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國

天涯浪跡 四海漂泊 多少故事
正文

麻醉不深 傷“心”不淺

(2010-08-02 12:21:00) 下一個


有多少人聽說過手術病人回憶手術台上麻醉情況下的經曆,特別是頭腦清醒、能聽得見醫生們談論刀下所見的恐怖話題,自己卻沒有呼救的力量?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大約每年有兩萬到三萬手術病人有過這種體驗。一位曾經接受過眼球摘除手術的病人回憶說,她本該失去知覺,卻聽到手術室裏的音樂聲,同時醫生還合著節拍說:“往下切,切深點。”這位病人想用各種方式呼救、請求加深麻醉程度。而麻藥卻剛好讓她無力發音,甚至連擠眼睛的力氣也沒有。
手術後許多年,這位病人仍然處於當時躺在手術台上的緊張狀態。甚至每天夜裏連自己的床也不敢躺,隻能靠在沙發上睡覺。她患上了典型的“創傷後應激綜合症”。
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在病態心理學上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當一個人經曆了某種恐怖事件、體驗到發生在自己或他人身體上的嚴重創傷和疾病、或者感受到對生存造成威脅的事件後,都有可能發生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常見的誘因包括:遭受人身攻擊、自然或人為的災難、意外事故、戰爭場麵,等。患有這種病的人常常不由自主地重新進入對災難性記憶的回顧。平時伴有情感淡漠、睡眠障礙、抑鬱、易衝動、負罪感、試圖避免與誘發事件相關的情境,等。出現上述症狀一個月以上就可以對創傷後應激綜合症作出診斷。
從這位病人的症狀來看,躺在床上也許是她最害怕的經曆。在美國,類似“麻而不醉”的例子和它對病人心理健康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引起醫學界的關注。相應措施也在建立和完善之中。首先,醫院應該對實施全麻工作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同時,確認每一位手術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手術前向病人解釋麻醉的風險,包括不完全麻醉的可能性。手術後了解病人反應,及時發現問題。對於心理上受到影響的病人進行心理谘詢和治療。
為了防止麻醉過淺,或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蘇醒的發生,還可以考慮對手術病人進行各種監測。一旦發現麻醉程度不夠,麻醉師可以立即做出調整。能夠實現這種監測目的的儀器早已用於臨床診斷。這種儀器又稱腦電圖儀。腦電圖儀可以通過與頭皮接觸的電極記錄患者大腦皮層的電活動。根據大腦皮層電位活動的規律判斷病人的意識狀態。人在清醒、麻醉、睡眠情況下,腦電圖的描記並不相同。麻醉師可以由此判斷病人的麻醉程度,以及意識活動。如果需要,麻醉師就可以增加麻藥量,使病人始終處於無意識狀態。實驗初步證明,配置腦電圖儀對手術病人進行監測、與不做任何覺醒程度監測的病人相比,術後報告“麻而不醉”的病人數目大有減少。然而在有些情況下,問題可能會比較複雜。目前發現,所謂麻而不醉的情況大多出現在心髒手術、外傷手術、和婦科剖腹產。以剖腹產為例,為了病人和胎兒的安全,很多情況下無法使用太深的麻醉。
看來,最後的解決方案尚需更多的研討、論證。對於手術病人來說,如果從前有過麻而不醉的體驗,應該盡量將所有細節告知醫生和麻醉師,以便在手術、麻醉過程中留意,避免發生類似情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