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2024 (324)
有感九則
一
舊時,一點也不知道魯迅的人群和家庭,屬於“低端人口”。現在,一點也不知道劉曉波,胡平的《論言論自由》,陳丹青,李承鵬,公知的,屬於“低端人口”。
二
沒有被“違規,刪除”的人,群,圈,離遠點。遇到被請喝過茶”的,客氣點,甚至給點好感,尊敬。
三
“正能量”,隻留幾千瓦,,用以正當防衛,抵擋朝陽大媽,單位組織學習。
四
百十年間,“漢奸”,從汪精衛到餘春茂,一點兒都不差。“英雄人物”一個一個地扒開來看,八成以上沒法看,雷鋒啦,歐陽海啦…. 鍾南山啦,共和國獎獲得者啦。
仇日的,勿交;喊“灣灣的”,不深談;反美的,就當是個二五。
自己單獨熬夜去看升國旗的,點頭之交,都沒必要;還帶上一家老小去的,雖鄰居,不串門。
四
凡是寫過檢舉老師紙條的,不原諒,唾棄不豫;當年九一一發生時,歡呼雀躍過的;支持哈瑪斯的,歸於畜類,永不變更。
五
將新社會說成是秦製清製的繼續,錯了,它不如秦製清製,譬如,“道路以目”,天眼會“大數據統計到人頭”““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現在小菜一碟,打個電話:“你發帖子小心點,不然你兒子工作位子就…嗬嗬!”說新中國像蘇聯,太高看了。蘇聯垮了,也更新了;中國沒崩,耗唄!就是最好的例子。
六
過去的書法家,老中醫,武術師,現在再加上思政課叫賣的老師,影協作協書協的領導,當作壞人,無大錯。
七
別信知青,方方麵麵地別信,尤其是老知青。中國虧待知青的,償還得足夠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是的是的;一代幾代也沒出幾個好的,也是的是的。知青,就是這一代。不幸,自己就是其中的“不是隻好鳥。”自己讀自己寫的,有個感受是:你不壞狠了,焉能見到這麽多孬極了?出國後,先是“第三隻眼看中國”,看啊看啊,轉而第三隻眼看自己,不敢睜。
八
喜歡寫毛筆字,是陋習。琢磨它,是自己給自己腦子裏灌水。雖有此悟,還是每天在寫。很自唾。“字寫得好漂亮!”,當罵話聽。所能做的,隻聽,不說。或打岔去說點別的。另,老婆一叫“給菜地搭棚子”“一會兒去超市”,立即丟筆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