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藍兩棲客

Writer sit at home : 迷茫的筆者,鍵人
正文

海陵島

(2018-09-04 22:20:39) 下一個

香港舊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位置,宋代是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聖山”,三麵環陸地,東臨九龍灣。景炎三年(1278),南宋端宗皇帝趙昰(shi)乘船從福州南撤,來到香港九龍半島,曾在山上一塊約300公噸的巨岩休息,端宗皇帝不久後病死在珠海。九龍灣附近的民眾在那巨岩上,刻上“宋王台”三個漢字。傳聞宋“王”台其實是“皇”的代字,以王代皇是不想激怒元朝皇帝。

清末時期,香港落入英國管製。有人在宋王台後麵的聖山開采石材,對宋王台古跡構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護宋王台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台條例》,禁止在宋王台聖山采石。在20世紀初期,由中國籍商人捐款,環山築石基,建成公園。

日本占領香港後,啟德機場需要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1943年1月9日,日本法師宇津木祭祀宋王台,然後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宋王台及後方的珓杯石名勝遭徹底破壞。工程未完,日本戰敗投降。戰後初期,宋室後人會在宋王台祭祀,擺放宋少帝昺(bing)及宋端宗昰帝的畫像。後來,港英政府整修岩石殘骸,以三分之一比例重刻“宋王台”三字,移到新建的宋王台公園

        景炎三年(1778)端宗昰病逝九龍灣,群臣擁立七歲的趙昺繼位,史稱少帝,香港人習慣稱呼為宋昺帝。祥興二年(1279)二月六日癸未,崖山海戰爆發。崖山之戰失利,陸秀夫背少帝跳海。今天蛇口赤灣的少帝路上,有一座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的雕像。少帝淹死後,衣服漂到赤灣海麵,被漁民撈起,在海邊當時小南山懸崖下立了一個衣冠塚。現在衣冠塚已經被職工宿舍圍繞,墳的對麵就是雕像,簡樸地立在路邊。現代人視雕像為保佑神,把雕像和衣冠塚圍起來,墳頭以水泥修葺,並支起了一個插蠟燭和燒香的祭壇,煙火不斷,神霧繚繞。

       香港水域的最東頭是東坪洲,龍落水是全東坪洲最為風高浪急之處,終年驚濤拍岸。海螺洞是多個在懸崖被海水衝擊成的岩洞,海浪卷入洞中,造成回響,令浪聲更雄壯。龍鱗咀是一塊橫伸出海的巨岩,海浪在上麵擊起數十呎浪花,氣勢逼人。龍落水是地質發育形成的一隊岩石,由島邊的山體延伸入海,熠熠龍鱗往往令人聯想到病逝九龍灣的端宗昰和葬身大海的少帝昺。

       五年前,筆者趕到陽江,車距市區尚有80公裏,就進入了那一年世紀強台風“海燕”的外圍雨帶,白晝如夜, 暴雨傾盆,颶風呼嘯,駭浪驚天。


         “南海 I 號”水晶宮博物館,在海陵島。“南海 I 號”的資料,令筆者產生許多困惑: 說 “南海 I 號”主尺度,總長30.4米,型寬9.8米,型深4米,可是言之鑿鑿說她排水量600噸, 以她幹舷1.00米假設,方形係數偏小,可無論如何載重量不會有800噸。造船幾十年,我困惑了。博物館看到很多出水的銅錢,最早的有漢代的雙鉒錢,總共近三萬枚。一艘商船,帶那麽多銅錢幹什麽? 尤其大多是前朝的銅錢。 船上出水的瓷器, 各個窯口的都有,年代不詳。
           小息片刻,醒來神清氣爽,一串串曆史事件,如夢境般一幕幕慢鏡頭在眼前播放。


