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如何運用道德經從容麵對金融風暴

(2009-12-23 06:13:28) 下一個

在當前嚴峻的世界經濟形勢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新加坡也首當其衝:股市大跌,房地產價格不斷下調,失業率創五年來新高,公司減薪、縮短工作日等等,國人紛紛受到影響,隨之而來是情緒上的焦慮、不安、煩躁、失望、擔心等等。大家的情緒仿佛隨著股市一下子跌倒了穀底。特別是當自身利益受到損傷的時候(失業,減薪等),當然也難免的會對家人發泄一下不滿的情緒,可能家裏的小孩子也難逃池魚之殃,受到大人的斥責。或許由於經濟的發展,我們已經習慣生活在高節奏的步伐下,一旦經濟放緩,我們反而變得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道德經,學習老子的智慧,嚐試著改變我們對生活的看法,從而調整好我們的情緒,提高我們自身對環境適應的“柔韌度”,從而麵對挫折、失敗、困難更從容,更坦然。

           我們先介紹一下老子。老子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比老子晚了二十年。相傳孔子曾經去求教於老子,回來後對他的弟子讚歎說,我見了老子,猶如見到了天上的龍。對老子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子在世界上影響很大,據說黑格爾創立辯證法,就是受了道德經的啟示,計算機的發明者創立的二進製,也是受道德經啟示。美國紐約時報把老子推選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位作家之首。香港知名人士李兆基先生一家乘專機前來陝西參加論壇(國際道德經論壇,2007423),專機有兩架,來了六七十位嘉賓。李先生要求家人必須著正裝準時來聽《道德經》。他還邀請了香港經濟界的不少知名人士,如霍英東的公子、女兒等。 所以這些,都從一個層麵說明了老子道德經的高深和現實意義。那麽道德經到底是本什麽書?是一本講述大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的書,是一本講述人和萬事萬物怎樣產生、發展、壯大直至消亡的客觀規律的書 

那麽,道德經是不是隻能由專家學者在書齋裏去研究,與我們普通人關係不大呢?不是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說的話很容易明白,也做得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沒有做不到的。道德經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係是很緊密的,隻不過大家還不夠了解。比如有很多說法和典故就出自老子,比如金玉滿堂,出生入死,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等等。可以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運用著老子的思想。有人說,看了道德經,常常會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他覺得生活當中曾經走過的彎路,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都被道德經書中短短幾句話就給說透了,說準了。還有人說,道德經是人生的一道門檻,看之前和看之後,你對人生的態度將會全然不同。 

            在過去幾年中,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雖然最近有所起色但是離真正的實體經濟複蘇還尚有一段時間。在過去這段時間裏,新加坡的經濟備受衝擊,工廠關閉,員工被裁,縮短工作日,花紅大大減少,生意量銳減,這些都極大的影響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切身利益受到影響的朋友也自然會難免深感憂慮,前途未卜的迷茫時時纏繞著我們的思緒,如何麵對、看待這樣的經濟危機?我又該如何作才能盡快的擺脫不利的局麵?我的生活前途可以更好一些,更安全一些嗎?有些人也許就此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潭中,從此一蹶不振;有些人卻能在這一過程中,幫自己找到一個釋放危機的出口,走出危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老子道德經,從情商的角度來正確麵對金融風暴。 

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 

台灣演員蘇有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灣團體小虎隊的成員,曾經紅遍中港台的“乖乖虎”。蘇有朋還在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偶然被唱片公司的星探相中,被迅速包裝成為台灣地區演唱組合小虎隊的成員之一。令蘇有朋意料不到的是,幾乎一夜間他們便在全島躥紅了,緊接著就是在中國內地、乃至亞洲華人圈大紅大紫,乖乖虎蘇有朋的名字更變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隨之而來的是蘇有朋也一夜暴富了:買車、買樓、買股票……出手闊綽、大膽,在同齡人眼裏甚至有點揮金如土了。那一段日子持續了大約3年。但是輝煌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演藝事業也會到一個瓶頸期間,小虎隊也由於各種原因解散了,他回到生活,依然要去補回拉下的功課,為考大學作準備。重新成為一名高中生的蘇有朋整日閉門在家補課,夜以繼日就差頭懸梁錐刺股了。功夫不負有心人,蘇有朋得償所願考入了台灣一所名牌大學,而且是有前途的工科專業。終於舒了一口氣的蘇有朋,來到大學校園後才知道:一場更大的挑戰正在等待著他。 

