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4年4月16日-03 淨土非阿賴耶識所攝

(2025-02-12 18:04:16) 下一個
 
2024年4月16日-03
淨土非阿賴耶識所攝
《大經解》是很深的,淨土法門是很深的。我們已經學了十年的教理,現在基本可以講一講淨土了。佛法是淨土為歸,淨土是三輩往生,萬聖齊收。這不僅是事上歸,理上也歸。淨土這塊,我們先講大唯識,特別強調,唯識不僅唯阿賴耶識,也唯阿摩羅識,也唯一心識。這麽講,因為佛法是一個整體,就跟不敗尊者說的勝義、世俗不能分開。這麽講,不僅僅是根識含攝心識,或心識含藏一心識,同時阿賴耶識也含藏阿摩羅識,阿摩羅識也含藏一心識,這樣才能整個把佛法概括。
這裏有一個疑問,最早漢傳佛教有如來禪、天台的教法,後來我們漢傳佛教公認祖師禪是第一,因為傳佛心印,佛的心印實際就是無上了。後來隨著教法的不同,在祖師禪上麵安立了一個秘密禪,涉及到唐密和藏密。藏密裏麵有五方佛的施設,在五方佛裏,淨土在五方佛裏麵的蓮花部,淨土是從妙觀察智來講,受此影響,我們很容易把淨土放在阿賴耶識的教法裏邊來理解。
實際是因為教法的不同,過去佛法不是我們文化的核心,也沒有特別的深入來講。比如說隻講到理,沒有講到事,因為這跟我們的文化有關係,“理”還可以講,“事兒”因為是君主集權製,所以事上不好講。實際真正的佛法理、事是一起的,是不能離開的。
如果僅僅把淨土放在阿賴耶識裏,或者是放在蓮花部裏邊來講,就不可能是萬聖齊收。因為聖不屬於阿賴耶識所攝,是阿摩羅識所攝。
為什麽這麽講呢?因為十方諸佛同讚,十方諸佛一定是一心識。文殊、普賢也要發願往生,至少是阿摩羅識。萬聖齊收不僅僅攝受凡夫。帶業往生是對於我們凡夫來說,佛法不是就地球人來講,是就法界來講。所以唯識判的是比較低的。要這麽說呢,真正的《無量壽經》不僅僅是依密乘來講,密乘把《無量壽經》定位也低了。五方佛的施設是依阿賴耶識施設,不管唐密也好,藏密也好,藏密噶舉派最高是阿賴耶識,薩迦派最高是阿賴耶。
這個裏邊兒有一個問題,現在學者經常有一個問題:佛法要不要通過雙運?密乘也有雙運,密乘的雙運僅僅是不同民族、不同習俗的問題,他的雙運有細身的教法。比如說有旁脈、中脈,中脈裏邊兒有下降智、有上升智。下降智是白菩提,上升智是紅菩提,這樣雙運就變成紅白菩提雙運了。密續裏有色究竟天的三灌、四灌成佛這種說法,這種說法就讓有些不明白的人覺得,就是學佛要按這麽講是離不開雙運。所以密乘就必須要雙修,不通過雙修你就成不了佛,因為他有一套體係。
對淨土的理解,包括談老也講帶業往生是屬於識境,識境不能說為解脫,教法裏麵有。我們這裏依經文,見地不同,為什麽?有幾種禪淨密最高教法都可以不經曆雙運,都不屬於密續。比如說大圓滿,大圓滿不是密續,雖然大圓滿的傳承跟蓮師有關,蓮師也講雙運,但蓮師教法裏邊有無修佛道,包括赤裸覺性自解脫裏邊談到的是一心自顯。在淨土裏邊兒,往生淨土不曆中有,所以他就不屬於阿賴耶識所攝,中有是阿賴耶識。另外,淨土裏國無女人,國無女人實際講的是生機。女人是在我們這兒是生機、能生。往生淨土的行者,不是經過阿賴耶識所生,經裏邊兒講的是願力所成,這是淨土特別講到的,可以不經過阿賴耶識,他是無生的境,化生就是無生的境。無生的境按教理來說屬於阿摩羅識所攝,至少是涅槃境界、真如境界。《大乘起信論》也講到大乘佛法非阿賴耶識所攝。
到禪宗,禪宗的達摩祖師親傳佛法非從人得,也不是說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這個教法不是說他不存在,他是在阿賴耶識這個層麵來施設的。生命的實相裏邊,阿賴耶識隻是他的一個層麵,後邊還有。所以我們講的大唯識是上上攝受下下,換句話說,阿摩羅識可以攝受阿賴耶識,這個在經論裏邊也有依據。因為有了九識,八識視為果識。這麽講的話,很多的東西就跟我們過去的一些理念不同了。由於密乘的施設,往往把佛的一心降低了,這麽講都是有經論依據的。
