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夢千年話灣區
之三 太液池
建炎衣冠南渡,中原文化走到了東南沿海,河湖港汊離不開船,四海通商離不開航海,南宋行在臨安一百五十年。元朝近百年,南糧北調,仰仗海漕;與中東波斯灣伊爾汗國交往貿易,促進了遠洋航運。宋元時期的中國海運與造船業,達到了巔峰。朱元璋欲統一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海(水)軍,打贏海戰,齊江南而後才可以平天下。
元朝至正年間的後期,明玉珍稱帝,控製了四川;方國珍起義於慶元(寧波),控製了浙東地區;張士誠起兵江北,在鎮江渡江後控製了富庶的蘇杭地區;陳友定盤踞福州,效忠元朝;實力最強的,當數在武昌稱漢王的陳友諒。朱元璋的根據地在應天(南京),西陳東張處夾縫之中。朱元璋分析張士誠專意保守,不足為慮;而陳友諒正在擴張,輕驕喜功。先攻張士誠,陳友諒必全力來救,將陷入兩麵作戰的不利境地。 因此,決定集中主力先打陳友諒,而對張士誠則采取守勢,阻止張軍向西發展,並拉攏方國珍,借以牽製張士誠,減少東顧之憂。正當朱元璋準備攻打陳友諒之際,陳友諒也在積極籌劃消滅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龍灣之戰
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初一,陳友諒率水軍10萬越過朱軍占據的池州(貴池),攻占太平,奪取采石,並派人和張士誠聯係,企圖上下夾擊,一舉吞滅朱元璋。朱元璋決定利用應天城池堅固、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防止張士誠乘機襲擊、陷入兩麵受敵的困境,又針對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采取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的方針,誘使陳軍巨艦由大江深入較狹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揚己之長,迫使陳軍舍長用短。
為了誘使陳軍速來,朱元璋讓康茂才寫信詐降,約定在江東橋(南京江東門附近)會合做內應,以呼“老康”為暗號。 輕敵的陳友諒信以為真,不待張士誠答複,便於五月初十率軍自采石進抵大勝港。待到江東橋連呼“老康”不應,方知受騙,倉促派萬人登陸立柵。朱元璋看到陳軍進入伏擊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穩之際,發出信號,伏兵四起,水陸夾擊,陳軍大亂,爭相登舟而逃。時值退潮,陳軍巨艦擱淺,士卒被殺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萬餘人被俘。陳友諒遺棄巨艦100餘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九江)。朱元璋揮軍乘勝追擊,奪回安慶、太平,又繼續取得信州、袁州(宜春)等地。 陳友諒自應天之戰失敗後,內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內顧不暇,不斷向西推進,僅僅一年間,就攻占了蘄州、黃州、興國、黃梅、廣濟、樂平、撫州等地,收編龍興(南昌)守軍,連下瑞州、吉安和臨江(清江縣),實力大大增強,控製區迅速擴展。
鄱陽湖大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再出兵圍攻江西洪都(南昌),水陸兩軍號稱60萬人,展開兩棲作戰。水船使用高大但是遲緩的樓船,卻圍攻不下。七月,朱元璋親率20萬人馳援,出身水師的陳友諒撤圍,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以其最擅長的水軍決戰朱元璋。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二十日,兩軍在鄱陽湖湖麵遭遇。陳軍巨艦聯結布陣數十裏,“望之如山”,氣勢奪人。 朱元璋針對其巨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二十一日激戰,大將徐達身先士卒,率艦隊勇猛衝擊,擊敗陳軍前鋒,斃敵1500人,繳獲巨艦一艘。 俞通海乘風發炮,焚毀陳軍20餘艘艦船,陳軍被殺和淹死者甚眾。但朱軍傷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艦擱淺被圍,險遭不測,戰鬥呈膠著狀態。
二十二日,朱元璋親自率領水師出戰。但陳艦巨大,朱軍艦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這時朱元璋及時采納了郭興建議,決定改用火攻破敵。黃昏時分湖麵上吹起東北風,朱元璋選擇勇士駕駛7艘漁船,船上裝滿火藥柴薪,迫近敵艦,順風放火,風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轉瞬之間燒毀陳軍數百艘巨艦,陳軍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朱元璋揮軍乘勢發起猛攻,又斃敵2000餘人。
