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筆記:金錢的心理學——關於財富,貪婪和幸福永不過時的課程(下)

(2021-08-18 07:39:28) 下一個

第十一章:合理的理性

與其做出絕對的冷血的完全理性的決定,作者認為個人的財務決定恰恰應該是達到合理的理性就可以了,因為這樣更符合人性的現實也才可能堅持得長久。

舉個例子幫助理解,人人都曾經發燒過,而且理性都知道發燒是人自身對抗感染的一種有效方式;但是沒有人對於發燒是“笑納”的,因為太不舒服了,所以各種退燒藥,或者新式土式降溫大法,怎麽讓人舒服怎麽來,所以人做出了合理,但卻科學上不那麽理性的決定。當麵對金錢的決定也是如此,比如在股票投資上,人人都知道定投美股大盤指數就是最好的,長期的,能擊敗絕大多數精英基金經理的股票投資方式,在股票上就是應該少折騰;但是人人都喜歡自己選個股,而且喜歡預測市場,來進行所謂的“高拋低吸”。從絕對理性的角度出發,股票投資的時間都是越長越好,因為贏麵的概率就是越來越站在長期投資者這邊的:如果保持美股大盤股票一天,有50%的機率能賺錢;如果保持股票一年,有68%的機率能賺錢;如果保持股票十年,有88%的機率能賺錢,而如果能保持股票二十年,將近100%的機率能賺錢,但是人人還是喜歡拿一部分錢去做每日交易(或者短期交易),不絕對理性但是絕對合理,因為這就是我的錢(當然最好隻是一小部分真正丟了也不可惜的錢),我自己開心要你管!

我認為股票投資需要越少折騰越好,美國房產投資才是需要越多折騰越好,房子該裝修該維護就要及時做;該重貸套現繼續投資也要及時做,保持自己房子的市場價和高質量的房客都是需要付出艱苦而辛勤的勞動;而現實生活中人卻是相反的,喜歡天天看股票,騷操作;而對房產是不想摻合,最好房客按時交房租,一年到頭都不要找我最好,想想真的是符合以上所說的合理理性的人性。

 

第十二章:驚喜

當人們麵對投資選擇的時候,不管是股市 ,房市還是幣市,甚至預測經濟走勢的時候,都喜歡看曆史發展趨勢,但事實上曆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卻一直都在發生,也就代表著曆史不一定會重蹈覆轍,而你從未想象過的各式黑天鵝卻會一直出現。

什麽是投資/市場?投資/市場不是一門冷冰冰的科學,50年前和50年後的基本原理可能差不多;投資/市場卻是一大群普通人形成的群體基於不完整信息做出的不完美決定的總和;所以一個資深的投資人,比如經曆過1987年,2000年,2008年的經濟低潮,就能更為自信,更為準確地預測未來的經濟狀態?其實不然。

1)隻觀察曆史大勢的人往往忽略那些真正影響曆史進程的偶然事件。

比如911事件促使美聯儲降低利率,助長了房市泡沫,導致金融危機,帶來失業潮 ,於是大量青年人士被迫繼續接受教育,然後就有了1.6萬億的學生貸款和10.8%的違約率。。。雖然每個連接點都可能很“牽強”,但是誰會把最後的結論跟最初的19個劫機者聯係到一起呢?人都聽說過蝴蝶效應,而蝴蝶在什麽時候在哪裏扇動了翅膀,幾乎無法預測,所以驚喜(或者驚訝)無處不在。曾經人們認為大蕭條,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算是可以想象到的最慘的狀態了,但或許當下的新冠疫情(尤其是越進化越強的變異株)才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最慘的狀態;而未來必定會有更好或者更差的狀態。

2)曆史總是有誤導性的,老貓也玩不了新把戲。

美國的退休金401K項目也才43年的曆史,Roth IRA更年輕,隻有24年的曆史;大家熟知的風投也差不多隻有26年的曆史。所以關於個人投資的理念和新建企業的投資策略都是很新的遊戲。我們在文章裏時常看到的標普500指數基金在1976年之後才開始包括金融股票,而今天卻占了總比的16%;科技股50年前也基本不存在,而現在藍籌科技股是社會發展革新的領頭羊;而美國的經濟衰退在過去的150年也是呈現越來越少和越來越短的趨勢:18世紀晚期,經濟衰退每兩年就會來一次;而到了20世紀早期變成了每五年一次,而過去的半個世紀則變成了每八年一次,而未來,who knows.

