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轉彎之後,原來從西往東流的河水變成從北往南,也從山區進入平原。
去年/2023年6月到7月,我寫了搭乘多瑙河遊輪的五國遊記。最近看到朋友寫布達佩斯,想起來還有一半沒寫,趕快完成吧。過去一直不太清楚的匈牙利人和蒙古人的血統關係,這次也透過曆史追溯有了比較清晰的脈絡。
地理與人文
匈牙利是內陸國家,四麵環山(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仟亞山脈、迪納拉山脈),地處歐洲內陸腹地,仿佛是一塊被分隔開的世外桃源。多瑙河從斯洛伐克南部流入匈牙利,把匈牙利豎著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布達佩斯正處在多瑙河的轉彎處,原來從西往東流的河水變成從北往南流,也從山區進入平原。
有位朋友在那邊住過較長時間,說匈牙利在文化風俗上也是一個“孤島”,布達佩斯是與中國文化最接近的歐洲大城市。匈牙利的姓氏和中國一樣,把姓(家族)放在前,名放在後。八十年代後期,我先生在Baylor University 做博士後研究,同事中有一位從匈牙利來的“博士後”。當時東歐還未最後變天,他們夫妻二位比華人更不能融入西方社會,尤其是那位太太,怎麽看怎麽像集體農莊的老大媽。
布達佩斯的建築與外貌,是歐洲式的, 但是其體量的宏大,也有些東方氣質。
有人說:匈牙利與捷克雖然同屬東歐國家,曾經同在一個社會主義體係,都在體係內反叛過,後來又一起脫離了這個體係;此外兩個首都布達佩斯和布拉格,其城市布局有些相似,都是由一條河將城市分為兩半,一座座橋梁連接了兩岸。伏爾塔瓦河穿越整個布拉格,多瑙河將布達與佩斯分為兩個城市。
不過布拉格和布達佩斯在人文方麵,卻有所差別。捷克人顯得文靜內斂,匈牙利人則更爽朗明快;布拉格的建築更幽暗神秘,布達佩斯的明亮闊達;布拉格的美麗更為含蓄、更具穿越感,布達佩斯則更有自信和現代感。捷克出了不少科學家,更知名的是其文學家、音樂家,代表人物是米蘭.昆德拉和斯美塔那;而匈牙利出了更多的學霸科學家,贏得十餘次諾貝爾獎,移民西方的猶太裔匈牙利人更為出色。匈牙利也有大名鼎鼎的音樂家李斯特, 其音樂風格與斯美塔那完全不同。
多瑙河西岸的布達和東岸的佩斯本是兩個城市。直到1873年兩城合並布達佩斯這個名字才出現。曆史悠久的布達,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在公元89年就在此建立了最早的居民點,在2-4世紀,又建立了城堡和總行省總督宮殿。後來凱爾特人從西方移居此地,到了9世紀末,馬紮爾人遊牧部落也從東方抵達這裏,遷移到此的馬紮爾人有25-35萬人。到1800年,佩斯的人口到了60萬人,再到1900年人口達到73萬人。
之後,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戰敗國匈牙利不得不割讓土地(3/4的土地和2/3的人口)。然後匈牙利又在與羅馬尼亞的戰爭中失敗,羅馬尼亞軍隊占領匈牙利直到1921年才撤出。
到1930年,從戰爭中得到恢複的布達佩斯常駐居民有100萬,郊區有40萬。不過在1980年代,布達佩斯的人口在減少,原因是生育率降低和移民國外的人增多。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匈牙利人口有993萬,其中90%以上是馬紮爾人。而羅姆人、德意誌人和其族群加起來,還不到10%。
曆史:是蒙古人後裔嗎?
匈牙利除了在地理上的位置特殊,在曆史上還被蒙古人征服過,以前常聽人說匈牙利人是蒙古人的後裔。其實從外表上看,匈牙利人並沒有什麽亞裔的特征。
那麽馬紮爾人,是不是蒙古人的一個分支呢?目前史學界的主流看法是:4000年前北亞烏拉爾語係的民族,是匈牙利人的祖先;後來又滲入部分突厥血統,再後來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的血統也加入。隻是,在血統上馬紮爾人與匈奴沒有直接關係。
元朝史書,把這片土地稱之為“馬劄兒”,可見蒙古人並未把他們視為同族;匈牙利人自己和土耳其等中西亞國家,也習慣用“馬紮爾”這個稱呼,而非“Hungary/匈牙利”。 那麽匈牙利這個名字來自何處呢?“Hungary”來自德語“Ungarn”;因匈牙利曾被奧地利(說德語)吞並,後來共組奧匈帝國,這個德語名字就流行起來;就像外國人管中國叫“China”一樣。
匈牙利語(馬紮爾語)屬於烏拉爾語族,不屬於印歐語係(日耳曼語、拉丁語、斯拉夫語等)。通過對匈牙利語的溯源可大致確定,匈牙利人祖先應該起源於烏拉爾山脈西側的卡馬河流域。與匈牙利人血源最接近的,是鄂畢河畔(今屬俄羅斯)的伏古爾族和奧斯佳族。在數千年前的母係氏族社會時期,這裏便聚居起不少說烏拉爾語的族群,當時他們都以漁獵為生,被統稱為馬紮爾人(magyarok/烏拉爾山一帶的)。到了896年,他們被法蘭克王國和斯拉夫人驅趕,離開原來的家園,遷移到群山環抱的喀爾巴仟盆地。據匈牙利史料記載,當時遷移到此處的馬紮爾人有20-25萬人口。
因喀爾巴仟盆地的斯拉夫人不多,馬紮爾人很快就征服並同化了他們。馬紮爾人也向周圍族群學習,漸漸從放牧、劫掠為生,轉向務農、收取田租。他們也學習法蘭克貴族們,在布達佩斯以北險峻的維舍格拉德的山頂上建造王宮和城堡,最終變成了封建領主。盡管他們好戰的傳統仍未完全改變,還是從周邊族群學習了許多農耕民族的文化。
