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歸來不看山;經過歐美,不看夏思凝————讀聖經雜感(二)
張愛玲說,與西方“隔"。讀聖經,則與中國絕。“不讀或少讀中國書,多讀外國書”,絕而有縷;讀聖經,與之斷崖。
讀柏拉圖,比孔丘;讀休謨,會聯想宋明理學;讀... 讀聖經,相對,書,日子,我。
經是敬亭山,時為楓林晚,我來了。
不愛讀佛,順著,猜著甚至……. 編詞,甚至現在編。聖經拗而傲,教訓著,指示著,命令著,“我是路”“我是光”,閉嘴!自己也杠起脖子,偏不!這個便是自己的信。聖經笑了:你來了。
馬丁路德,找到了自己與上帝的悄悄話直通。這給了我“自己就是自己白教堂”的有樣學樣。由此有悟:主,是個性化的。聖經,是你讀,我讀;你注,我注,沒有“來,我們統一一下意見”。不這樣,就瞎了馬丁路德的事業。
圈子小到隻有君與上帝。至尊是主不拿你當外人,你也覺得耶穌這人,特熟,相處,相談,還相互開玩笑。由是,各自有了伴,相向而行。主,不做主,與你同行。
放下聖經,先,有幾分像早時看電影,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回到現實中。漸漸覺得,像深談之後。近來,會聯想到屈原問過漁樵之後走向汨羅,司馬遷下班以後,枯燈孤坐。再後來呢?等著。
自己讀聖經,見到誰讀聖經,覺得很平常。於是,不覺得在外國了。蠻奇妙的。
世界名著,跨進普世的門檻。往裏麵走,就會遇上教堂,就是遇到聖經。《白鹿原》《豐乳肥臀》《活著》《方方日記》《退思集》,就是也往裏麵走了,像是沒遇到教堂,沒遇到《聖經》,盡在看在想“為什麽落後就要挨打”之類。“大變局”,搞了一百多年,還在菜單上,上不了台麵,也是類似的情況。
人人注聖經,使聖經不專屬哪個族裔,也沒個年紀。聖經不朽,你我讀的有功。其實,聖經的作者是你是我。《啟示錄》不是最後一章,每個讀聖經的人都在寫續。其實,聖經不是本書,書是它的樣子。其實,聖經是日子,讀聖經是過日子。對於大陸人,這日子就是生活在別處。
黃山回來不看山,歐美經過不看夏思凝。混血兒小伊琳,正在一點點地方接近夏思凝。為什麽?她們經過的地方,沒有瑪利亞,沒有眾天使,沒有一會兒就遇上的教堂,日子裏沒禮拜,飯前不打頓,拿起筷子就吃。
好多人在說明白話:中國自古就落後於西方。去過奧林匹克原址,龐貝遺址,想不到別的,隻覺得,遠古的他們是人;2025年的自己,是人形。這兒是還活著的文明,自己是活化石。這是落後先進?於我,移也移不開的置問:你活過嗎?龐貝無聲,可經過的主幹道,曾經的美女帥哥,如聞如見;奧林匹克廣場,碑碎雕碎,曾經的慶典,像是還在進行。
讀書知道,他們科學,他們理性。去過佛羅倫薩,阿瑪菲海岸,學藝術的熟人感慨,人家是生活,我們是湊合。原來,“會不會過日子?”才是亙古之問。
網友留言:“宗教是人類主觀創造的、是唯心的,甚至是臆想的。
經書-聖經、古蘭經、般若心經都是人類寫的,教堂、廟宇是人類建造的。”
這說的,沒一個字是錯的,可把天給聊死了。抱著這理過日子,過過,過過,就一副死樣。
聖,是光澤,日子有它,就有了色彩。宗教,讓人的命有神了,讓他們在吃喝中抬起頭來。
到了地中海,按兒子的話說“每個角落都有曆史”。哪兒沒個說頭,看頭,想頭。“我們意大利人喝咖啡,事先都得洗淨杯子。我們不叫咖啡,cappuccino。”導遊解說著,那腔調,嚼分嚼秒過日子的人才有。
整個城市,海灣,甚至國家,像從聖經裏打開的,用教堂連接的。離開希臘羅馬,地中海,像離開了一座宏偉的教堂。
一位媽媽帶女兒自美回國,路撞導演,邀請出鏡。“沒覺著她好看。她的同學都這樣。”媽媽說。另一位這般的女孩說:“小學時的同學笑我‘傻樣,賣了你你還幫著數錢’”。自己歸結的原因,在美國長的小孩,天天路過教堂,聽到讀到聖,神,過著地中海樣的日子。中國長的,哪兒有呢?心裏就是那疙瘩話:“宗教是人類主觀創造的、是唯心的,甚至是臆想的。經書-聖經、古蘭經、般若心經都是人類寫的”。結果呢?好看不過夏思凝,理想不過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