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老子道德經與和諧處世之道(一)

(2009-12-24 18:29:26) 下一個

  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改革開放給國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和改善,這是值得高興的。但是另一方麵,幾乎每個人都能感到,現在的生活壓力大了,人際關係複雜了。中央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說明什麽?說明現在的社會還存在很多不和諧的因素,不和諧的現象。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危及改革開放的成果。人們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由於這些不和諧因素的存在,內心缺乏幸福感,相反,人們經常感到的是焦慮和壓力。這種不和諧也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是,老子道德經與和諧處世之道。就是與大家探討,如何從道德經中吸取老子智慧,來解決我們今天所麵臨的種種困惑。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老子。老子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比老子晚了二十年。相傳孔子曾經去求教於老子,回來後對他的弟子讚歎說,我見了老子,猶如見到了天上的龍。對老子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子在世界上影響很大,據說黑格爾創立辯證法,就是受了道德經的啟示,計算機的發明者創立的二進製,也是受道德經啟示。美國紐約時報把老子推選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位作家之首。老子在世期間,隻留下一本書,那就是道德經。道德經是本什麽書?是一本講述大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的書,是一本講述人和萬事萬物怎樣產生、發展、壯大直至消亡的客觀規律的書。

那麽,道德經是不是隻能由專家學者在書齋裏去研究,與我們普通人關係不大呢?不是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說的話很容易明白,也做得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沒有做不到的。道德經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係是很緊密的,隻不過大家還不夠了解。比如有很多說法和典故就出自老子,比如金玉滿堂,出生入死,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等等。可以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運用著老子的思想。有人說,看了道德經,常常會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醍醐,古時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醍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他覺得生活當中曾經走過的彎路,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都被道德經書中短短幾句話就給說透了,說準了。還有人說,道德經是人生的一道門檻,看之前和看之後,你對人生的態度將會全然不同。

究竟怎樣來看待老子的思想,在我們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去解讀和運用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不是為了進行學術研究,而是探討怎樣把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揭示的大智慧,那些字字句句皆客觀的規律性的思想運用於現實生活,因為老子的說法非常有助於我們建立和諧社會。

我們要討論的是,人與人之間為什麽不和諧?它的根源是什麽?找到了根源,又應當怎樣去解決它?我們的祖先老子在道德經裏是怎樣看待這些問題的呢?道德經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什麽樣的人生道路?這條路怎樣走?怎樣才能建立和諧的內心世界,進而建立和諧的外部人際關係呢?

第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為什麽不和諧?它的根源是什麽?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動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在低等動物身上的實驗發現,把一頂帽子扔到正在玩耍的一群猴子中間,猴子會為了搶到這頂帽子而相互發生爭鬥,拚命地追打、撕咬,如果是兩群猴子,戰鬥就更加慘烈,被咬傷、抓傷的猴子會有一半多。一頂帽子對猴子有什麽實際意義呢?一點兒也沒有。一場爭鬥之後,拿到帽子的猴子會感到索然無味,然後將帽子扔掉,其它猴子也因為打鬥得疲憊而無人再去理會地上的帽子,它們顯然忘了剛才是為什麽爭鬥。同樣的實驗,將喝酸奶的吸管扔給海豹,海豹也會成群地來搶,搶到了有什麽用呢?沒有。水中的青魚會集體搶一根水草,搶到水草的草魚,會將水草含在嘴裏,吐出來又吸進去地玩耍,如果其它青魚不來搶,搶到水草的青魚就會覺得沒有意思而將水草扔掉。這些實驗表明,低等動物經常為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東西而發生爭鬥。動物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無論是猴子還是海豹和青魚,它們如此地爭鬥搶奪,都是為了一種內在的滿足感,為了得到一時的滿足。而這種滿足必須要其它動物的配合,如果其它動物都不喜歡帽子、吸管或者水草,都不來爭奪,那麽爭鬥就不會發生,那些爭鬥的東西在它們眼中就沒有價值。這裏講的是低等動物為毫無價值的東西進行爭鬥。

