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板井

洲上遇故友,手斬獅子頭;無奈河豚毒,獨享冰糖肘。大煮幹絲美,不敵五花肉;情係白雞斬,私房小菜牛。
正文

揚州陽春麵

(2016-07-14 18:10:24) 下一個

揚州陽春麵  

        家鄉揚州位於長江北岸的蘇中地區,飲食習慣並不適用於“北方麵食,南方米飯”的籠統說法。除了米飯(如白米飯、蛋炒飯、菜炒飯)外,麵食,特別是陽春麵,經常成為早餐、晚餐或酒足之後的主食首選。
        按製作方法劃分,揚州人愛吃的麵條有煨麵、炒麵、幹拌麵及湯麵等。按照名稱分類,則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如陽春麵、餃麵、蓋澆麵、三鮮麵、牛肉麵、魚湯麵、腰花麵等。
      從五星酒店或街頭小吃店,各式麵條中最為暢銷的卻是貌似醬油湯做的陽春麵,常常亦稱作“光麵”或“光湯麵”。
        小時候就喜歡吃陽春麵。記憶中,在廣陵路上的東方紅電影院隔壁,有一爿飯店--小覺林,素以麻花、糍粑、青菜包子聞名遐邇,陽春麵也特別好吃。沿東方紅路西行,過了人民商場,兩百米開外就是著名的共和春,其餛飩與陽春麵合二為一而成的餃麵,每天都在挑逗大批食客的味蕾。除了小覺林、共和春,其它老店,如富春、冶春、菜根香、九如等店的陽春麵也是兒時經常翹首以盼的美食。
      高考那年,吃過好多陽春麵,常夜深複習功課後與大禹兄一道去國慶路的一家麵館吃陽春麵。
      其實,直到今年早春時節參加文學城私房小菜群的《我有一碗麵》活動之時,才想到探尋一下陽春麵的來曆。本月初回到楓葉國前,在酒席桌上,還與幾位美食愛好者及兩位位淮揚菜大廚侃談陽春麵的傳奇。
       據度娘說,有一年陽春三月,乾隆下江南時,來到了陽山,即現今的江蘇淮安,淮揚菜係的發源地之一。一天,乾隆脫了龍袍,在禮部尚書王廷珍(淮安人士)的陪同下,微服逛街,了解民情。走了一遭,不免覺得有點兒饑餓。於是在一麵攤前坐下,給了銀子,準備吃麵。不一會兒工夫,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端了上來。麵條齊刷刷地鋪疊於碗中,金色的油圈晶瑩透亮,和著翠綠的蒜葉花,飄轉在淡淡的醬油湯中。麵剛一入口,乾隆頓覺味蕾大開,居然連吃兩碗,令王廷珍瞠目結舌。吃罷麵條,乾隆讚不絕口,於是向下麵的攤主詢問麵條的名稱。沒有料想到的是,下麵師傅答曰:“無名”。時值三月陽春,乾隆決定給這美味的麵條起名為“陽春麵”,原因有二:一是春色正濃,到處可見盎然生機,味美的陽春麵美如春景;二是希望淮揚地區的漕運貢獻給朝廷的稅金綿延不斷,如陽春麵一樣。雖然乾隆的“陽春麵”三字墨寶沒有能夠保存下來,但在淮揚菜乃至蘇菜的主食中增添一道陽春麵。
       私房小菜群“無名”群副希望我製作一道複雜的麵條參與食譜征集活動,前思後想,依然覺得陽春麵值得一做,值得一寫。
      家中配置了一台自動麵條機(pasta machine),似乎是菲利普公司為意餐設計的。我家則幾乎每天都用它做麵條。回到揚州,則能享受到使用揚州水麵做陽春麵的樂趣。
      早晨步行到十六糧店,見到了久違的水麵,分為寬、細兩種。一半一半,共秤了一斤半,合加幣約$0.70。如下是陽春麵的基本製作程序:
      “調湯”:為達到陽春麵湯清味鮮的效果,特意用草雞煲湯,雞湯煲好後,舀出一大碗,加入火腿、瘦豬肉、湖蝦籽籠蒸。揚州人稱為家用版的“調湯”。出湯時,舀掉浮沫,加入適量精鹽備用。此為家庭吊湯方式,需要留神的是:雞湯沸騰後立即轉入慢火,千萬不可旺火持續,否則湯會渾濁。
     熬香:有了鮮美的湯料,還要製作陽春麵的香料。選用豬板油,亦稱為“大油”,放入鍋中加熱後,倒入削好的紫洋蔥絲,炒炸至洋蔥酥呈金黃色,移除洋蔥酥後,蔥油備用。
     切蒜花:在加拿大超市幾乎沒有見過製作陽春麵所用的青蒜,為了在楓葉國吃上陽春麵,我通常用蒜頭進行盆栽。然而,揚州的菜場上青蒜隨處可見。青蒜洗淨後細切備用。
      下麵:將大鍋水燒得滾開,置入水麵,用筷子將麵條摟散開來;麵湯沸騰後倒入冷水,蓋上鍋蓋;再度沸騰,再度倒入冷水,稍養一下,即可起鍋。
       叉麵:將麵條叉起,擺入到已經放有上湯、蔥油、醬油、蝦籽和蒜花的麵碗中。
       貌似簡單,實際複雜的一碗美味陽春麵宣告製作完成。清湯清水、香味濃鬱、綠葉點綴,早春之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