這麽講,淨土能使所有的有情得攝受是事兒,同時淨土也把所有的教理都能攝受,包括大中觀、大唯識。這樣講就不是僅僅強調一心了,因為我們跟一心還是連不上,因為根識認知不到,根識隻是境相和功用這塊。生滅界是這樣,到涅槃界、真如,就能做到體相用是一個整體,體我們就可以說為背景。真正到一心,我們說為性相用,那就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了。體相用可以說為變現,性相用已經超越言說了。這回是就整個覺來講,同時要把教理各個方麵講清楚。
既然講到淨土了,為什麽淨土殊勝?不是僅僅依我們過去講的殊勝,是因為在各個層麵顯現的,比如說有情,嚴格的說有情隻是在阿賴耶識裏說為眾生,阿摩羅識裏不能說,因為阿摩羅識是無生,無生就不能說為眾生了。到一心識就更不好去判斷,因為一心識就離開生不生了,他是自生自顯自圓滿。
這次既然要開講淨土,就要講整個圓融的教理,這裏麵包括了唯識的不同定義。唯識不僅僅是唯阿賴耶識,同樣中觀也不僅僅是應成派跟自續派。同時要清楚密法密在哪裏,是在哪個範圍裏麵的密。
從整個接引來說,密法雖然講雙運,不管是智識雙運,還是如何也好,實際上密法對於有情是不適合的,為什麽這麽講?就一個人物來說,密法裏的宗喀巴,學習佛法具備宗喀巴這樣的悟力、慧力的人很少。宗喀巴在生有也沒有解脫,他是在中有解脫的。普通的人能超越宗喀巴的就很少了,沒有幾個。所以說真正在密法裏邊修行能夠解脫的也沒有幾個,他是在中有階段,因為中有階段是不顯,不是我們能判定他能不能解脫。因為要依阿賴耶識,甭管是依顯還是依密、依氣脈來說,都得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不是一般的人能夠相續,而且他也有條件。
 
為什麽是淨土是橫出
這裏邊為什麽是淨土是橫出?橫出就可以不曆中有,這是第一。第二往生的時候,接引菩薩示現的時候令心不亂。這個令心不亂的能力不是跟根識平行的,是上上含攝下下。現在的佛法主要是講理,中觀實際就變成了宗教哲學。講了半天,講空性、講常寂光,講了很多東西沒有講事,落不到實處。這就是黃老說為什麽《華嚴經》、《法華經》雖然很好,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但是不如《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有一個“盤子”能接住,那個是純理沒有事兒。
比如說法華,龍女八歲成佛,這跟我們沒關係。甭說跟我們沒關係,跟很多菩薩天王也沒關係。華嚴雖然很好,但是華嚴不是凡夫的境界。這樣講是通過別教來講,是通過差別意來講。實際淨土能夠萬聖齊收是圓教,就是一心本身就有覺,所以一心含攝的一切都有覺。夏老也說,禪宗講不能心外求法,心外無佛。從一心這兒來講都是覺,沒有不覺。為什麽?因為不存在觀察者。
一心不存在觀察者,可以示現用方便觀察。比如說我們,夢境裏的我們因為也存在,雖然有生滅,但醒來以後的生滅是在境中的生滅。同樣,一旦我們真的見性了,一旦我們轉依阿摩羅識九識,同時再看八識、看現在的我們也是同樣隻有其相而無其實質,因為境錯開了。
這裏邊不僅僅就一心講。一心講不是要講理、是要講事。講事的話、講性相用很難談事,所以要講體相用就好辦了。比如說我們人類的體,你做事兒要講體相用,就是地球和你一起做事。體上我們容易談到背景,雖然還有觀察的意思,但是他已經把體、把背景帶入了,而且不可分。再往上就可以進入到性相用了,這次要完整的來講。
具體的講,包括淨土裏邊怎麽去修行、怎麽錯開境都有。而且講的是很明確的。淨土的境,第一國無女人,真實沒有生因。然後轉女成男,然後才說蓮花化生。四十八願是有次第的,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要把整個淨土弄清楚,理事要同時談。不能光說理,我們學佛教不是學佛教哲學。因為一談佛教哲學,中觀就有這個毛病,尤其格魯派,代表人物實際是陳那,雖然辨經等等,完全可以說依正理,所有東西他都拉到正理這個層麵來講,背境跟顯現概念就模糊不清了,所以就很難悟入,這就成變相的我執了。如果要分開了來談,實際也分不開,但是可以施設分開,談一心、整個的覺來談又不同。整個的覺來談,從一心那來談,實際不存在個體。因為個體境相的覺一定是來自於境的覺,境覺一定是來自於一心的覺。實際這個才是真正大圓滿。
