒冷被蒙古人和埃及人占領。教皇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卻沒能奪回聖城。
此後耶路撒冷戰火頻仍,該城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邊的鄉村避難。1291年“耶路撒冷王國”的最後一個據點被攻陷,“耶路撒冷王國”終結。
當奧斯曼帝國(Osmanl? Devleti 1299-1923)興起,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逐步消亡(395-1453)。奧斯曼的領土在17世紀時達到高峰,疆域擴展到歐亞非三大洲,
包括中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的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波斯灣阿拉伯半島,北到東歐、高加索和巴爾幹半島,南及中東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區。
奧斯曼帝國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以伊斯蘭教為國教,融合了東西方文明。在15-19世紀,奧斯曼在經濟和文化上對世界的影響都舉足輕重。到19世紀中葉,國名改為Türkistan(土耳其斯坦或突厥斯坦)。
不過,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奧斯曼帝國漸漸後繼無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斯曼帝國“站錯隊”,被協約國打敗,戰敗後國土分裂、政體崩塌。
從13世紀末到20世紀初,耶路撒冷一直在奧斯曼帝國治下;到二戰之後的1948年,以色列建國,猶太族群從世界各地回歸故土。
橄欖山的教堂
耶路撒冷兩千年來劫難不息,橄欖山的教堂也幾起幾落,如今的教堂既有悠久的曆史,又具備現代特色。從羅馬皇帝歸信基督教,到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時代(395-1453),橄欖山陸續建起了二十四座聖堂。
如今還存在、且比較知名的教堂有:
主泣教堂 (Church of Dominus Flevit)、主禱文教堂(The 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耶穌升天教堂(Church of The Ascension)、客西馬尼岩窟 (Grotto of Gethsemane)、聖母墓堂 (Church of the Tomb of the Virgin)、拉撒路紀念堂 (Church of St. Lazarus)、抹大拉的馬利亞堂 (Church of St.Mary Magdalene)等。
這次隻說兩座教堂:主泣教堂和萬國教堂。下次說抹大拉的馬利亞堂/東正教堂和長眠於此的一位俄羅斯女貴族。
主泣教堂 Dominus Flevit
在拉丁文中Dominus Flevit,意思是“上主哭了”。這是一座天主教方濟會的教堂,外觀有若一滴眼淚,頂部有若小型天文台的觀星穹頂。教堂外圍的四角各有一個淚珠形狀的裝飾物。
教堂門前,有一塊大石,據說是主耶穌上耶路撒冷城的途中,坐下來歇腳之處。耶穌想到猶太人四十年後被殺害驅逐的命運,就為耶路撒冷流淚哀哭。“主泣教堂”由此而得名。
從教堂祭壇後的半圓形花窗,可以眺望對麵的耶路撒冷老城。
新約福音書的記載:主耶穌騎著小驢駒去耶路撒冷途中,在橄欖山上遙望聖殿,感歎聖殿之壯美,又預言聖殿未來要被毀滅:猶太人要為他們背叛神的倒行逆施付代價,被羅馬人逐出耶路撒冷,趕散到世界各地。
耶穌“…看見城,就為它哀哭,說:……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麵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裏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路19:41-44)。
在教堂內有一幅壁畫,一隻母雞正在聚攏它的小雞娃。耶穌痛心地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隻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23:37-38)
耶穌預言耶路撒冷會變成“荒場”,聖殿要被毀“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在四十年之後羅馬人燒毀聖城時,已經全都應驗了。
一千年過去,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後,在此建了一座小禮拜堂。1187年耶路撒冷淪陷,教堂被毀。到16世紀初期,在原先教堂的位置建立了清真寺和伊斯蘭學校,又逐漸坍塌變為廢墟。到了1891年,天主教方濟會購買了此處的土地。
現在的教堂是在1953年至1955年期間修建的。在施工期間,發掘出一座2000餘年前的古墓。聖殿考古學家在挖掘中,又發現了更多的古代遺跡和文物,最早可追溯到迦南時期(約3000多年前),然後是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期(約2400--1400年前),再到十字軍東征時期(約900多年前)。
主泣教堂的設計者,是意大利建築師安東尼奧·巴盧奇(Antonio Barluzzi)。他被稱為聖地的建築師,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還有更多他的建築設計,比如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牧羊人教堂 (Shepherds’ Field Chapel)、八福堂 (The Beatitude Monastery)等。
萬國教堂 Church of All Nations/Basilica of Agony
萬國教堂,也是天主教方濟會建的,設計師也是安東尼奧•巴盧奇。萬國教堂的知名度更高些,有人說可列入世界四大著名教堂。萬國教堂毗鄰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客西馬尼的意思是壓橄欖的池子 (Olive Press),這裏曾是榨橄欖油的作坊。如今教堂後麵的花園裏仍有很多橄欖樹,有些樹的樹齡已經超過兩千甚至三千年。
福音書記載,在猶太人的逾越節期間,吃過逾越節的晚餐之後,耶穌帶著門徒出耶路撒冷老城,來到了長滿橄欖樹的客西馬尼園。
在十二位門徒中,有一位管理財務的猶大,為了得賞錢,就出賣了耶穌。他在晚餐後,偷偷跑去向猶太大祭司該亞法告密,然後領著大祭司的人,來客西馬尼園捉拿耶穌。但猶太公會沒有權力判決人死刑,天亮之後,他們把耶穌送到耶路撒冷城,對羅馬巡撫彼拉多控告耶穌犯下叛國罪,隨後耶穌被釘十字架受死。
此後近三百年,基督徒受到殘酷逼迫;後來神感動羅馬皇帝信了耶穌,羅馬帝國的全民也跟著皈依基督教。主後4世紀在此建起了一座教堂;在主後746年的地震中,教堂被毀壞;到12世紀又建了一座十字軍教堂,在1345年被廢棄。
直到上世紀初,在1919年到1924年間,天主教方濟會為重建教堂,籌集了世界各國信徒的奉獻,建起了這座“萬國教堂”。這些國家的標誌也被放置於教堂天花板的玻璃上。
教堂正麵是四組圓柱支撐的三個拱門,拱門上麵是三幅巨大的馬賽克鑲嵌畫,保留了當年殘存的基底。中間的一幅是身穿紅衣、伸開雙臂禱告的耶穌,還有希臘文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A跟Ω,出自《啟示錄》1章8節:“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 ,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左邊一幅畫有身穿紅衣的門徒,手拿IGNORATIO(拉丁文,意漠視)的字板,喻指自以為有智慧的人,對要臨到的滅頂之災毫無感覺;右邊穿黑衣的人群,代表在苦難中既無助又絕望的底層百姓。
教堂的三個拱門代表耶穌在客西馬尼的三次禱告,四根石柱的柱頂各站著一位手捧聖卷的人物,他們是四福音書的作者: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
教堂內有壁畫,講述當年客西馬尼園發生的事,祭壇後麵那幅,是耶穌在橄欖樹下的大石頭上禱告;祭壇前麵的一塊大石頭,據說耶穌曾俯身在其上禱告。
那天我在橄欖山上,無意中望見了一座東正教堂的蔥頭圓頂, 猶太導遊完全不願提及此教堂。後來我才知道,這裏安葬了一位被殺害的俄羅斯/德意誌貴族女子。下一次再來說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