二十三日,雙方又有交鋒,陳友諒瞅準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朱元璋剛剛移往他艦,原艦便被陳軍擊碎。
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領6艦突入陳軍艦隊,勇敢馳騁,勢如遊龍入無人之境。朱軍士氣大振,發起猛烈攻擊。最後,陳軍不支敗退,遺棄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麵。陳友諒收攏殘部,轉為防禦,不敢再戰。當天晚上,朱元璋乘勝進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製江水上遊,陳友諒亦退保諸磯(今江西星子南)。兩軍相持3天,陳軍屢戰屢敗,形勢不利。陳友諒兩員大將見大勢已去,於是投降了朱元璋,陳軍內部軍心動搖,力量更加削弱。陳友諒又氣又惱,下令把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泄憤。 而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俘虜全部送還,並悼死醫傷,瓦解陳軍士氣,從而大得人心。陳軍分崩離析,士氣低落。朱元璋判斷陳軍可能突圍退入長江,乃移軍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置木柵,置大舟火筏於江中,又派兵奪取蘄州、興國,控製長江上遊,堵敵歸路,待機殲敵。
經過1個多月的對峙,陳友諒被困湖中,軍糧殆盡,計窮力竭。於是孤注一擲,冒死突圍。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圍,企圖進入長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時,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麵猛攻,陳軍無法前進,複走涇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擊,左衝右突,打不開生路,陳友諒中箭而死,軍隊潰敗,5萬餘人投降。
1363年鄱陽湖水戰,從七月二十日到八月二十六日,前後曆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隻之多、戰鬥之激烈,在中國乃至世界海(水)軍戰史上,是空前絕後的。龍灣戰役和鄱陽湖戰役是立國之戰,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初稱吳王,六月滅了張士誠,年底派出徐達北伐軍,問鼎元大都。第二年(1368)麵南稱孤,紀元洪武。海盜出身的方明珍一度避走海島,後攝於明軍強大的海軍實力,不得不投降,終老於南京。效命元朝的福州陳友定,在明軍強大的海陸兩棲攻勢下,土崩瓦解。朱元璋以水陸兩軍,奠定國之根本。
太液池裏的天子魯班
朱元璋以海(水)軍立國,平定了江南,隨即命徐達北伐,統一全中國。徐達大軍北渡長江之後,先淮南而山東,後進入河南。河南,原來中原政權的京畿之地,官道上野草蔽日,野獸竄突,一片荒蕪。而住在北京(大都)的元朝皇帝,不僅有著曲折的身世與登基故事,本人還正忙著在造船。
天子魯班,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
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1370),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元明宗長子,生母是回族邁來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察合台汗國境內。南宋皇帝度宗趙禥於鹹淳十年(1374)年去世,遺三幼子先後稱帝。度宗嫡子趙顯繼位稱恭帝,隨後不久即奉太皇太後謝道清旨意投降伯顏,獻國璽,忽必烈先封其為瀛國公,住北京。度宗長子趙昰於福州受丞相陳宜中等眾臣擁立為皇,史稱端帝,病死於流亡途中。度宗幼子趙昺,崖山之戰由陸秀夫背負蹈海殉國,宋室血脈至此再無人繼嗣宗祧。不料,居北京的恭帝趙顯,少不更事,竟奉忽必烈之命出麵勸降文天祥。及至趙顯成年,“兩袖寬大惹西風,抖落一地舊山河”,他要求出家,徹底忘記前身之事,獲安排在青海做喇嘛,從此漢文史料的記載告罄。卻說那年趙王去看望他,儼然已是老漢一個,在喇嘛寺廟潛心佛學,藏文著述等身。趙王臨別,留下回族姑娘邁來迪照顧他生活。邁來迪懷孕不久,被一位蒙古王爺看中收走。此蒙古王爺,既是後來的元明宗。妥懽帖睦爾生於蒙古王爺府,實為宋恭帝骨血。(3)