當然有越來越多的理論解釋為什麽經濟衰退間隔越來越長:比如美聯儲更主動地幹預市場,行業革命正在興起,那些看似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有可能會逐漸地被快速的高科技解決等等。所以當我們時不時就能看到有人預測經濟危機就要來了,那都是基於以前的經驗,因為以前幾十年,美國的經濟危機就是平均十年一次;或者預測股市又要下跌回調了,恰恰因為股市又創新高了,我們也許隻需要聽聽就好。但是如果什麽都無法預測,那麽人們又應該怎麽投資呢?

 

第十三章:預留犯錯的空間

沒有什麽是一定會發生的,所以我們的財務決定也不可能100%會賺錢或者會賠錢,我們要盡量做的就是增加自己贏的概率。比如在美國很流行的德州撲克,是真的有人可以玩得很好的(當然他也不一定每一次都能進拉斯維加斯年度大賽的前十名)。德州撲克是典型的概率遊戲,你隻能看到自己的牌和公用的牌,來計算自己贏的概率,同時盡量讓自己下的賭注占所有賭注的比例低於牌麵上贏的概率,這種盡量讓在概率上讓自己更劃算的方式能保證你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贏錢或者不輸錢;但是總是有小概率事件發生,所以有一個理論是:除非100%的概率你贏,即使你已經有95%的勝率,也不要壓上所有(all in),給自己預留“犯錯”或者“意外”的空間。

股市不能預測,所以未來十年還會不會有過去十年的大牛市沒人知道,但是容錯的空間就是能決定你能不能把自己的錢在股市裏放得夠長久,而不是因為三年後等著這筆錢賺了買房,或者五年後等著這筆錢增值了退休, 這樣的情況一旦正好遇上股市熊市你又得被迫割肉;房市也不能預測,所以今年瘋狂沒人預見到了,明年是否還有今年的瘋狂更是無法預測,那麽做出租房生意的房東能夠給自己準備的容錯空間就是:保證持有有現金流的物業,或者有一定的儲備金對抗可能的大修理/無良房客,在經濟衰退房價下跌的時候不會被逼出局,在遊戲裏玩得夠久,才能笑到最後。除了經濟上的護城河固然重要,精神上的護城河更為重要,你能笑對30%股市房市的下跌嗎?你確定你不會“動作敏捷”地倉皇止損而不是“別人恐懼我貪婪”,做真正的抄底者?                                                                                                                                                                                               風險和杠杆都是雙刃劍,在你投資起步的初期,一定的風險是必須要承受的,一定的杠杆也是能加倍收益的;但是在麵對危難的時候,曾經的蜜糖也會迅速轉化為砒霜,所以在投資起步之後,就需要風險管控,適當地降低杠杆,增加淨值,不管收益顯得多麽誘人,都要計算出不可控因素的空間來,麵對可能的挫折才不至於驚慌失措。同時要強調的是在人們的財務生活中,最不可靠的就是單純地靠工資單來支付短期的開銷,不要以為自己的高薪工作永遠可以繼續,中產階級距離破產也許就是幾張工資單的距離;一定要有緊急備用金,要有投資收入,最好是被動收入的補充,所以回到第十章的某一個概念:永遠不需要一個特定的理由來儲蓄,因為你麵對的就是無法預測和計劃的未來,在當今這個世界尤其是。

 

第十四章:你總是在不斷地改變

長期的財務目標其實是很難製定的: 因為你身處的環境,人生的狀態也在不斷變化 (這其實是我最喜歡的點,我最不喜歡一眼望到盡頭的生活),十年前不知道十年後自己身在何處,與什麽樣的人攜手;五年前不知道孩子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什麽樣的改變,所以本來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人不餓”,結果變成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怎麽工作,醫療,養老,教育,都需要花錢都需要新計劃。