那麽人類社會呢?看看我們周圍,每天都在發生一些不和諧的人和事;上公共汽車,大家往往爭先恐後,為的是搶一個座位;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小事,有時可能會釀成大禍;一次,一個小夥子為了搶位子坐與人發生爭執,又恰好與那人在同一個車站下車,小夥子怒氣未消,朝著那人肚子上踢了一腳;這位小夥子在部隊當過武警,會個三拳兩腳,這一腳踢得那人當場倒地,起不來了;那人倒地的地方說來也巧,正在一個派出所門前,民警馬上出來,把那人送到醫院一檢查,腸子踢斷了;這下小夥子被以故意傷害罪起訴,賠了那人一大筆錢,自己還被判刑三年,緩刑三年,一份很好的工作也丟了。為了什麽?就是為了在公交車上搶個座,值得嗎?還有一件事,發生在今年元宵節,即墨兩個學齡前兒童為放鞭炮的事吵起架來,動了手;其中一個的叔叔在旁邊拉了偏仗,另外一個孩子就吃了點虧;跑回去跟父親一說,父親生氣了,招來弟兄去找;對方也有準備,一大幫親戚在等著,結果一場混戰,父親被對方的凶器刺中心髒,死了;對方被抓到派出所,問他孩子為什麽打架,他也不知道,那為什麽動手打呢?原因很簡單,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就是這麽一個簡單的原因,致使一個大人喪命,另一個人也麵臨法律的嚴肅處理。這兩件事的內在原因,與猴子爭帽子,海豹爭吸管,草魚爭水草有什麽本質差別嗎?也就是說,這種爭鬥有價值、有意義嗎?

當然,這裏說的是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爭鬥後果的事。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不和諧,明爭暗鬥的事就更是司空見慣,評先進,大家要不要爭呢?評職稱,爭不爭呢?提拔幹部,爭不爭呢?漲工資,爭不爭呢?都要爭嘛。

對於人們爭鬥的各種事端,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係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比如評先進、評職稱、提拔幹部、漲工資等等,這些都是關係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事。因為評先進、評職稱、漲工資,名額往往是有限的,大家都希望自己得到,就會發生明爭暗鬥。這是一種類型的爭鬥。另一類爭鬥則與切身利益無關,就是在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無足輕重的事情上,人們會發生爭鬥;比如孩子打架,搶座位之類的事。或者是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大家也都願意爭,來證明自己的正確。人們之所以在這樣一些事情上發生爭鬥,源於人們心中的那口氣,什麽氣?就是遇事好爭先、爭上風、生怕吃虧的那口氣。爭到了先,爭到了上風,占了便宜,他就感到滿足;反之,他就咽不下那口氣,就要為此而爭鬥。這時的爭,純粹就是要爭那口氣,所謂不蒸(爭)饅頭爭口氣。

怎樣看待這些問題?如果我們認為,在這些問題上非爭不可,那就是說,爭鬥是不可避免的,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和諧相處。但是,能不能有其它選擇呢?人與人之間能不能不爭鬥,從而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自己也獲得美滿人生呢?這就需要我們改變思維方式,改變心態,換一個角度來對待人生。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我們的祖先,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出的怎樣建立和諧人生的理論。

一、道德經提倡為人處事應當柔弱處下,不爭而善勝。

首先,人之所以要爭鬥,是基於一個共識,就是每個人都希望成為生活的強者。爭強好勝,對一般人來講,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強者呢?道德經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這就是,真正的強者往往表現出來的卻是柔弱處下。也就是說,真正的強者是不與人爭鬥的。但這個不爭鬥不是逆來順受,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以不爭鬥的方式去取得人生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這也就是所謂的“不爭而善勝”。換句話說,不靠爭鬥,而是靠在和諧地處理人際關係中去取得成功。那麽,不去爭鬥能夠取得人生的成功嗎?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需要分幾個部分來學習討論。今天我們先來學習道德經的一篇課文,就是第四十六課“柔弱”。

在學習課文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看看蒙牛的總裁牛根生成長的曆程。

蒙牛全稱"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之初的蒙牛在全國排名1116位,總資產1300多萬。6年之後,2004年蒙牛乳業收入達人民幣72.138億元。根據AC尼爾森的統計,蒙牛乳業占液體奶市場的市場份額已經由200312月的17%上升至200412月的22%,領先行業;20053月,達到25.4%,穩居全國第一。牛根生在2003年被評為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蒙牛成立於1999年。他的創始人牛根生在這之前是伊利的副總裁,被當時的伊利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一起被趕出蒙牛的還有他的一些部下,為了謀生,他們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行業,成立新的乳業公司,起名蒙牛。

蒙牛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遇到了許多明槍暗箭,但是牛根生始終選擇的是“不爭”,當弱者。

蒙牛初生,遇到許多莫名的挫折。比如,運奶車被人半路截下,奶被倒掉;在呼和浩特市辛辛苦苦樹立起來的廣告牌,一夜之間被人砸爛推倒;有人出600萬巨資收買一些媒體發表攻擊蒙牛奶質量的文章;等等,可以說是處處有人給他們設絆子。牛根生對此並沒有針鋒相對地還擊,相反,他選擇的是忍耐。為了減少與其他同行的衝突,他製定了三個凡是的政策,一是凡是伊利等大企業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奶站;二是凡是與伊利收購標準、收購價格不一致的事不幹;三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這樣做的目的是,就是不與伊利爭奪奶源,消除同行的敵意,從而保護自己的生存。