天曆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立妥懽帖睦爾為皇太子。不久後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廢皇太子妥懽帖睦爾,將他流放到高麗大青島(濟州)與廣西靜江(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後卜答失裏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於上都,史稱元惠帝,後被明太祖封為元順帝。元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顏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政治上失意,造就了這位中國造船工業史上獨一無二的工程師。
元順帝在建築工藝、機械工程等方麵是天才,順帝自畫屋樣,親自削木建造宮殿,讓工匠按他的圖紙來搭建。元順帝親自繪製樣本,親自施工建造的龍船主要技術參數如下:
|
元順帝龍船 |
鄭和寶船 (2) |
總長 |
33.96 米 (一百二十尺) |
125.652 米(44丈)(1) |
兩柱間長 (估計) |
|
102.00 米 |
總寬 |
5.66 米 (廣二十尺) |
54.94 米(18丈) |
型寬 (估計) |
5.66 米 |
48.056 米 |
型深 (估計) |
2.264 (寬深比2.50) |
16.00 米 (寬深比3.00) |
吃水 (估計) |
1.50 米 |
8.0 米 |
排水量(估計方形係數) |
350 噸 (0.88) |
16,488.15 噸 (0.41) |
動力裝置 |
竹篙24根 |
9桅12帆,縱帆布局 |
輸出功率 |
24 人力水手,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於船旁執篙 |
硬帆,旋轉櫓
|
船外棲裝 |
龍身殿宇五彩金妝,前有兩爪 |
|
上層建築 |
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吾殿樓子 |
二層首樓三層艉樓 |
適用航區 |
太液池 |
無限航區 |
適用規範 |
《禦批木製湖船建造規範》 |
福建長樂福船建造標準 |
龍船建好後,順帝坐著船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內往來遊戲,船行駛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元順帝在機械工程與造船方麵有傑出成就,享有“魯班天子”的美譽。
明軍攻入大都時,曾繳獲元順帝自製的宮漏,作為戰利品獻給明太祖,朱元璋卻說:“廢萬幾之務,而用心於此,所謂作無益、害有益也。使移此心以治天下,豈至亡滅?”命左右將其搗毀。至正三十年(1370)四月廿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 ,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號為“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
明代後期對琉球王的冊封舟比元順帝龍舟略大 1389年編製《大明混一圖》,台灣的偏差驚人
洪武年間,明太祖從恢複農桑的根本出發,對全國人口分布做了大的調整,中原的農業生產得到很好的恢複,再不像元朝時仰仗依賴海漕。一度航海業沉寂,直到永樂與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巔峰。客觀地說,這離不開宋,元的航海與造船業基礎。
鄭和船隊出海,雲帆蔽日,浩浩蕩蕩,實質上卻是孤帆遠影,對民間海商的船隊厲行“片板不許下海”。在停止鄭和下西洋活動的同時,海洋也被封閉起來了。從明朝開國到第七次航行結束,明朝的海洋政策存在著一個十分突出的奇怪現象,明成祖繼位後,一方麵大張旗鼓屢下西洋,另一方麵卻是下令不許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一方麵是國家花費巨資打造龐大的艦隊,三十年間七下西洋,另一方麵則是嚴厲的禁海措施,一再下令“海道可以通外邦”,“嚴禁絕之”。《論南洋事宜書》評論道:“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人足,遊手無賴亦為欲富所驅,盡入番島,鮮有在家饑寒竅劫為非之患。既禁之後,百貨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遊手,驅遊手為盜賊。”
太液池裏,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以鄭和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失敗等因素也被認為可能與下西洋的終止有關。其結果卻是明朝海洋政策的徹底失敗,集中主要在對民眾海上活動的禁錮(海禁)。皇權的無限和絕對壟斷海洋權益,導致中國失去海洋數百年,造成了在世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的缺位。世界最強最大的鄭和艦隊大航海,比之歐洲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早了整整將近一百年,可最後鄭和艦隊輝煌的航海成果,卻以一種滑稽的形式被徹底毀滅了,中國和人類社會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