所以把絕大多數人固定在窮人或者中產階級的原因,也就是人生的變化讓人很難做長期的投資:年輕的時候有精力愛享受愛自由愛打扮但是錢不多,所以精致窮;中年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各種貸壓身,雖然錢多一些了,但是不敢冒險。

所以除了世界在不斷改變,不斷改變的你應該怎樣做財務決策呢:

1)避免極端的財務計劃。若非含著金鑰匙出生,或者家裏有礦,誰不曾在年輕的時候囊中羞澀,等到稍微兜裏寬裕也不要永遠覺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覺得這份工作雖然收入低但是穩定且不累;或者那些高收入的人群,呆在中產階級陷阱裏麵,高收入高負債,覺得永遠可以用青春博明天,千金散盡還複來。無論什麽樣的人生階段,都不要被消費主義綁架,其實隻需要買自己需要的,多儲蓄,為自己投資換工作或者退休做準備。

2)經濟大環境,生活小環境,人生狀態的改變也許都是我們無法控製的,那就要學會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時俱進。我們中的許多人來到美國深造,畢業的時候都已經將近三十歲了,那麽是不是我們用盡人生的相當一部分讀的專業就必須是我們人生職業的方向呢?有很多朋友在公立學校裏麵工作一段時間,有些政策是十年就會在退休的時候有年金可以拿,那是不是為了這算下來其實很寒磣的年金就一定要放棄中途其實很好的工作機會幹滿十年呢?這裏引入一個概念叫沉沒成本:是指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不是看未來做這件事情有沒有好處,而且還考慮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的投入,不可收回的付出等等,所以通常都“堅持”了下來,也往往付出了很沉痛的尤其是財務上的代價。

 

第十五章: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

標普500指數在過去的50年翻了119倍,所以通過股票致富似乎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是定期購買,然後啥也不做。這件事情聽起來如此簡單,但是為什麽做到的人很少呢?因為能定投長期持有股票的人即使看起來啥也不做,也是付出了代價的: 現在價位是不是太高了呢,是否適合繼續投,要不要等等回調;這次回調太嚇人,要不要先賣出止損,在最低點我再買回來;人人都討論的某個基金或者個股過去一年/N年漲了這麽多,我要不要去試試那個。。。股市的高波動性伴隨著人的貪婪的欲望,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所以最難的決定明明是啥也不做,但更需要在精神上克服某些人性上的弱點,難道不算是要付出一點代價嗎?

每個人算算自己現在手裏的資產淨值,再想想自己的理想退休年齡和退休的時候的財富目標,就可以算出在這中間的歲月裏,自己的資產需要以什麽樣的比率來增長:5%,10%,或者50%?想獲得越高的收益,就越要承受最高的風險和付出更高的代價。美國股市大盤似乎很穩健,在長期來看能有10%的年化收益率,但是某些年紀的人可能需要管控風險從而增加債券的比例,所以可能隻能有5%或者更低了;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收益,可能需要考慮某些個股,加密貨幣,或者帶杠杆的房地產投資,甚至風險更高的創業性的商業活動。

那麽那些現在還在及時行樂,原因是我還年輕掙得也不多的人們;或者我的生活質量更重要,我沒閑錢也不想投資的人們,他們為現在的消費主義至上的中產階級生活付出的代價就是需要工作到老,而且這個老的年齡還在不斷後推,身不由己。如果要問為什麽這麽多人都做了這樣的選擇,而不是盡早投資,理由就是投資的見效太慢了,複利是人間奇跡無可厚非,但是沒有時間也就沒有奇跡,今天可以去海邊吃一頓100塊換來的愉悅和快感,幹嘛要選擇這100塊複利30年年回報10%之後的3萬美金。這裏絕對不是說,什麽樣的物質享受都不要有,我們老中恰恰是最善於儲蓄的族群,但是如果不開始學習並用於投資,今天省下的100塊,30年後在銀行裏隻能躺出200塊,購買力甚至還不如今天的100塊;用投資賺來的100塊再去消費才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