牛根生的不爭還表現在他宣稱要做的是內蒙第二品牌。2000年前後,蒙牛提出“創內蒙古第二品牌”的創意。當時伊利是第一品牌,蒙牛不知名,連第五也排不上。2000年,蒙牛買下呼和浩特市戶外廣告牌,上麵寫的口號是“蒙牛乳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千裏草原騰起伊利、興發、蒙牛乳業”。

這些做法表明蒙牛放低姿態,回避與同行的正麵衝突,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行的敵意。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當某大企業因為對蒙牛采取了不正當競爭手段,而將受到重罰的時候,蒙牛並沒有乘機打倒對手,而是采取了共贏的態度,給對手一個生機。

這家大企業曾經派人半路攔截蒙牛的運奶車,並且把奶倒掉;曾經將一夜之間矗立起來的蒙牛廣告牌在另一夜連根拔掉;曾經惡意地斥資600萬元收買媒體對蒙牛實施有計劃的新聞誹謗。蒙牛先後遭受了新聞誹謗和來自犯罪分子的連環恐嚇。一句話,對手必將蒙牛置之死地,牛根生卻一直不對此做出回應,反而一直將對手稱為乳業的第一品牌。直至有些新聞媒體對蒙牛的質量進行了連續的歪曲報道,使蒙牛麵臨滅頂之災時,牛根生才給溫總理寫了一封信,希望對此進行調查,還蒙牛的清白。有關部門經過調查,做出處理決定前,征求牛根生的意見,一是讓對方在媒體公開賠禮道歉,二是按照對方付給媒體600萬的十倍,也就是6000萬賠償蒙牛損失,三是要對方保證下不為例,永不再犯。牛根生卻隻接受第三條,拒絕了第一條和第二條,他認為第一條可能使對方遭受巨大的名譽損失,給企業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而他卻希望與對方共生共榮共贏,不希望對方因此垮台;第二條,他認為數額太大,給對方造成太大損失,他不接受,他把這筆賠償金視為自己給對方繳納的學費,因為自己以及許多部下的乳業知識是從這家大企業的工作中學到的。所以他不接受對方的賠償,隻接受第三條,就是下不為例,永不再犯。

可能有人會說,牛根生為什麽要這麽做呢?比如,明明別人在打壓他,恨不得置他於死地,他為什麽不但不反擊,卻要反過來給對手打廣告呢?對手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要擠垮他,上級經過調查,準備給對方作出嚴肅處理時,他為什麽要從寬處理對方,化敵為友呢?怎樣來解讀他的這些行為?其實,他這些做法恰恰是符合了道德經關於為人處事的原則。據說,牛根生在成立蒙牛集團之前,曾經認真學習了道德經。

道德經在第四十六課“柔弱”中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器。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在這篇課文中,道德經首先揭示了人和萬物生死的規律。就人來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說的是人生下來就是柔弱的,剛生下來的小孩,全身都很柔軟,但長得很快,從兒童、青年、壯年、老年到死亡,死後就變得非常堅硬。

就萬物來說,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說的是萬物草木生長時很柔脆,春天花草樹木,長出的嫩芽非常柔弱,而且很脆,一碰就斷了,但生長力很強,一天一個樣,秋天死後就變成了枯黃。

從人和萬物生死的規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人和萬物在生命力旺盛的時候,在走上坡路的時候,都是柔弱的,而當它們開始變得堅強的時候,就是走下坡路的開始。當它們完全堅強的時候,就是死亡的時候。

道德經從人和萬物生死的自然規律中,總結出強弱與生死的關係,那就是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說,堅強的就是要死亡的,通過人和萬物的生死說明了,弱者生,強者死,越堅強越接近死亡,柔弱的就是生長的,生命力特強。這就是說,從自然規律的角度來講,強者是走下坡路的,弱者生命力強,走上坡路。