           伯彥從伊兒汗國來元大都(北京)辦事,其幹練的才華得以在元世祖忽必烈麵前展現,伯彥被留在了大都。遼金已滅,蒙元聯合南宋抗金的地緣政治基礎不複存在,忽必烈命伯彥督師南征剿滅南宋。樊城城破,丁家洲大敗,兵臨臨安城下。皇太後謝道清率宋恭帝顯投降,帝號被廢貶王。 這時,杭州灣駛出一支船隊, 陸秀夫與張世傑護送楊皇太妃和皇子趙昰, 延海路南下。在福州,群臣擁立趙昰為皇,擁楊皇太妃為皇太後。之後水師南下,泉州,潮州,香港,珠海。


         文天祥,在贛州知府任上變賣家產組軍急馳臨安勤王,皇太後謝道清暨恭帝趙顯之命談判,被伯顏軟禁,逃脫後組織抗元武裝在潮州又一次兵敗被俘。1279年初,凍雨連連,黑雲滾滾,蒙元軍主持兩廣軍務的將軍張弘範,要文天祥修一封勸降信給同宗堂弟張世傑。想到宋室的前途, 文天祥借詩給張世傑將軍做出了政治交待和軍事部署。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伶汀洋裏歎伶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上來,文天祥對不懂海戰的張世傑將軍的布陣做出批評,用鐵鏈綁死幾百艘艦船,艦隊失去機動性,一副被動等著挨打的陣勢。“起一經”但注定白“辛苦”。為什麽令四周“幹戈寥落”? 應該讓蒙元軍感到四周全是火星,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為臣無國可忠,風飄絮來雨打萍,堅決不做亡國奴。麵對如此軍事態勢,文天祥惶恐了,但是他仍然對下一步的行動做出部署。社稷為重君為輕,皇帝可以死,國脈不能斷。過去大家都認為文天祥的詩是在論自己的生死,竊以為其實他是指少帝與法統,通篇講的都是國家命運。

       1279年農曆2月6日崖山之戰。開始蒙元軍中有人建議先用火炮,將軍張弘範認為火炮會打散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戰至第二天中午,宋軍大敗,元軍一路打到艦隊中央。少帝昺的船,正在中央。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為避免靖康恥重演,他一身朝服,仗劍驅妻女跳海,然後背著八歲的少帝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史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那邊廂, 張世傑和蘇劉義率10多艘艦船,斬斷大索突圍而去。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以圖再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少帝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1279年農曆5月初一, 張世傑艦隊在陽江海陵島海域遭遇跨世紀強台風,白晝如夜, 暴雨傾盆,颶風呼嘯,駭浪驚天。全艦隊沉沒,張世傑落水而亡。艦隊的旗艦,就是文天祥一再囑托的“丹心”艦,她裝載了臨安皇宮中運出來的國寶,許多具有象征法統的物品,如皇冠和禦璽,還有上自漢朝,下至本朝的銅製錢,一並沉沒。


       “丹心”艦, 就是"南海 I 號"。隨“南海 I 號”一齊出水的,是宋之脈,族之魂,民之儀,漢之節。說她是普通的商船,值得商榷。應該從政治氣節的執守,民族傳統的繼承,而不是單純從旅遊或地產業開發來看 “南海 I 號”的出水,海陵島的曆史,象她的名字一樣厚重。

        崖山海戰之後, 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監禁勸降數年。其間元世祖忽必烈多次評議考核官員,結果南北官員共推文天祥德才兼備,名列榜首。忽必烈愛才,命繼續勸降文天祥。經授意,文天祥淪為宮女的女兒來信勸降。得知女兒的淒慘遭遇,文天祥心如刀絞。如果投降,自己和家屬何至如此悲苦。命他出麵談判的恭帝趙顯在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封之為王,他來到文天祥的監禁之地,勸降。文天祥淚流披麵,長跪不起,隻有一句話:“皇上請回”。忽必烈感動於文天祥的忠君之德,親近勸降,許以重托。文天祥答對,亡國之臣心如死灰, 隻求速成仁。1283年1月9曰。忽必烈在元大都柴市殺了文天祥。文天祥雖身死元大都,一片丹心早已歸葬海陵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