 

第十六章:你我皆不同

經濟泡沫是怎麽形成的呢?如前麵所說,如果經濟市場是一大群人基於各自不完整訊息做出的決定的總和,有些人就會說,因為人性就是貪婪而又恐懼的,市場向好,大家一窩蜂都是在追高;市場稍微有點苗頭不對勁,大家又瘋狂踩踏離場。作者給出的觀點是,你我皆不同,原因就是人們(本來得到的信息就不完整)還總是向那些不與他們玩同一場遊戲的人谘詢意見。比如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穀歌的股票現在適合買嗎? 對30年後才退休並且喜歡長期投資的人們來說,取決於他們對公司長期的信心;對10年後就需要退休的人們來說,可能需要看現在科技發展趨勢,或者聽聽現在專家們的預測(折算什麽十年的現金流之類的方法);對1年後需要用錢的人們來說,可能需要關注一下季報年報,看有沒有什麽猛拉股價的時機或者回調的位置;對日交的人們來說,他們會說管他是穀歌還是什麽,他們用著自己熟練的各種圖形線條分析,隻要今天能多賺三五子就可以了,畢竟股票在短時間(甚至一天)的價格波動的才不是什麽內在價值,而是momentum, 就是一股勢頭,一股勁兒,想想之前GameStop或者Amc,”散戶大戰華爾街”的故事就是這個理兒。

所以某隻股票,某個行業,或者整個股市或者房市的泡沫,也就是短期收益回報率太高,把更多的長期投資者也誘惑進了這場遊戲,讓一大群人陷入不理智的樂觀情緒裏,1999年的科技泡沫裏,平均的共同基金都有著120%的年度回報;或者2008年次貸危機的房市裏,市場裏到處都是剛入場的舊房翻修人士,都希望買進折騰三個月就賺個一倍兩倍,當時的房價是什麽很重要嗎,隻要三個月後賣出的價格更高不就行了嗎?

所以不隨波逐流是多麽難辦到呀:有著自律的生活,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投資於自己擅長的領域,向真正有實踐經驗的人學習,充分掌握自己的財富。

 

第十七章:悲觀主義的誘惑

比起樂觀主義,很多人麵對金錢的決定都是很保守,或者很悲觀主義的,因為人更恐懼失去,而不是更憧憬得到,千羊在望,永遠不如一兔在手。

關於悲觀主義的幾個觀點:

1)總有壞事情發生,而且人們都傾向於關注壞消息。

本周的股市漲了2%,分析的並不多;如果本周的股市跌了2%,那各種新聞報紙就會大張旗鼓地開始報道,分析,預測:投資者對市場信心又不足了,就業勞工數據又不太理想了,美聯儲又開始幹預,要縮表升息了,某個政黨可能要上台或者下台影響某些法案的製定了等等。即使是那些根本就不持有股票的人們,也早就聽說了道瓊斯工業指數,納斯達克,和標普500,並且覺得這些壞消息也會多多少少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2)壞消息通常會發酵,但是忽略了市場的調節機製

曾經我們都覺得油價會慢慢上升,而且不會再下降,因為化石燃料的儲存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消耗是在不斷上升的。所以那些關於人類大概200年就能用光所有石油的論點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深入人心,於是油價從2001年的20美金一桶漲到了2008年的138美金一桶,於是我們也同時看到阿拉伯產油國的王子們富可敵國的新聞,畢竟他們開采石油成本也才幾美金一桶;當然這個消息對不產油且需求量大的國家就是壞消息了。但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也就加多了投資人的進場可能,頁岩油的技術使得更多的儲量得以被利用,清潔能源的引入讓我們在50年後也許就不依賴於化石燃料了,因為我們不再使用汽油車而是都開著特斯拉,於是在新冠疫情爆發的剛開始,全球經濟突然暫停的時候,大家居然見證了原油期貨出現負數這樣的驚世駭俗的事件。