我們用道德經這個理論來分析牛根生的做法,他在殘酷的商戰中,並不采取針鋒相對的對抗方針。相反,他以弱者的姿態處處退讓,避免正麵衝突。而且在對方麵臨製裁的時候,真心誠意地為對方著想,給對方留一條生路,也就是道德經說的抱怨以德。與此同時,他埋頭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比如,2000年,蒙牛的資金還很緊張,牛根生卻突然決定上"運奶車桑拿浴車間""閃蒸設備"."運奶車桑拿浴車間"在國內尚屬首例。奶罐車從奶源基地每向工廠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壓噴淋設備下進行酸、堿、蒸汽及開水清洗,最大程度地保持牛奶的原汁原味。"桑拿"設備需要300多萬,一年的運行費用也是300多萬。"閃蒸"工藝,是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礎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從而使牛奶的味道更加純正。隻不過,每生產一噸牛奶都要比同類不"閃蒸"的企業少掙300塊錢。結果,就是別人看來多此一舉、增加成本的兩項措施,很快讓蒙牛牛奶的質量在老百姓心目中變得"有口皆碑",銷量大幅度提升,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蒙牛奶供不應求的現象。蒙牛少掙了一些錢,但是在質量方麵和其它產品拉開了檔次。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麽呢?是他最終因為自己的產品質量被國人所認可,而且開發出了一些新產品,如蒙牛酸酸乳,一炮打紅,最終取得了勝利。那個想整他,把蒙牛扼殺在搖籃裏的對手,最後因為貪汙、挪用公款而被判了十五年徒刑,但是那家企業依然發展著,成為與蒙牛並駕齊驅的大乳業企業。所以牛根生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想贏個三回兩回,三年五年,有點智商就行;想做個百年老店,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用道德經的觀點來分析,當弱者,不與人爭鬥,從表麵上看,似乎與競爭社會不相容,從眼前看,也可能會暫時吃虧。但是由於你符合了客觀規律,也就是堅持了符合客觀規律的德,你的發展基礎是很牢固的。從長遠看,你必定會勝利,會成功。 

 道德經把這個規律引用到社會生活中,指出,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器。意思是說,兵強的打敗仗,曆史上很多例子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如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麵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麵形成的關鍵。官渡之戰以後,曹操陸續消滅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是為了乘勝消滅江東的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麵分析;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在於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他自認為自己強大,不把對方看在眼裏,以為可以以強勝弱,輕易取勝;結果被對方以弱勝強,最終應了那句老話,驕兵必敗。這種以弱勝強的戰例在現代也不少見,比如美國是二戰後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但是朝鮮戰爭他打贏了嗎?沒有;越南戰爭打贏了嗎?沒有;伊拉克戰爭打贏了嗎?也沒有。

木強則器。木強則作器皿,樹木長大了,就要被砍伐,造房子、做家具等。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顆大樹,它的樹幹上有木瘤疙瘩盤結,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小樹枝卷曲,不符合規矩,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正因為它不適合作棟梁,反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如果不是這樣,它早就被砍伐了。

由此,道德經得出的結論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大的走下坡路,走到最高處,不能再上了,所以隻能往下走;柔弱的走上坡路,不能再下,隻能往上走。

總而言之,道德經認為,如果按照客觀規律為人處事,人要想取得成功,應該當柔弱者,而不是當所謂的強者。因為隻有柔弱的,才是始終走上坡路的,爭強則必定要走下坡路。

二、為什麽要柔弱處下

有人會說,現代社會就是競爭社會,不做強者怎麽生存?怎麽取勝?是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得人生的成功,問題是,你究竟采取什麽方法去取得人生的成功,換句話說,你究竟選擇走一條什麽樣的人生道路。

一條道路是,做所謂的強者,那就要去與人爭鬥,在爭鬥中去取勝。在這條爭鬥的道路上,不論你的最後結果是勝利還是失敗,你都要麵臨這樣一些問題。

首先,你將隨時樹立對立麵,也就是樹敵。既然是與人爭鬥,就必然有對立麵,必然樹敵。爭鬥的結果,如果是爭勝了,爭敗了的一方不甘心,必然要尋機報複,或者找個機會再使你失敗,對立麵就在這些爭鬥中產生了。

第二,爭鬥是無止境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這個欲望爭到了,新的欲望又產生了;為了實現新的欲望,又要與人爭鬥,又要樹立新的對立麵。

第三,隻要爭鬥,就不可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因為爭鬥,他將有一個充滿了煩惱和焦慮的人生。因為你想與人爭鬥,想著怎麽去戰勝別人,別人同樣也在這樣想;互相爭鬥的結果,使人的一生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他要不斷地為此而感到焦慮和壓力,這一次爭勝了,新的爭鬥又開始了,他不得消停,永遠在考慮怎樣與人爭鬥,他的內心世界是一個爭鬥的世界,不是和諧的世界,他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就象一個古希臘神話。英雄海格裏斯,走路時發現腳邊有個袋子很礙腳,擋路,就踩了它一腳。不但沒踩破,袋子反而越踩越膨脹。於是拿木棒砸它,更加膨脹,最後竟然膨脹到把路堵死了。這時,有個聖人過來對他說,忘了它吧,離開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當初;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這個神話說明了什麽?就是爭鬥是沒有出路的,隻能是把自己的路堵死。隻有不爭,才能走自己的路,往前走。

道德經為我們指出的另外一條人生之路,就是不與人爭鬥,以柔弱的姿態處事。那麽,究竟怎麽個柔弱法呢?是不是要我們逆來順受呢?或者是消極地無所作為呢?不是的。道德經在這裏講的柔弱,專門指的是不與人爭鬥,不要去整人,不要去與人爭名利、爭得失;但是不與人爭鬥,並不是說,要你甘於當下遊,甘於落後,而是要你學會在競爭的社會中不爭而善勝。