如果你明白了,第一,按我們來說,你不是唯一。因為從能變現的來講、從體上來說,相、用都是體的變現,是一多相即的,跟華嚴一樣的說法。這裏邊有很多講法,比如說雖然瑜伽密沒有把這個講到很深,但是無上瑜伽講到很深了,主伴相融。比如我們講到文殊的壇城,《文殊真實名經》裏麵,五方佛是配佛母的,阿彌陀佛的佛母是可以置換的,這五個佛母是可以置換的,如果阿彌陀佛的佛母換成了中央大日如來的佛母,那麽阿彌陀佛就不僅僅是佛了。聽明白了吧?所以說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變化的。當然這是施設方便,雖然這個是講了,但是一般的仁波切是聽不到的,寧瑪派談師還是比較直接的。對於一般的學人,隻有傳承阿闍梨才能知道。我們講的東西,不是說大家都知道。
這裏麵有很多講法,有些東西從一心那兒講雖然能講通,但你是理上通。理要跟事結合在一起講,先講性相用,大家很難接受,可以先講體相用、背境。然後再比如說可以提前設計,不可以名言概念來講本性。因為他已經超越了,這樣可以步入信仰。傳法還是有一些方便。
這幾次大概是從這兒來講。包括錯境、包括臨終十念。為什麽?因為臨終十念就可以錯境,臨終根識就壞掉了,壞掉時候的心識不受五蘊束縛),比如第七識,他不受五蘊架構,不壞。所以這就不一樣了。
同樣的,不一定非得是臨終時,你可把臨終拉在現實,這才是禪宗打七的妙用。打七之前是要告生死假的,我們現在叫克期取證。而不是說打完七,準備下一步我要做什麽,那就不叫打七。為什麽打七都到方丈那兒告生死假?甭管是維那還是寺主都要告生死假。死了就斷了,就截斷眾流、沒有相續。為什麽?臨終的時候他要壞,壞了以後,那個境跟這個境就不一樣。
 
轉識成智,識不是智的因
我們學習一定要錯開境。如果不錯開境,按你的理解永遠理解不了。有些東西包括轉識成智、包括西方是妙觀察智,這都是依阿賴耶識而說。轉識成智很容易變成識是智的因,智是從識那轉過來,或者是識是從智轉過來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無生不是從生這轉過來的,他不是我們的認知。那樣講雖然明白了,但是他會以我們的理解來理解。所以藏傳佛教還特別強調,包括大中觀的教派都講,就是佛法不為因明者說。
我們這次要整體的講。整體的講離不開這些教理,我們事先已經鋪墊了。當然這次我們特別提出來唯識不是唯阿賴耶識,這也有依據,《大乘密嚴經》裏凡夫菩薩佛都可以說為阿賴耶,我們很多的東西都是有經論的依據。在我們這,我們確實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一個特點,阿賴耶識是見不到共一法身的。因為阿賴耶識的特點是不共,每個人的阿賴耶不同。所以凡夫不可能倆人一個見。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能夠轉依到阿摩羅識,才能轉依到無生的境界。轉依到阿摩羅識才能看到你是阿賴耶識。我們說阿賴耶識,實際是阿賴耶入胎,變成阿賴耶識,這是寧瑪派的說法。實際進入了阿賴耶識的變現境,然後以根識自緣,不是出胎就是阿賴耶識,那是中觀的說法。按我們的說法,阿賴耶入胎之後,就入到一個阿賴耶識的變現境裏,然後以根識來自緣這個境。所以每個阿賴耶識不一樣。
我們的教法雖然有一些方便,比如說禪宗的直指,為什麽古人說通宗一定要通教?如果他不通教,你的直指沒用。因為他會把直指落在現實裏,所以一定要有教下的鋪墊。有些人特殊,因為既然是宗教,就不是就這一生一世來講。禪宗的參話頭可以是多生多劫,磕著碰著就開悟了,表麵上好像不知道,實際上他已經成熟。就好像說佛收最後的那個弟子,他是在八萬四千劫以前念過佛。那個我們是這麽說,實際這個密意就是阿摩羅攝受阿賴耶。舍利弗隻是帶了阿賴耶識的見,他還不知道阿賴耶識是果識,後邊還有。所以依這個說初地見不到二地、二地見不到三地。以這個來說,比如說色界的梵天,或者是欲界的天王說世界是我造的,那麽法會的同時,在他上麵的天王就笑話他。因為上麵的天王能見到他,但他見不到上麵的天王。
我們甭管是怎麽講,純講理是不行的,要理跟事兒一起講。我們到現在了,講核心的教理一定要全麵。講淨土,淨土為歸,不僅是事兒歸到淨土,理也要歸到淨土,這是很深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