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聖經,抄論語

(2025-10-31 05:37:33) 下一個

讀聖經,抄論語(一)

 

漱洗完了,打開說聖經的書,德文。逐詞逐句。用翻譯app,再對照原文,讀精準了。做筆記。

 

接下來的時間,用小楷抄論語。

 

如是,好多天了。入冬了,做這樣的事,感覺自己像門外的天氣,通體清涼清涼的。來說說閱讀抄寫的感受。

 

聖經,根根本本的外國書。完完全全和中國不搭。大陸人第一次進教堂的樣子,把這個不搭說了個底掉。

 

大陸人,打開聖經,不管是中文的還是英文德文的,就像走到了國界線。

 

原有的知識,認識,全部卡住。上帝不是“朕”,天地不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人不是老百姓。這是外國,外國人。

 

這是外語,譯成漢語的,讀起來,還是????外語。漢語,不這樣行文說理說事。

 

隔,很隔,甚至有種生理上的隔,所謂人心隔肚皮。

 

忍住這重隔,讀下去。第一次是順序讀,創世紀。讀書了十來頁。一點不怪自己。接著去翻後麵的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覺得這不是用來讀的,是讓查的。有點像《通典》《通鑒》之類。

 

後來,從新約讀起。《舊約》像羅盧浮宮的埃及館,《新約》像希臘館。放下舊約,打開新約,就走出埃及館,走進希臘館,一下感受到世俗的放鬆。

 

但,漸漸就覺得膩味,馬太福音,約翰福音,太人民,太老百姓,甚至太識字班,太工農兵學哲學。後來,了解到,大部分的布道,查經,大都是新約。曾參加過一個查經,查得是《申命記》,很吃驚,查經班的成員裏,有教授,搞科研的。

 

讀新約煩了,就不大會再去翻。舊約隔應人,但總去讀。

 

舊約,不遷就。它實際上要求的學曆門檻,至少本科。新約,是《時間簡史》,甚至是《十萬個為什麽》,是上帝在親民。識字的都可以讀,不識字的,可以聽。

 

傳,隻能是福音。常去的Amish(阿什米人)辦的st Jakobs集市,是我的舊約,開車一百多公裏,去翻閱。

 

讀舊約,表裏都給端起來。很明確,自己在企及一個更高的三觀。譬如讀《創世紀》,感覺神秘,感受敬穆,絕對想不到,怎麽都不敢說讀懂了。還有讀《出埃及記》。聽到《命運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時,才對《出埃及記》有了感覺,裏裏外外被撞懵了。整個人像被從拔涼拔涼的水中給拎出來,此際,《逍遙遊》變得小裏小氣了;曾接受過的共產主義理想,覺得太小農經濟了;個人奮鬥的激情,一下變得不值一提。馬斯克說“生在地球,死在火星”,是這麽多年來聽到的唯一一句能匹配《出埃及記》的話。

 

之前,讀過《春秋》和《左傳》,感受過《春秋》的緊,《左傳》的鬆。讀《舊約》,被緊的程度,更厲害,活生生地感受到一種cover,同時也感受到一種提拔。這個,之前沒有過。

 

說開去:

 

不讀舊約,不知道什麽叫不識數,譬如,閱讀的門檻長什麽樣?自己的認知算個啥?

 

古猶太人的文章,審美,認知等水平之前,不由自疑幾乎全部:都是些什麽呀!

 

讀舊約,像在佛羅倫薩博物館梵蒂岡大教堂裏走,不是在看別人的過去,而是在看自己的未來。

 

“少讀或不讀中國書,多讀外國書”,別不去讀舊約啊?改變思維方式,可以從讀《舊約》開始。

 

受《左傳》影響,寫出《史記》就到了天花板;受《舊約》啟迪,自文藝複興寫到卡夫卡,寫到…..,節節高,沒上限。

 

對於歐美人讀聖經,是認識你自己;對於大陸人,讀聖經,不啻長眼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