我們看,牛根生的做法是強者還是弱者?表麵上看,他是弱者,在麵臨可以將對方一下子打倒在地的機會時,他選擇的不是與之爭鬥,而是給對手一個生機,希望與對手共生共榮,也就是共贏。他沒有把精力放在怎樣打敗對手上,而是放在怎樣提升自我上,也就是怎樣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上,從而做出了一個不爭而善勝的典型。

從這個事例中來看道德經的相關論述,我們可以看到道德經給我們指出的另一條人生成功之路,這就是,不去與人爭鬥,哪怕別人整自己,也盡量避免與之正麵衝突,即便在分出是非曲直的情況下,也給對手一條活路,決不報複。這樣做,從眼前看,從暫時看,自己會蒙受一定的損失,比如蒙牛遭遇鮮奶被倒掉,廣告牌被砸,遭到新聞媒體連續的公開批評,這些對剛剛成長的蒙牛打擊是很大的,但是牛根生堅持不與對手爭鬥,而是始終報之以善意。看起來柔弱,實際上卻是真正的強者。我們可以想一想,有幾個人能做到有牛根生的這樣的寬廣的胸懷?有幾個人能忍得住對手一而再、再而三的惡意打擊?並且在政府部門出麵要給對手以懲罰時,有幾個人能像牛根生那樣替對方著想,仍然希望與對方共生共榮?能夠做到上述這幾條的人很少,說明什麽?說明在當今社會,大家都選擇走所謂當強者,與人爭鬥的道路,不願意當弱者,這也是社會人際關係不和諧的根源之一。

還有一個例子,說的是一位農村姑娘,家境貧寒使她養成內向、沉默寡言的性格。大學畢業後進入深圳一家香港貿易公司實習,三個月實習期滿後,是否能留下呢?業務主管說,這個女孩連話都不願多說,留下也沒什麽用。香港老板說,是沒什麽用,但是也沒什麽壞處,就再讓她幹一段時間吧,於是延長了她的實習期。過些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公司有一批貨準備明天裝船運往德國,這天下午,公司派了六個人前去倉庫驗貨,規定每三箱貨中抽檢一箱,共二百箱。剛開始驗貨不久,突然停電了,夏天的深圳氣溫很高,一旦停電,倉庫裏沒有了空調,頓時象在烤箱裏一樣,熱得讓人受不了。其他五個人紛紛表示不能幹了,回公司去了。隻有這個女孩留了下來,她想,如果今天不能把貨驗完,勢必影響明天裝船,而船是不會因此而等貨不開的,一旦貨沒驗完,船開了,就會影響交貨日期,導致違反合同的事情發生,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於是她堅持按照要求驗完了全部貨,又找了幾個臨時工,以每箱一元搬運費的代價把貨從倉庫運到馬路上,裝上卡車運到碼頭。到了月底,老板在查賬時,發現了她支付給臨時工的二百元搬運費白條,問是怎麽回事,業務主管抱怨這個女孩自作主張開白條,老板問清原因後什麽也沒說。第二天,這個女孩接到人事部通知,到公司的每個部門實習一個月,幾個月後,女孩就熟悉了公司的全部業務,老板任命她為公司最大的綜合業務部門的主管,女孩照樣兢兢業業地工作,直至有了自己的公司。

以上這些成功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成功人士都是堅持不與人爭鬥的人。他們的注意力不在怎樣戰勝別人上,而在怎樣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就是道德經提倡的人生道路,做不與人爭鬥的所謂的弱者。這些人不與人爭鬥,從表麵上看,似乎弱,有時還會吃虧,但是從最終結果看,他們走了一條不爭而善勝的道路,不與人爭鬥,卻取得了人生的成功。可以說,他們是真正的強者。

當弱者,走不爭而善勝的道路,要有這樣幾個思想準備。

首先,這裏講的勝利,是從長遠來說的,不是講一時一事,因為從一時一事上看,或者從眼前看,從暫時看,他未必很成功;

其次,正因為是著眼於長遠,所以不會是一帆風順,會遇到挫折,遇到不順,看你能不能堅持;

第三,能夠堅持走這條路的人,他的人生觀,不是單純以物質財富的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作為衡量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而是他始終堅持著自己做人的道德底線,決不為眼前利益喪失做人的底線。隻有堅持這個底線的人,才可能不怕困難和挫折,堅持做所謂的弱者,最終取得不爭而善勝的理想結局。

