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2024 (324)
原來,聖經才是故鄉,祖國,是他鄉。出國,原來是找家在哪兒——— 讀聖經雜感
讀聖經投入,潤出了國,也潤出了外國。自己隻是意會到一點點而已。太不容易了。
西方是個圈,教會是個群,聖經是私家後花園。入圈,走入普世;入群,另一種入籍;與聖經晤,走向自己。
頗感步步難甚。來自飲食之外就沒別的之鄉,竟是那般地抵觸舌尖之外的種種。
土耳其人問我,你信什麽?答:沒信仰。他瞪大了眼,像是看到了外星人。自己渾然不知道,舉世共識,沒信仰比沒教養還醜。換句話說,前三十年,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什麽是醜。
洋人洋世界滿身邊的,比一比,總覺得自己總也讀不正,想不正,走不正,總之活不正。好久!
“少讀或不讀中國書,多讀外國書”的教訓在耳,自己把它往前推至“隻認家裏人,不認之外的中國人”。混血小孫女出身,由衷慶幸,兒子一家從此就一丟丟中國元素。如是,仍覺著,自己沒走上正道。秋風蕭蕭,歲月落落,趕得上入道嗎?
大陸來訪的,除了嶽母,對去做禮拜,都“算了吧”。就會覺得嶽母比他們大一輪,也近不少。
讀聖經能讀滿一章的大陸人,還沒遇見過。但他們開口就東方西方地比較。
真地不理解,完全不讀聖經的人,去地中海玩,玩什麽呢?
門戶開放,是國家發簽證。阿們,是自己叩自己精神的門。
一天由讀段聖經開始,和讀其它的不一樣。有了這重感覺之後,接下來的鍾頭比以前亮度有增。
讀如晤。讀聖經,是和自己幽會。
政教分離,書上說。生活在歐美,哪條路不是church st,或它的鄰街?遇見好看的女孩,就會想到“天使”。基督教,這麽美!在大陸時不可能想得到。
住久了,會感覺,教堂氣氛到處都有,上帝無所不在,不是亂說。踏入歐美,跟著日子拖。回頭看時,表裏的軌跡是上升的。當地人的普遍白求恩樣,利馬竇樣,馬歇爾樣之外,很少見到完全別樣的。說什麽,幹什麽,水平高的四書五經沒法比,還好看。上帝護著的地方,吻過的人兒,過的這日子,不到地頭,不與共,想不出的。
家裏人揶揄我“崇洋媚外,數祖忘宗”。竟挺享受這“讚”的。下半輩子在歐美過,在有上帝的地方過,妥妥的幸運。出國八年,夢裏的家鄉的街道開始插入當地街道。出國十六年,夢裏鮮見中國了;之後,想夢見一回家鄉都夢不到了。夢裏見到的也是有上帝的人和地,感覺好極了!
中國和歐美,是沒有上帝之鄉和上帝之鄉。有了這見識,想家,真的當不起真來了。這有點像看多了外國片子,大陸的片子就沒法看了;聽多了西洋音樂,不大聽大陸的了。
原來,聖經才是故鄉,祖國,是他鄉。出國,原來是找家在哪兒。“去異地,找異人,過別樣的日子”,原來還能延伸出這重意思。如獲至寶!
走入聖經,怎麽回諸子百家?《出埃及記》前,《春秋》拿不出手。耶穌蒙難,司馬遷之辱多小器!完全不在一個頻道裏的喜怒哀樂前,會覺得,都懶得做這樣的比較了。
其實不是信基督教,而是信教。很少去教會,自己與聖經單聊,或者說,自己和自己的聖經單聊。聖經千麵,自己找屬於自己的那一麵。有潤出了第二步的感覺。
來自無教之鄉,成份很壞,基因也很差。認識到這個差別,所謂的“中西比較”算個啥!走上升的路,自己走,別扯那些沒用的。改善成份基因,做一點是一點,還能咋的?平生終有歲月,經過教堂,讀過聖經,偷著樂吧。
呱呱樂:
馬姆達尼,漢譯:媽媽打你。
Trader Joe's,漢譯:缺德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