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3月11日,我們的行程繼續……,從耶路撒冷前往馬薩達要塞。
“馬薩達Masada”最早出現在希臘文手抄本中,意思是“堡壘”,由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在公元前37年至31年建造,是建在死海邊峭壁上的一座防禦城堡,占盡山形地利,易守難攻。
位置地形
從耶路撒冷往南行約 105公裏, 經過猶地亞沙漠與死海穀底的交界處,就看見一座拔地而起的沉積岩山體,陡峭的山崖近90度垂直,矗立在死海邊,這就是馬薩達(Masada)要塞。要塞山腳下是死海的西南岸,西麵是猶大曠野,南邊是索多瑪(Sodom),北麵有隱基底(Ein Gedi)與耶利哥(Jericho);這些都是聖經中的名城。
我們當日搭乘旅行社的大巴士,從耶路撒冷一路南行。不久,在巴士的左側窗外就可看見死海,當天有風,海邊湧起一排排白浪,海水綠中帶著灰黃色;大巴右側的窗外,是一望無際的荒漠,幾乎寸草不生,很像中國的大西北。在較遠的山高處隱約透著少許綠色,有羊群在吃草,放牧的多是貝都因人(阿拉伯人)。
進入荒漠不久,如刀削斧劈的石岩陡壁,就連綿不斷地在前方和路旁閃過。峭壁幾乎成直角聳立,山頂卻十分平整,這就是馬薩達要塞。
在陽光的照耀下,馬薩達的岩石山體呈現出金黃色,與耶路撒冷老城金門的顏色相似,顯得威嚴而令人震撼。從空中俯瞰,馬薩達要塞像一座停在岩石山頂的大船, 她正是兩千年多前古以色列人修建的城堡與防禦要塞。歲月流逝,山頂要塞卻一直屹立不倒,俯瞰著死海。
今天,馬薩達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公園。在以色列的旅遊景點中,知名度僅次於耶路撒冷。這座曆經兩千多年風雨的山頂堡壘,是猶太人的聖地,更是古代猶太人誓死抵抗古羅馬人的最後堡壘!
馬薩達要塞(Masada)地勢險峻,高出死海454公尺(垂直高度)。不過,因為死海的海麵,在海平麵以下400公尺,所以,馬薩達的實際海拔高度隻有50-60公尺。
站在馬薩達的入口處,可以瞭望整個要塞, 陡峭的岩石峭壁,沒有樹木遮蓋,是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整個山頂平台呈船形或者樹葉型,寬大而平整,南北長約645公尺,東西寬約315公尺,周圍城牆長約1400公尺。山體的東側懸崖,與山底垂直距離有400多公尺,通向山頂的道路極險峻,被稱為“蛇行路”(Snake Path)。當天正有不少年輕力壯的人沿著此路往上攀登。
瑞士在1971年承建了一座全長800公尺的纜車,從山腳上行到古堡。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纜車,不過纜車頂端平台,比海平麵還要低10公尺!我們這些爬不動山,走不了“蛇行路”的遊客,可以搭乘纜車直抵山頂,從纜車俯瞰山下和遠處的死海,堪稱“風景這邊獨好”。
考古發現
馬薩達要塞雖然有兩千年的曆史。不過,因為在同一時間段,自主後70年代,猶太人失去故土、被趕散到世界各地,馬薩達也被世界徹底遺忘了。
除了在拜占庭時期(5-7世紀),山上曾有過一座孤寂的修道院,其它時間馬薩達全無人煙。不過,馬薩達偏遠的位置加上幹燥的氣候,使遺址建築和文物得到良好的保存。直到1806年,才有人發現和記錄了這處考古遺址;在1838年,美國的考古學家確認了此古跡正是是史書上記載的馬薩達(Masada)要塞;之後在1848年,美、英的考古學家開始了古跡發掘工作。但因後來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考古工作沒有進一步展開。