第四,我們要遵循的道德準則,不是單純美好的願望,而是一種符合客觀規律的道德準則,是科學的道德準則。比如一個人掉進大海,你明明不會遊泳,要不要去救?如果去救,可能你舍己救人,精神可嘉。但結果卻是兩人一起溺水淹死。這樣的道德可敬不可取,為什麽?不符合客觀規律。你明明不會遊泳,跳下去也沒用,反而賠上了自己,這就違反了客觀規律。我們要遵循的道德,絕不僅是單純的美好願望,或者是一時衝動,而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行動,這樣才會有好的結果。我們要當弱者,也不是一味的逆來順受,或者不講原則,而是要有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的處事方法,去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取得對大家都好,也就是共贏的結果。

所以下麵我們就來看看,老子在道德經中教我們應當怎樣當弱者。道德經對此有很多論述。我們今天先來講其中的一個方麵。

二、弱者處事應當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強為之容。

在講道德經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個曆史典故,這就是著名的將相和。《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3個故事的聯係:澠池之會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麽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隻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瑕疵,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麽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趙王齋戒5天,秦王也要齋戒5天,並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隻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隻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麵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隻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拚了!秦王被逼得沒法,隻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麽樣,隻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麽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麵。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麽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這個故事用道德經來解讀,反映了道德經的一個什麽思想呢?

道德經在第七十一課“微妙”中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說的是古時候會當兵的,他是怎麽做的呢?微妙玄通,打仗微妙處事玄通。意思是說,這樣的人為人處事是很微妙的,而且是很玄通的,微妙玄通到什麽程度呢?深不可識,一般人還不知道。就是說,他處事微妙玄通,但一般人還看不出來。比如。藺相如知道廉頗要尋機給他難堪,他是怎麽做的呢?以他的口才,秦王尚且拿他沒辦法,廉頗想來也是不在話下。他為什麽不迎難而上,反而選擇了回避呢?他為了避免衝突,托病不去上朝,外出碰上廉頗的馬車,馬上繞個彎子躲開,這讓他的部下很不理解,為什麽您要怕廉頗呢?怎麽見了他就象老鼠見了貓一樣,您不是這種性格的人呐。這就是道德經講的,古之善為士者,古時候會當兵的,也就是會做人的,會處事的,比如藺相如,他是怎樣做的呢?微妙玄通,他處事是既微妙又玄通,玄通可以說是處事圓滑,但這裏講的圓滑不是講八麵玲瓏,沒有原則。而是講為人處事不要鋒芒畢露,不要棱角太多,動不動就不高興,動不動就生氣,別人一碰你就會感到疼,棱角太多了嘛。時間長了,誰敢接觸你呢?隻能是敬而遠之。處事玄通的人就不是這樣,他是圓的,也就是他通常都是和氣待人,別人有時觸犯了他,他也不計較,別人也不會感到不舒服,這樣一來,他就會引起別人的好感,當然他的人際關係就和諧了。微妙呢,講的就是他雖然外表和氣,很好接近。但對事情他並不是沒有主見,沒有原則,隻是他處理的方法比較高明,所以一般人看不出來,所謂深不可識,就象將相和裏的藺相如,他為什麽要這樣讓著廉頗,一般人不理解。

夫唯不可識,唯一不可認識的,就是別人為什麽看不出來呢?是什麽原因呢?故強為之容,就是他能夠勉強容忍。也就是說,這樣的人,之所以能做到微妙玄通,他最大的長處在於,不論對什麽樣的人和事,他看得慣的,看不慣的,都能夠勉強自己去容忍。用我們現在的語言講,這是一個很有涵養的人。比如藺相如,你說他怕廉頗嗎?不是的,他自己說,秦王和廉頗誰厲害?秦王厲害,既然我連秦王都不怕,為什麽要怕廉頗?但是為了趙國的國家利益,我必須要讓著廉頗,因為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你看,這就是藺相如的高明之處,他不怕廉頗,但是,為了趙國的國家利益,他可以不要個人的麵子,忍氣吞聲,讓著廉頗。說是忍氣吞聲,那是表麵上,其實在心裏麵,他是無所謂的,我就低你三分又怎麽樣?毫發無傷嘛,既然是為了國家的利益,這點麵子要不要都無所謂。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能夠對那些損害自己利益的人和事采取容忍、寬容態度的人,都是胸懷寬廣的人。一個把個人麵子或者個人利益看得很重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容忍的。當然,有時候,他心裏也會不高興,但是,他能夠強為之容,勉強自己容忍。盡管不高興,但是我讓著你,這就是修養,就是做人的一種境界,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所以,道德經在這裏講的是,為人處事,要想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必須要學會容忍,這是處事的要訣。容忍是化解或者緩解矛盾的一種智慧,是一種胸懷和度量,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的道德準則,是一種科學的處事之道。

