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過日子邊記記
先在堤上走。大天大地,就是風有點大,還涼。走進樹林。很暗,水氣重。這兩天陰雨。走走停停,也就不覺得了。到夏末,到處有倦意。綠水青山,看的,被看的,都懶懶的。
小孫女去了婆婆和姨媽那邊。快活得咯咯笑。全是歐洲臉,襯著個中國小貝貝,好看得很。
覺得自己在緩緩轉身,大陸向背後移,向遠處移。
絲瓜的花是黃的。四季豆的花是紫的,苦瓜的花也是黃的。香菜的花,像一把米灑出去。果蔬的花,開得不盡興,都心事重重的。
下午兩點,那邊的同學還在發微信。靜音到四點,又開始收到。都睡不沉睡不久了。一同老去,有得陪,還不吵,真好。
聽英文,隻聽音,不過腦。懂的部分和邊聽邊譯的不一樣,帶響,還捎帶情景。學外國語,有點像收集小視頻。
朋友圈裏,有幾個,不時相互交流一下子女,孫輩的情況。顯然覺得比隻講其他的近。
在體育館裏走,常看得到樓下大廳裏打球的,都是二十左右的。蠻有吸引力的。幾天就會來一次。朝氣無語,感染無形。老來一忌,身邊除了老頭老太,還是老頭老太。
網上的菜譜,看多了一點,就不稀奇了。說來說去就是一勺鹽一勺糖,加點蠔油,蔥薑…… 。喜歡吃什麽,還是得自己琢磨。按菜譜做的,所謂有餐館味,也就是公認的味。自己做的是家味。
下了兩天雨,屋前枯黃的草坪上又綠了。這裏不主張給草坪澆水,費水。五大湖區裏的水費,很貴的。我們家所有的洗菜水都用來澆菜。一下雨,就忙著接雨水。大陸來的,家家都這樣做。
家中總備有香蕉蘋果什麽甜瓜,日子覺得潤。比有瓜子花生,好像也文明些。
兒子的屋子裏,種了好幾盆花草,這是受他媽影響。我,一直不大在乎這些個。我們家現有花草,不下二十盆。周圍鄰居,除了出租房,都弄得花團錦簇的。門上窗台上放花草,成了每家的臉麵。不少地方,還每年搞評比。
中國人的普世,是開口就中國,世界。所見過的歐美的普世,開口全是身邊的事。
天,見短了。昨天抬頭看窗外,很重的暮色,看了看鍾,才八點多一點。蠻自得的,對時間變化還有敏感。
緊隔壁鄰居,當家的是個省警。上一周班,歇一周。以看見他的警車為證。在家時,忙著剪草,修車,弄後院。英倫口音,謙和得很。他妻子在政府工作,兩女兒,都大學畢業了。都英倫口音,除了打招呼,聽不到她們的聲音。都耐看,都好氣質。當地人中,常遇到持英倫口音的。就想,這當是北美的京腔吧。
前不久,城市在一有兩所學校的路段,設置記速閃光燈和使減速的路障。兩星期左右吧,路障給拆了。其實,大都守規矩,還沒見過在這段開飛車的。
中小學生上學放學的時候,街道上見到校車,上下車的學生。小區一下熱鬧起來。前後半小時吧。然後,八方入寂,路上隻有風聲雨聲,或者一派無語陽光。這情況待久了,習慣了,對車堵,人紮堆,會有覺不適。
“好久沒去St Jakob了”。老婆提醒。其實好幾個熟悉的酒莊,景點,也有日子沒去了。住在景區裏麵,就是這麽拽,去好山好水像掏自己腰包。急什麽?
從小聽得滿耳,德育智育體育,可身邊隻有體育。哪個年齡段的,都在忙體育。看他們都快快活活的,見到誰不合適了,都“ DO you need help?” 就想,也許體育是個綱,其它就是個嘛吧?
記得當知青時,回家,就高興。離開家,就惆惆悵悵的。潤了後,就第一次回去時,挺激動,十一年了。後來,就越來越像走程序。再後來,就總想,與其自己回,不如家人來我這兒。再再後來,想到回去,就怕怕,咳嗽發燒,很厲害的那種。父母不在了,自己也有了小孫女了,就不再想回去的事了。
老婆說,“我們倆在一起,哪兒都是家”。有了兒子,像是有了根的須須;抱上小孫女,才覺得有了根。葉落歸根,有根了。那麽“四世同堂”是什麽感覺呢?應當有永生的感受。有第三代,覺得活完了一個輪回。有重孫的,就是走出了輪回,沒有生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