鄭和以後無鄭和,雖然明朝後期有冊封琉球王的“冊封舟”出海,主尺度與元順帝的龍舟像仿,明朝整體海洋政策是閉關自守。卻不料,在滅亡之際的福建東南沿海,響起隆隆海戰炮聲,泛起道道滔天白浪。
鄭成功是抗清名將,先蒙南明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蒙南明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以明州(廈門)為基地的抗清根據地,一再受到南下清軍的擠壓,鄭成功受客家人何斌啟發,決定攻打荷蘭人盤踞的台灣,建立鞏固的抗清根據地。
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從其殖民地印度尼西亞擴張,占據了中國的寶島台灣。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後,直取台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台灣,十分驚恐。他們集中軍隊在東平地區台灣城和赤嵌(今台南)的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台灣城的聯係。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托”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托”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台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台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人投降。
向鄭成功投降的荷蘭軍隊
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裏收複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台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直到清康熙年間由鄭成功原來的部將施琅,帶艦隊攻陷台灣,實現國家的統一。
縱覽明朝前前後後近三百年,以海戰立國,以鄭和航海著稱於世,以鄭成功海戰收複台灣,隨後落下了中國燦爛造船與航海史的帷幕,進入了放棄海權而陸權無保的清朝。
注釋:
(1)2004年,南京龍江造船廠出土了一把古代工匠木尺——“魏家琴記”。這根木尺,證明了明代造船實用一尺等於現在的31. 3厘米。筆者作為“相對小船派”,認為鄭和寶船是“福船”,並不是在南京建造,而是在福建長樂建造,使用福建南宋端平年間的雕花木尺,一尺=0.283米。
(2)南京市博物館搶救性考古發掘了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副使太監洪保墓,裏麵發現了非常完整的墓誌銘文。銘文中提到:“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洪保作為鄭和船隊的二把手,應該乘坐的就是鄭和62艘寶船之一,五千料大號福船。如果以一料木材160-450公斤排水量估算,寶船排水量僅僅800-2,250噸,顯然就推翻了關於主尺度的曆史文獻,不足輕信,筆者寧願采用母校老師們的研究成果。
摘自《大型鄭和寶船複原研究》作者董元勝 龔昌奇
料,造船用木料的單位,一尺見方長七米的木料稱一料。筆者計算,1料木材可開10塊厚28.3毫米寬283毫米長7米板材,以船體各處板厚均以一寸(283毫米)估算5000料用途:
總長125.652米,5米間距設橫向水密隔艙壁,27道加首艉,共29道橫艙壁板,耗料5278塊,即530料。
總寬54.94米,5米間距設縱向水密隔艙壁,10道加兩旁板,共12道縱壁板,耗料5292塊,即530料。
吃水8米,預留1米幹舷,型深16.0米。雙層底高度1.00米,以上2.00米隔艙,主甲板及以下六層甲板,耗料21516塊,即2152料。
總計船體耗板3212料,其餘約1788料,以各種型材,用在結構加強,內外棲裝和上層建築,部分船外板雙層。
(3)此種傳言,最早從元宮廷內傳出,作為元文宗廢皇太子妥懽帖睦爾的一個理由。明太祖審核太廟肖像,發覺元順帝像漢族而不像蒙古族,正巧宋恭帝的畫像也恭呈禦覽,比對之下似乎更像父子,遂後更有了天意安排宋恭帝之後妥懽帖睦爾斷送了元室江山的傳言。另據網絡消息,近年的一次宋趙後人和蒙古黃金家族博爾隻斤.妥懽帖睦爾嫡係後人血脈的遺傳因子比對,徹底否定了此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