有人可能會說,藺相如是為了國家利益,我這是為什麽?我又不是國家大幹部。那你總有個單位利益吧,有個家庭利益吧,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單位也是人和萬事興嗬,所謂和氣生財嘛。有人可能又會說,那我老是讓著別人,不是太吃虧了嗎?這裏又用得上前麵講的道德經的思想,不爭而善勝,當然,這裏的勝,不是要你去戰勝誰,而是說,最後你吃不了虧。

這裏給大家講一個學習了道德經之後,妥善處理人際糾紛,不爭而善勝的實例。這個小夥子是武漢的一所醫科大學畢業的,他(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科裏有一位小夥子和甲同時進科,甲是重點大學畢業,他(乙)是普通大學畢業。為了和乙搞好關係,甲對乙一直很友善,從來不提什麽重點普通之類的話,不在背後議論任何人,也刻意避免在他麵前顯示什麽“能力”。可是乙卻打定了主意要和甲比個高下,這一點甲當時並沒有料到。後來才知道,乙把甲的一切大小過錯、弱點添油加醋廣為傳布,很多都傳到甲的耳朵裏來了。甲當時聽了當然有些不高興,但沒有太在意,忍住了,依然熱心待乙。但是這番好心沒有得到好報,乙還是繼續詆毀甲的形象,說甲的壞話。怎麽辦呢?沒有辦法,甲隻有按照道德經說的容忍,忍受,不跟乙爭。工作的時候不受乙的幹擾,認真細致地看好病,盡量解決病人的問題,平時仍然和同事們搞好關係。乙呢,可能是太把注意力放在爭鬥之上了,工作沒搞好,幾次出了隱患,所以開始乙告甲的狀還能奏點效,領導聽了也找甲談話。後來輿論很快就發生了變化,科裏人都說甲比較穩重、待人誠懇、不背後損人、做事也踏實,象個有經驗的醫生;說乙輕浮、不踏實、待人不誠、做事讓人不放心。病人也比較放心甲來治療。所以後來乙再在背後說甲的壞話時,竟然遭到了別人的教訓,要他多向甲學習做人做事的品格。沒有了這些爭鬥的幹擾,甲就能比較專心地致力於業務的提高,發表了幾篇文章,後來又逐步提高了學曆,讀了博士。因此工作、晉升都比較順利,乙因為文章少了,晉升推遲了一年,學曆提高也慢了幾步(甲讀博士的那年乙讀碩士)。其實憑心而論,乙的智力在甲之上,記憶力也很強,隻是他好爭鬥、偷懶,甲盡量按道德經,不爭、為學,幾年下來差距就出現了。甲認為。他自己的經曆說明了道德經的一個道理,說明“不爭”確實能取勝,而且勝得徹底,勝得人們心服。這就是說,學會容忍,也許眼前看,你可能吃點虧,但是隻要堅持下去,在容忍的同時做好本職工作,最終你不會吃虧,可能還得到的更多。

有人要問了,這種容忍,究竟要容忍到什麽程度呢?道德經說,豫焉若冬涉川,如象冬天過河那樣,卷上褲腿,打著赤腳過河,河水冰冷刺骨,疼痛難忍,必須忍得住才能過去;猶兮若畏四鄰,憂慮象怕鄰居一樣,遠親不如近鄰,親戚再好,遇到緊急事情幫不上忙,遠水救不了近火,鄰居關係搞好了,遇到緊急事情一叫就到,問題一下就解決了。有時你的鄰居可能素質不太高,遇事比較計較,那你就讓著他嘛,不讓的話,抬頭不見低頭見,搞僵了心裏總是不舒服。所以要象搞好鄰居關係那樣,去容忍對方。儼兮其若容,嚴格要求自己容忍,有的人要別人容忍,自己不容忍,有的說我能容忍,你也必須要容忍,這都不行。嚴格要求自己容忍,就是不管別人是否容忍,自己首先要容忍。渙兮若冰之將釋,渙散時好象冰融化一樣,沒有棱角,碰到也不割手,也就是說,平時不擺架子,與群眾打成一片,不驕傲自滿。敦兮其若樸,待人厚道樸實,曠兮其若穀,胸懷寬廣若穀,宰相肚內能撐船,什麽事情都能容,別人罵了你,不隻是表麵不還口,更不能往心裏去,絕不能懷恨在心,將來圖報複,胸懷寬廣就是挨了罵,不往心裏去,過了就了了,當成沒有發生這件事一樣,以後見了罵你的人,照樣熱情地接待,就象藺相如對待廉頗那樣。混兮其若濁。

與士兵混在一起成為汙濁,在封建社會裏,當兵的就是欺壓老百姓,奸淫燒殺無惡不作,你作為一個士兵,必須一起去,但壞事你不做就行了,惡名還是得承受。也就是說,有時別人做的一些事自己看不慣,不願意做,你可以不做,但不要表現出來不滿,而應當容忍。必要時,如果是工作需要,也可以一起去做,混兮其若濁嘛。

