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川菜廚房

介紹製作川菜 講述美食趣聞
正文

【搞定川菜】“壩壩宴”的酥肉雜燴及其做法

(2014-05-24 09:13:23) 下一個

有朋友打電話說,《舌尖上的中國》對川菜不僅著墨甚少,而且僅用了“辣”、“麻辣”的基本風味來概括,這對川菜的理解是不全麵的。
四川農家的“壩壩宴”,其中鄉村風味的眾多川菜菜品,鮮香味美且絕少麻辣,就是挑戰“舌尖”的例證。
壩壩宴,又叫壩壩席、田席。農家婚喪嫁娶傳統的待客佳肴,因其多擺席於農家院壩,故而得名。一席菜肴有九道大菜,又被稱為“九鬥碗”。其中絕大部分是蒸菜,如:酥肉雜燴、粉蒸牛肉、旱蒸雞、蒸全鴨、清蒸肘子、夾沙肉、鹹燒白。這些菜品,在調味、烹製等方麵,都是極其講究“蒸功夫”的。味道注重麻辣的僅椒麻雞、豆瓣魚等而已。
這裏隻說酥肉雜燴的做法。



酥肉雜燴一般是上九大主菜時,首先要上的菜品,又稱為頭碗。各地農村所稱呼的蒸頭碗、酥肉丸子頭碗、雜燴頭碗、蒸酥肉、大酥肉等,都是指的這道菜。
酥肉雜燴所用的材料比較多,總括各地的用料有酥肉、肉丸、雞塊、蹄花、粑粑肉、酥排骨、魷魚、墨魚、黃花、木耳、玉蘭片、筍子、紅薯條、雞湯等,各地按自已的喜好或材料的狀況,有所增減調整,但是在所用的半成品食材上,酥肉是不可缺少的。
以川南一帶的“頭碗”為例:


壩壩宴製作菜肴

土廚子的蒸菜大格局

主料用料:去皮豬瘦肉、豬裏脊肉、紅薯。
輔料用料:雞蛋、澱粉、墨魚、黃花、木耳、玉蘭片、五香粉、花椒、胡椒粉、雞湯。
烹製方法:
1、炸酥肉:將後腿肉切成不規則大塊,用刀背捶鬆,用鹽醃製十分鍾。放入五香粉,花椒拌勻。雞蛋清倒入肉中,再放入水發澱粉(宜多,可摻適當麵粉)拌勻。醃製十分鍾。鍋中倒入植物油(宜多)燒熱,中火,放入肉塊分批炸製,五分熟時盛盤。鍋中另放油,大火再次炸製,炸至色澤金黃、八分熟時出鍋。切塊備用。
2、炸肉丸:將肉餡加入雞蛋清、鹽、生抽和水發澱粉拌勻,抓成肉丸,入鍋炸至金黃色,八分熟時起鍋盛盤。
3、炸薯條:紅薯切成短、粗條,入油鍋炸成經黃色,盛盤(不宜炸熟)。
4、蒸粑粑肉:將裏脊肉餡(盡量細些)加入雞蛋清、水發澱粉、鹽和胡椒粉,放入方形容器(如飯盒)初蒸定性,拿出裹上用雞蛋黃攤出的蛋皮略蒸後切塊。比午餐肉質感好。
5、墨魚、玉蘭片水發煮軟切片;黃花、木耳水發開,分別加少量鹽和胡椒粉即可。
6、將炸薯條墊底,酥肉、肉丸、粑粑肉、墨魚片、玉蘭片等裝入大海碗中蒸熟,大約20分鍾。
7、上桌時,撒上蔥花,加入適量燒開的鮮雞湯即可。
8、有的地方還在碗底放熟粉絲、豌豆尖(豌豆苗),再冒鮮雞湯也不錯的。

這裏還要說幾句壩壩宴。這種超常規的鄉宴,一般要擺到10至50桌不等,因此最能體現出川人的吃相,即要吃出味道,吃出氛圍,在菜肴味道鮮美而外,分量都很大(主人要考慮到眾多幹活勞力的大胃)。所以過去吃壩壩宴,又叫吃“九大碗”、或吃“九鬥碗”。看起來滿桌的菜肴,都會最終被馬拉鬆式的用餐方式消滅掉。

成都溫江一帶的“田席”,上世紀50年代的主菜有:大酥肉、甜燒白(夾沙肉)、鹹燒白、粉蒸肉、紅燒肉、脆皮魚、清蒸肘子、麻辣雞塊、醬燒牛肉。涼碟有:鹵豬肝、核桃仁、花生米、糖醋排骨。下飯菜有:鮮筍肉片、韭黃肉絲、肉末芹菜、涼拌三絲,此外還要醒酒湯。大圓桌擺得很滿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九大碗的菜式也隨著新興菜品的加入有所變化。川南一帶如今的主菜有:酥肉雜燴、甜燒白、鹹燒白、香酥雞、酸菜魚、油燙鴨、東坡肘子、椒鹽牛肉、毛血旺。涼碟有:鹵豬肝、鹵牛肉、花生米、糖醋排骨、紅油雞塊。下飯菜、韭黃肉絲、白油玉蘭片、素燒花菜、涼拌側耳根。醒酒湯是銀耳果羹湯。

川味的壩壩宴在鄰近川邊的貴州、雲南等高原、丘陵山區也盛行。有專門經營此道的爐灶師傅,俗稱“土廚子”,常常是挑著籮筐(裝炊事用具等)進村入戶,鍋碗瓢盆架在房前屋後或田間地頭,臨時搭個棚子就可操作。做菜的人多,吃席桌的人更多,人山人海,城裏的餐館遠遠不能與之比擬,這真是鄉間奇異的風景線。遺憾的是,《舌尖》沒把這些反映出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思念家鄉啊
rosejyy2000 回複 悄悄話 太壯觀了,俺也想去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