3)好事情來得太慢沒人發現,壞消息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

人間慘劇常常有,人間奇跡幾乎無人聞。因為慘劇,比如市場下挫,新冠疫情,公司倒閉(想想最近國內的滴滴,或者教育行業),某流量明星的倒台(比如X爽,吳某凡等)都是短時間就會發生的,而人間奇跡,不是中彩票的那種,是指引領人類進步的諸如科技這樣的奇跡,是日積月累的進步,讓人幾乎查覺不到。2004年紐約時報去采訪已經癱瘓靠機器生存的斯蒂芬 霍金,說為什麽你總是這麽開心/樂觀?他說我的人生期望值在21歲的時候就降到零點了(因為得了這種病的人都活不了太久,即使活著,也是癱瘓的),所以我此後的人生都是額外的獎勵。悲觀主義就是這樣吧,降低人們的期望值,這樣真的壞事發生的時候,你也有準備,也不至於太驚訝,也不至於要捶胸頓足,或者要上吊跳樓。

 

第十八章 當你堅信某件事

08年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其實房子還是這些房子,人還是這些人,但是美國的房價在09年比起07年損失了16萬億,1000萬的美國人失去了工作,股票市場也被腰斬。2007年人們堅信的事情是:市場強勁,銀行業穩固;到了2009年,人們不再相信房價穩定的大勢,所以銀行承擔了大量的不良貸款(當然銀行本身就是始作俑者),所以收緊銀根不再借款給商業企業,於是大量的人被裁員失業,消費銳減,於是更多的服務業人員失業,以此類推。所以經濟的助推力到底是什麽呢,是工廠和勞動力的數量這樣的硬件,還是投資者的信心呢?

1)你越希望某件事情成真,就越會過分估計這件事情成真的概率

2)  每個人對事情的認知都是不完整的,但是非常擅於“腦補”這些不完整的地方

去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股市是四次融斷,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都是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樣子,市場一片悲觀,幾乎沒有人覺得股市會V型反轉吧,(最終會反轉這個大家是有信心的),更沒有人覺得房市會在2020年末,2021年初迎來數十年未見的大噴發,我記得我在各個論壇,與房產從業轉業人士的交流,甚至那些網上的房產大V的視頻博客裏,都看到的是大家覺得房市會跌,跌多少分區域,估計很多拍賣,短售都會湧到市場中來,結果好多人股市裏逃了底,然後持幣等待好機會,結果就一直被打臉,估計股市漲得氣勢如虹的時候又抱著一定的錢衝了進去,而現在的房市好多老投資者都不知道應該怎麽進入了,所以最不要應該堅信自己對於經濟大勢的判斷,覺得現在是高點了,我一定要等待,比如房產投資是數字的遊戲,人際關係的生意,自己看上的,數字合理的,有增長空間的就可以一直投,這也算是一種“定投”吧,這樣危機也能頂過去,未來扶搖直上,自己也沒有踏空。

 

第十九章 關於金錢心理學的大總結

大總結希望能把前麵講到的跳躍性的觀點總結一下,看能不能幫助大家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需要強調的是:這裏的財務書籍,或者你聽到的相關講座,或者跟投資前輩的交流,都無法直接回答每個人應該怎麽管理自己的金錢,因為沒有人知道你的人生經曆,沒有人比你更清楚你的家庭狀況,沒有人知道你未來想要什麽樣的人生和你想為之付出什麽樣的努力,財務建議更像是努力找一些普世真理(記得前麵說的也要與時俱進喔),或者絕對的理性(前麵也說到合理的理性也許就可以了,雖然慢,但是來得長久)。

一些財務建議如下:

1)好時莫忘形,壞時找原因。運氣與風險相伴隨行,有可能你在某單上大賺了一筆,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有時也許能有小賠,也別覺得自己運氣太差。

2)運用能幫助你晚上睡得著覺的方式來處理金錢。高風險高回報,但是如果影響到生活質量了,也許這條路就不適合你。風險是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別人能做能成功的未必能複製。

3)如果你想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最簡單粗暴的時候就是增加自己的時間維度。前麵強調了一遍又一遍的擁有時間的複利才是人間奇跡。