為什麽要混兮其若濁呢?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本身就是什麽人都有,善的、惡的、好的、壞的,各種脾氣的、各種性格的,什麽樣的人都有。每個人的家庭不一樣,生長的環境不一樣,受的教育不一樣,自然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法也不一樣。就象我們現在常說,要看到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它的多樣性,社會上的人也是存在著多樣性。混兮其若濁說的是,在這個多樣性的社會環境裏,我們隻能去適應這個多樣性,不可能是社會來適應我們。怎麽去適應呢?人就要學會調整自己,調整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學會容忍,容忍人的多樣性,並且要和多樣性的人混在一起,即便是汙濁的環境,你也要能夠適應,否則就無法生存,如果不容忍,硬按自己的一套去做,就會經常碰壁,給自己帶來很多煩惱。

但是,容忍並不意味著你放棄原則,並不是要你成為八麵玲瓏的滑頭。道德經接著又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誰能在汙濁中安靜下來慢慢澄清呢?就是說,在混兮其若濁的同時,你頭腦是清醒的,心裏是有數的,你有自己做人的準則,有自己做人的底線,在隨波逐流的同時並不喪失主見。保此道者,保住這種道的,不欲盈,沒有多大欲望。夫唯不盈,唯有欲望不多。故能蔽不新成,才不會去表現自己,不會吹噓、誇耀自己,所以才能隱蔽自己不突出。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能夠做到容忍不同的人,對看得慣的人、看不慣的人都能容忍。遇到事情,能夠讓別人,不怕自己吃虧,能夠做到這些的人,必定是沒有很大欲望的人。如果一個人私心太重了,對一點點蠅頭小利都看得很重,斤斤計較,生怕吃虧,什麽都想得,這樣的人是欲望很大的人,他就不可能做到去容忍別人。能夠做到容忍的人,必然是欲望不大,也就是不計較個人得失,吃點虧無所謂的人。這樣的人要不要個人利益?也不是不要,但是他看得不重,看得比較淡。道德經還有句話,叫恬淡為上,凡事都要看淡一些為好,看重了就被套住了,就鑽在裏麵出不來了。阮玲玉為什麽要選擇自殺?因為她把流言蜚語看得太重了,看得太重了她就受不了,就要尋短見。換個角度來看,她的心胸未免狹窄了一點,為了流言蜚語就不要命了,太沒有價值了。藺相如為什麽能夠容忍廉頗呢?因為他對廉頗要侮辱他這件事看得很淡,他心裏想得不是個人得失,而是國家利益。比起趙國的興亡來,這算什麽呢?中國有句俗話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把小事看重了,把一時的得失看重了,人就會經常煩惱。看淡一些,不看一時一事,而是著眼於長遠,人的心胸就開闊了,煩惱就少了。就象武漢那個醫生,當同行剛開始抓住他的一些小毛病、小過失對他進行攻擊,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到領導那裏去告狀時,他忍住了。他不是針鋒相對地去還擊他,而是不管他,他說他的,我埋頭幹業務,把病人治好,把業務提高。最後呢,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領導也明白了,群眾也明白了,那個人再說他,大家自然就不信了。如果這個人不是這樣處理問題,而是也心胸狹窄,和他互相爭鬥,最後的結果呢?隻能是半斤八兩,誰也不比誰好。

當然,道德經所說的這種容忍也不是無限度的。道德經說,正複為奇,正過頭就為奇,好事做過頭了就變成壞事。善複為惡,善過頭就變為惡。你如果容忍到沒有是非,不分青紅皂白了,那就違背了原則,也不符合規律,結果就會適得其反。究竟對哪些事要容忍,哪些事要堅持原則,在堅持原則的時候采用什麽樣的方法最合適,這就要靠自己去把握,這體現了一個人的水平和修養。

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道德經的兩篇課文,這就是第四十六課“柔弱”與第七十一課“微妙”。

這兩課對我們的啟示是什麽呢?就是為人處事,要想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首先要改變爭強好勝的心態,不要處處爭先。因為這必然導致你樹敵,堅強的結果是走下坡路,不可能長遠取勝;相反,我們應當甘當弱者,所謂弱者,就是要盡量避免與人爭鬥,把注意力放在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上。這樣一來,表麵上你是弱者,實際上你的生命力很強,你始終在走上坡路,在提高自己。隻要你堅持這樣做,一旦時機成熟,瓜熟蒂落,你就會自然取得成功,也就是要通過不爭,來取得長遠的勝利。

怎樣當道德經講的符合客觀規律的弱者?今天講了其中的一個方麵,這就是學會為人處事微妙玄通,也就是學會容忍別人,尤其是要容忍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要想避免爭鬥,必須學會容忍。看淡那些原來看重的事,看淡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容納一切。

                                 (青島 黎曉豔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