在公元1000年馬紮爾人建立了匈牙利王國,也將基督教立為國教。直到12世紀,他們都是歐洲地區的強權之一。
宗教:天主教、東正教
喀爾巴仟盆地正處在羅馬教廷(西方)和拜占庭(東方)教廷的交匯點。公元1000年,羅馬教廷冊封馬紮爾大公伊什特萬為匈牙利國王,伊什特萬懇請羅馬教廷設立匈牙利總教區。這就是匈牙利建國、也是其皈依羅馬教廷的時間點。
到1054年教會正式分裂:西方天主教和希臘東正教各自有教廷。
從匈牙利地理位置看,她的北方、西方到東方,是羅馬教廷控製的波西米亞(捷克)、奧地利和波蘭,也就是說,被羅馬教廷的勢力三麵包圍,隻有西南方的巴爾幹受拜占庭(東正教)教廷控製。盡管雙方都在爭取馬紮爾人加入自己,不過斯拉夫民族長期與馬紮爾人的關係不太好,因此羅馬基督教更容易在馬紮爾人中大規模傳播。此外,以日耳曼人為主導的羅馬教廷,在社會發展方麵已經有了成熟的封建製度,在軍事、政治、文化等方麵也更發達。在文化交融的同時,匈牙利也逐漸轉型到封建製(不是中國的封建製度)。
匈牙利在曆史的轉折點選擇了天主教,直到今天仍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匈牙利人信仰天主教。這之後,因其地理優勢和宗教認同,吸引了更多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移民此地。天主教也將許多拉丁語詞匯帶入了匈牙利語係統。匈牙利人用拉丁字母重構了匈牙利書麵語言,但馬紮爾語本身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到今天也還是歐洲使用最廣泛的非印歐語係的語種。
蒙古和土耳其入侵
馬紮爾人一度被譽為“天主教之盾”,他們先後擋住蒙古鐵騎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對歐洲天主教世界的進攻,自身卻因損耗過大而幾近亡國。
在13世紀蒙古西征時,蒙古人將馬紮爾做為主要對手,馬紮爾人也著實讓蒙古軍隊受到了一些挫敗,是蒙古人在歐洲遭遇的最強軍事力量。
當1241-42年蒙古人開始第二次西征時,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在河右岸的山上構築城堡,建築圍牆。隻是,這次貝拉四世的大軍被蒙古人打敗;他隻身逃往維也納。蒙古軍隊進城燒殺搶掠,布達和佩斯都被摧毀。
一百年後,蒙古人離開此地,匈牙利人返回,其國力逐步恢複甚至更為強大。1361年佩斯成為匈牙利首都,與西歐有更密切的文化交流;在文藝複興時期(馬加什1458-1490),匈牙利的北部、包括今天斯洛伐克部分地區,是歐洲的一個文藝複興中心。
可是,到了1446年,奧斯曼帝國入侵匈牙利,1526年佩斯失陷,匈牙利國王戰死。1541年布達也失陷,匈牙利首都遷移到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伐(1536-1784)。自1541年到1699年,奧斯曼帝國吞並了匈牙利,之後匈牙利屬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德語成為官方語言。在這一百多年間,匈牙利各地暴動不斷。哈布斯堡王朝不斷從神聖羅馬帝國向匈牙利移民,匈牙利人卻持之以恒地頑強反抗,最後迫使奧地利承認其特殊地位,在1867年將奧地利帝國改為奧匈帝國:被征服者與征服者的地位近乎平等,匈牙利基本上獲得了自治。
近現代的變更
早在1849年,革命政府就已經將布達、佩斯和老布達合並為一個城市了。但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又將這個合並取消了。直到1872年有了奧匈帝國之後,兩城才正式合並。
西岸的布達,是奧匈帝國的都城,開發得早些,古跡更多。東岸的佩斯地勢相對平緩,是後開發的,近現代的宏大建築和廣場,多在佩斯一側。
1896年匈牙利慶祝馬紮爾人定居1,000周年,市內修建了許多大型的工程,比如英雄廣場以及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座地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在1918年10月30日獲得獨立。隻是當時簽下的特裏亞農條約,讓匈牙利失去了71%的領土和58%的人口。到了二戰後期,匈牙利加入了軸心國,卻不但戰敗而且傷亡慘重,二戰之後,匈牙利又成了蘇聯東歐聯盟的成員。直到“蘇東波”來襲,蘇聯解體。1989年10月新生的匈牙利共和國成立,又在2004年加入了歐盟。
布達佩斯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人統治時期,人口構成包括了羅馬人、凱爾特人、馬紮爾人、土耳其人、奧地利人、德國人、猶太人和其它族群。
一讀曆史,就打不住了,隻好下次再談個人遊曆的感想。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2209/29859.html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2209/2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