1948年以色列複國之後,猶太百姓回歸到故土。在1963年-1965年,軍人出身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伊果亞丁(Prof. Yigael Yadin),帶領著考古隊, 再次開始考古挖掘,開挖出了古堡被黃沙淹沒的三分之二的區域,用古跡挖掘整理出的文物,來對照猶太史料與考古資料,更多的猶太人的曆史記錄被證實。從1989年到2001年,發掘考古在遺址上更大範圍的展開。
相關史料
兩千多年前,大希律王(Herodes the Great,主前74-主前4年)在羅馬帝國授權下統治猶大地。他是以土買/以東人(雅各的哥哥以掃的後代)的後裔,母親是阿拉伯的公主。不過,大希律王的第二任妻子米利暗(Mariamne)是馬加比王朝的後裔, 因此他勉強有了王位繼承權。(關於希律王,可參考 《雲聊普通篇--I 冷血超能大希律》
據說在主前40年,大希律王為了躲避那些反對他作王的人,攜帶家人逃到馬薩達,想以此為基地重振旗鼓。大希律具備超強的政治和軍事眼光,又具備出色的建築設計才能,他主持建設的馬薩達要塞宮殿,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希臘和羅馬要素風格,也引進了時新的觀念和技術。
馬薩達平整的山頂,像一大片樹葉(或者一艘艦船),有很大的建設空間。公元前37-31年,經過6年時間,希律王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將馬薩達建成了易守難攻的軍事城堡和皇家宮殿。
城堡的雙層外牆有1500米長,城牆上有三十八個10米高的碉堡和崗樓。城堡內不但建有希律王的宮殿、有防禦工事和羅馬軍營,還有許多巨大的倉庫,可以儲備充足的糧食和武器。在二十七間倉儲庫房中,用陶土罐儲備著葡萄酒、橄欖油、麵粉和各種香料。要塞中的物資、軍備和食品儲備都很充分。
在要塞的遺址中,還可以看到拱門、瞭望塔、劇場、民居等一係列防禦和生活設施、甚至還有墓地的殘跡。考古隊還挖掘出了拜占庭風格的基督教堂、猶太教徒祈禱的經典殘卷等;整座馬薩達要塞古跡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宗教和建築藝術價值。
水利和通訊
希律王能在幹燥沙漠的斷崖上建造起宮殿堡壘,很大的一部分功勞,在於他采用了十分先進而複雜的水利體係,這個水利係統具備超強的收集和保存水資源功能。在城堡的中央建有十二個蓄水池,每個水池的蓄洪容量高達4000立方米,可以儲備大量雨水、供應要塞的用水需求。這個水利係統還包括了建築石壩、水渠等配套水利設施,甚至建有三個浴場和一個遊泳池。豐富的水源不但保障城堡內人們的日常需要,也提供著農作物的生產用水和澆灌著城堡中的宮廷花園。
希律王一直保持著宮廷和貴族的生活習慣,在頂層的皇宮裏修建了古羅馬的浴池、蒸氣室、桑拿室,設施完備,分別有冷水和溫水間,也有鋪著華麗馬賽克地板的熱水池,讓他享受著君王的奢侈生活。
要塞中不但物資儲備充足,甚至還有郵政係統(信鴿據點)等對外通訊設施。小烏鴉和鴿子是要塞的對外信使。我對那些鴿子公寓的印象非常深刻,可愛的鴿子樓像現代郵箱一樣,有許多的方塊隔間,可見當時糧食很充足,能養活很多鴿子。
我們參觀城堡時,還見到很多可愛的小烏鴉,它們一點也不怕人,甚至自己走過來要食物吃。這令我想起古以色列的先知以利亞,他逃到約旦河對岸之後,就靠烏鴉們供養他的食物(王上17)。現代猶太人喂養小烏鴉,可能是在報答大烏鴉當年的救命之恩吧!
在要塞上還發現了養蜂人建的蜂巢,以色列著名詩人Yehuda Amichai,曾寫過一本有關猶地亞沙漠的詩集《Open Eyed Land》;說養蜂人通常不在荒野建蜂巢,不過,在荒蕪曠野中收獲的蜂蜜,會比在其它地方的更甜。
希律王在主前4年過世。此後羅馬軍隊一度進駐了馬薩達。到主後66年時,猶太爆發了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起義者占領了馬薩達城堡。
下一次,我會接著談馬薩達的抗戰和英勇陷落,以及她為何能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