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而時習之”的學,是有門檻的,別不識數

(2025-09-13 11:29:50) 下一個

 

“學而時習之”的學,是有門檻的,別不識數

 

清末和民國的人赴歐美,是從落後的地方走向先進的地方。這些人懷揣舊知識,落後的思想,去尋找新知識,先進的思想。魯迅論述的國民性,總結出了這時期中國人的質量表裏。於是有了啟蒙運動,白話文運動,五四運動。這些運動,證明著一個落後地方要學好的努力,延續著“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的經脈。

 

簡中圈幾十年之後,始有改開,至今近五十年,出國的規模,史無前例。總體看,屬於不正常的人向正常的地方跑或逃。跑到正常的地方呆下來,最為明顯和持久的處境是,尷尬。

 

首先是這些人所接受的知識和思想的尷尬。在大陸接受的知識,思想,不是錯誤,落後,八股,而是奇葩,和所處的正常社會,所謂“碰撞不上”。而這些人都業已成人,要改也難,因此,成了個尷尬的存在。

 

再就是這些奇葩的知識和思想的質地很渣,這批人在與正常社會碰撞不上的情況下,在正常社會裏玩起了泛起沉渣的遊戲,諸如耍小聰明,耍中國大媽大爺之賴,總之,把大陸的那一套搬來玩。構成了一個“中國人玩中國人”的圈。

 

大致的景觀是,上千萬不正常的人從簡中圈裏跑入正常的社會裏,因為表裏品質super低劣,所以,未成任何氣候;同時,也沒有為不正常的簡中圈改變做出了什麽有益的事情。隻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尷尬,或曰怪胎。

 

清末民初,中國有舉國上下的中體孰體孰用的辯論和行動;民國的建立,確立了向歐美正常社會靠攏的前行方向。此時的中國,無論國共,無論新舊人物,都向著這個方向。這時的中國堪稱一個落後的國家,但與先進的,在同一行列之中。

 

簡中圈形成,即四九年之後,中國中邪了。改開,不是改邪歸正,而是邪出口,邪到世界上去了。玩不轉。又卷回來,對自己犯邪了。現如今,成了一個怪物。

 

以嚴複一代人的資質,在接觸到歐美文明時,尤嫌處處不夠;魯迅接觸到的僅是二手東洋貨色,也始終以虛心學習的姿態。王國維,馮友蘭,陳寅恪,都從歐美的科學研究方法中取經。回首一望,總的來說,也僅是稍有收獲,用魯迅的話說“不夠”。

 

簡中圈,則是遊離了正常的怪圈,根本就談不上學習歐美了。改開後潤了的一千萬人的背景,則就是這個怪圈。

 

自己的體會是:在簡中圈裏接受的那一套,使自己如落醬缸。出國是出國了,但處境不見大變,在醬缸裏打轉,除了為了謀生學點外國語,其他的,說中國話,混華人圈,上中文網,繼續中國胃。

 

總覺得,民國人,甚至前清的人,可能向歐美學習,可能學到東西。簡中圈的人,在圈內,內卷;出了圈,在圈外內卷。不怕落後,旦怕入了邪門。在簡中圈裏長到十五六歲,就入了邪門,邪性也難改了。

 

自己使出了能使的招,想著伸出頭來,長點就知識,長點新品格。可就是鬥不過在簡中圈裏染上的邪性,敗下陣來,在歐美,過著沒有簡中圈的簡中圈生活。套用“有什麽樣的人民,就有什麽樣的政府”的話,自己渣,正與簡中圈的邪性一唱一搭;簡中圈的劣,正合自己的口味。

 

一旦認識到這一點,便開始養成在沒有生存的理由裏耍賴地生存下去的品性。能自我安慰的是,邪至自己為止,沒去影響兒孫。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