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依大唯識解讀《心經》

(2022-06-06 18:47:11) 下一個

2020823004北京

依大唯識解讀《心經》

今天依大唯識給大家重新解讀一下《心經》。上午我們講到,什麽是根識境界? 什麽是心識境界? 宗教信仰是心識和根識同時存在。人類認知隻有根識經驗,人類的創造隻在六識緣起層麵,覺知不到佛法講的七識變現,人的意識到不了七識能相,意識屬於大腦,跟佛法講的能相覺知不一樣。

什麽叫心識? 我們認知的外境就叫心識。根識認知有一個特點,分不清眼前是現實還是夢境,因為我們的眼睛、耳朵隻能分別,不具備了別的覺知。 我們都做過夢,夢境中的我們不是睡在床上,夢境中的我們是住在夢境裏, 這非常重要! 同樣佛經裏講得非常清楚,佛是住在內自證境界裏,不是住在寺廟的塑像裏。你學佛就得聽佛的,不能老是聽你的。

達摩祖師當年以四卷《楞伽經》印心,禪宗過去也叫楞伽宗,《楞伽經》 不僅是禪宗的重要經典,也是密乘寧瑪派最主要的經典。寧瑪派祖師跟禪宗的祖師在源頭上是相合的,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密乘祖師也是禪宗祖師。

宗教有心識和根識兩重境界,心識變現包含根識認知,夢境中包含做夢的你。大乘佛法是事和理同時講,夢境包含夢中的你,這是事,不是理。因為你能在夢境裏安住,而夢境不是根識能認知的,心識變現的夢境比根識要高一重,你眼睛見不到自己身在夢境。別人睡覺做什麽夢,你用眼睛同樣看不到,為什麽? 因為根識看不到心識。從宗教的視角來說,心識覺知是排在根識之前的,宗教不是用根識認知世界,而是用心識覺知世界的。我們活在心識變現境裏,用事來說就是活在阿彌陀佛的夢裏,因為這個世界是佛覺變現的。我們這些人對佛教有信仰,就可以講世界是由佛覺變現的,這樣有益於我們對佛教的理解。我們在佛的境界裏,用根識認知不到佛的境界。依佛教來說,心識覺知在前,根識認知在後,如果懂得這個認知次序,你就懂得《心經》說的是什麽了。 佛講法有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中國大乘佛教認為,佛開悟後最初講的是華嚴,華嚴是在一心能相上講的,是在能變的心識境界來講的。 我們凡夫聽不懂,為什麽? 因為我們的認知是落在根識、落在所相的境界裏。 為了讓所相中的我們聽懂,佛就開始在所相裏轉法輪。佛法是就我們來說的, 能相覺知是含攝所相的,一心佛覺是無相看有相。剛才我們講到佛的境界是一心、心識和根識同時; 菩薩的境界是心識、根識同時;凡夫的境界是根識。

初轉法輪佛說四諦、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解釋現象界是怎麽來的。佛對 修行的定位是苦集道滅,在現象界裏我們的覺受是苦,苦是由於集聚,各種緣湊到一起就產生了苦。要想離開苦,就要斷集,不讓苦的因聚集,修道就是斷這個集,斷苦的因,苦就生不起來,苦自然就滅了。佛法說為苦集滅道, 按順序是苦集道滅。講到十二緣起,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最後是生老病死。佛在這裏隱藏了一個要點,就是十二緣起的基是無明,嚴格地說是由於無明才有的緣起,緣起的基是無明的話,後邊的因緣嚴格說是不能相續的。由於我們的認知是無明,所以我們能夠認知緣起的幻象,就是我們是以無明的認知說緣起。佛告訴我們緣起是不成立的,因為緣起的因是無明,由於無明才有之後的行緣識,識緣名色......聽明白了吧?

佛在二轉法輪的時候講到了般若中觀,我們認為事物都是緣生的,佛法說的緣生是指現象,緣生的事物是沒有自性的,換句話說緣生的是幻象,佛 法告訴你我緣生是顛倒的認知,二轉法輪中觀說為緣生性空。

到三轉法輪的時候,佛法就不以我們的認知來評論,依我們作為評判者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中觀格魯派依正理講緣起性空,這個正理隻是相似的道理。後來的很多宗教義理多是由人放在緣起中來解釋,人的視角不能替代宗教,人的定義跟宗教平行就麻煩了,因為人跟神是活在完全不同的維度,如果把神降到跟人一個維度,宗教就變成了說教。中世紀歐洲的宗教賣過贖 罪券,宗教審判由人類來完成,神職人員既審判又能贖罪,人間宗教兩頭都占,這樣的宗教就沒了解脫的意義。

在三轉法輪的時候,佛開講法相唯識如來藏。二轉法輪已經告訴人們現象界是緣生性空,實際佛已經留下一個伏筆,緣生是幻,性空是虛妄不實的; 佛在三轉法輪告訴人們法相是唯識變現,顯現的相都是唯識變現,佛說唯識變現有三種境界。我們給大家講大乘佛法是說覺醒,覺醒有三重境界,覺可以醒在根識,也可以醒在心識、醒在一心裏,所以法相唯識有三種唯識,醒 在一心叫佛的唯識,醒在心識叫菩薩的唯識,醒在根識就叫凡夫的唯識,聽明白了吧?

大乘佛法修學離不開如來藏,在《入楞伽經》裏,佛說一切顯現都是藏識境界,我們學佛必須得依佛說。解釋大乘佛說的有彌勒五論,其中加行道 叫《辯中邊論》,《辯中邊論》分析我們認知的法相都是虛妄遍計,虛妄遍計跟緣生性空的道理一樣,你認為的相是根識遍計出來的相,都不是真實。 虛妄遍計是從能相來講的,緣生性空是由所相來講的,緣生性空是我們分析得的,虛妄遍計是能分析的你本身就是虛妄,聽懂了嗎? 既然佛說現象界是唯識變現,那一切的顯現都是藏識境界,這是佛經裏的原話。佛的覺知是唯心所自現,菩薩的境界是萬法唯識,就是所有的法相都是識變,聲聞的境界 就是唯識無境。

我們再來看一下《心經》,《心經》涉及到般若中觀也涉及到深般若如來藏,懂得法相唯識就能看懂《心經》,我們這次講的跟以前不同。觀自在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惡。菩薩怎麽照見五蘊皆空? 所有的顯現不是在緣起層麵建立起來的,不能依眼耳鼻舌身意的認知來界定,顯現的不是色聲香味觸法,聽懂了嗎?佛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兩重覺知照見五蘊皆空,菩薩是在心識層麵來定位根識的,所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意識界,後邊就不用細講了,依兩重識變大家自然可以通讀下來。如果你不懂法相唯識,你對《心經》的解釋是相依理。中觀解釋《心經》的內義和究竟義是依相依理,我們這裏是依變現理解釋的,變現理與相依理的視角不同。相依理就跟你今天的問題一樣,自成本尊是依相依理; 變現理不同,變現理我本身就在本尊的世界裏,變現理的覺照有不同層麵,我既在本尊變現的世界裏,同時我也是本尊。聽懂了吧?

大乘佛法講的跟人道不一樣,佛法非常著名的就是,你不是你。你不是你是依變現理而說,因為能變識可以變現眾生與法,現在的你隻是變現境中的境相,所相的你不能代表能相,因為能相包含著整體眾生與法,境覺攝受 一切境相。依變現理解讀《心經》,才能正確解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