4)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放在財務決定可能也會錯上一半,但是錯上一半也有可能積累巨額的財富。

5)用金錢來換時間,因為時間自由才是終級自由。

6)謙遜少炫耀,畢竟真正的朋友不是衝著你的豪宅豪車或者支付能力來的。

7)儲蓄,不斷儲蓄,無論什麽收入水平都要儲蓄,也不需要一個特別的理由來儲蓄。

8)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立好成功的旗幟,勇於付出代價。

9)給自己犯錯的空間。

10)避免極端的財務建議,沒有什麽一夜暴富,人隻能掙到認知以內的錢,或者更準確的說,人隻能保住認知以內的錢。

11)要適應一定的風險,沒有風險沒有收獲。

12)知道自己在玩什麽遊戲,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會把風險大大降低。

13)尊重理解彼此的分歧。家裏成員想法一致當然無往不利,不堅不摧,但是有分歧也是正常的。

 

第二十章 我的金錢管理策略

說了那麽多觀念建議,看看作者自己家庭的金錢管理策略應該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不是說嘛,一半以上的共同基金經理人並不投資自己管理的組合;醫生在對待自己人生最後的選擇往往跟他/她在醫院對病人的建議也不同,所以恰恰證明,財務決定是非常私人的,與自己的人生經曆,現在的生活狀態,家庭影響等等息息相關。

查理 芒格(也就是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檔)曾經說自己的人生從來都不追求富有,一直追求的都是獨立或者自由。財富自由也是你我共同的人生目標,但是財富自由的定義是:You only do the work you like with people you like at the times you want for as long as you want. 大致翻譯過來就是:你完全可以選擇和你喜歡的人共事,一起做你喜歡擅長的事情,自定義工作時間,同時想做多久做多久(也就是有決定不做的權利)。有著這樣的追求目標,作者與妻子在大學裏相識,然後走到了一起,住著還不錯的房子,開著不錯的車,也有著不錯的中產階級生活,但是都不是極盡奢華的那種,即使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麵有所精進,收入大大增加,也都沒有太改變最初的生活狀態,所以儲蓄率得以大大地提升,每一分多掙的錢都基本進入了獨立的投資帳戶。現在作者的自住房完全沒有貸款(當然這裏他承認這可能是他最差的財務決定,但是這裏就是幫助作者晚上睡得香的相對理性的決定),因為不得不說,對很多人而言,付清了房貸會給自己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覺得這房子完全是我的了(當然還得繼續支付房產稅等等一係列開銷)。

然後作者把除自住房以外資產的20%都放在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裏麵(比如債券),這樣的好處就是任何突發狀態,都不用迫使自己賣出自己的股票這樣的投資資產,畢竟時間是股票增長最好的朋友。

作為曾經的股票交易員,作者早期的股票交易也是以個股為主,大公司的股票為重要持倉,個別小公司的股票用來炒作(我估計好多朋友也是這樣),但是現在也都基本轉為低服務費的大盤指數基金,還是老建議:定投指數基金在長期來看大概率擊敗任何“騷操作”。當然這些投資是在放滿了401K和孩子的529計劃之後的事情。

最後來看看作為一個曾經的股票交易員,一個財務專家:他們家的理財決定就是一個沒有貸款的房子,一個存款帳戶(有20%資產總值的現金),以及養老計劃和隻有定投指數基金的股票帳戶。其實這也是絕大多數家庭都可以達到的一種方式,那就是先努力靠工作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然後跳出老鼠賽跑的遊戲,消費主義並不升級,努力儲蓄投資最穩妥的美國經濟大盤,用時間換自由,如此而已。但是同時也要與時俱進,現在是曆史上很少見的低息環境,對年輕稍微大一點傾向於多存一些債券的人,甚至是退休人士太不友好了,所以我覺得人人都應該要在年輕的時候分散化投資,投一些資產在房市裏,自住房當然可以是一種投資,但是如果淨值不用,不欠貸款,也基本上隻是帳麵上的資產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ohnzhang101 回複 悄悄話 金玉良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