中途退學遭遇人生低穀:準備考大學的那一年時間裏,蘇有朋隻是一心想著不能丟臉、考上就是勝利,然而等他坐在課堂裏才猛然發現:其實自己一點兒也不喜歡這個千辛萬苦考進來的專業。硬著頭皮學了兩個學期後,蘇有朋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也令他坐立不安:仍被視為偶像的他一旦出現不及格的成績,後果依然無法想象。 

重壓之下,蘇有朋做出了一個當時看來瘋狂的決定:退學。從大學校園逃跑後,蘇有朋選擇了到英國遊學,一方麵換換專業繼續深造,一方麵他是想躲到沒人認識的環境裏暫避調整。然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半年後,蘇有朋從英國回到台灣,那時候我整個就是一個待業青年,沒有學位,演戲也不是科班出身。表演過一段話劇,但不是很景氣。蘇有朋回憶說,小虎隊演唱組合的合約結束後,高額的演出收入一下子中斷了,還真是極不適應。那時他除了要負擔家裏麵的開銷,還要每月付出一大筆錢供樓、供車,真的有日子快要過不下去的感覺。 

更糟糕的是,本指望在股票投資上能大賺一筆的蘇有朋,又趕上了台灣股票市場的熊市,本來就對股票知之不多、又全權交給親戚打理,結果他的股票投資損失慘重。人生中錦上添花的事情不多,但雪上加霜的倒黴事卻有可能一樁接著一樁。那時蘇有朋最慘的情形是:已經賣掉了幾部車後,唯一留著自己代步的車子,好端端停在路邊也會讓人撞壞。人生就是這樣的巧合,蘇有朋人生最低穀的日子同樣持續了三年多。 

1997年,也就是蘇有朋24歲那一年,他被選中進入了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劇組。當年蘇有朋可沒想到(也根本顧不上想)該劇日後能有如此的轟動效應,隻是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表演業務,白天現學現賣,晚上抱著書本挑燈夜讀。跌跌撞撞般蘇有朋拍完了這部大戲,然後做夢般又一次走紅了。 

接下來,順風順水的日子第二次如約而至,當年的偶像歌手變成了現在的偶像劇明星,一部接一部的電視劇、電影,外加一張又一張的唱片,使得蘇有朋迎來了他的事業又一個巔峰狀態。然而年紀逐漸增大,再繼續出演偶像劇的日子似乎也慢慢到頭了。蘇有朋意識到:他事業和人生的第三次挑戰到了。但這一次蘇有朋似乎從容了很多,他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自己的應對法寶就是順其自然和逆來順受。 

人生本來就是高高低低的,高的時候有高的做法,低的時候有低的做法。其實人生也不是隻有事業,當你處在事業高峰期時,你就專心致誌工作,盡量多掙一些錢;而在事業的低穀期,你可以暫時放下工作,拿出時間多陪陪家人和朋友,多一些時間照顧自己的身體,可以做的事情一點不比忙的時候少,從長遠考慮,這些事情有時比工作更重要。” 

蘇有朋認為,人一生中必然要經曆波折與壓力,當危機來臨時,心態有時候比應對技巧更重要。他說:“我沒有覺得單憑人力就能夠愛幹什麽就幹什麽,我是比較隨緣的。我不會強求結果,你隻能自己盡力。但結果確實不是我努力就能夠決定的。” 

我想這裏他說的順其自然是指的在經過自己努力之後,對結果不強求,對外在客觀條件、因素不強求。逆來順受指的是我們心態上坦然麵對,不氣急敗壞,不圖求一下子就能擺脫困境。而事實上:你如果越想急於擺脫困境,往往也不能擺脫。 

            老子在道德經中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起起伏伏呢?他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在易損交替中生長發展的,這純屬自然,受益到一定程度就要受損,而受損到一定程度就要開始受益,完全受益或者完全受損都是不可能的。“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第六十二課   生 一),這段話是說:有些事情要先損而後才有益, 有的是先受益而後受損,人之所以要受教育,是因為不知道萬事萬物都是在益損的反複交替中生存。通過主觀努力,可以增強受益的強度,多受益,減少受損的程度,少受損,所以我(老子本人)也要受教育。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來學習這段話:一是萬事萬物都是在易損的交替中波浪式發展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過熱(供過於求),或者過於超前消費,或者其他什麽原因(經濟結構不能適應發展模式),就要開始走下坡路,走到一定的時候,經過經濟上的重新調整,消費的改變,又要從穀底開始走上坡路。這些是自然發展的規律,雖然每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都可能不一樣,但是這種動態發展的規律是不可違背的,這是客觀事實。其實不光是宏觀經濟如此,其他萬事萬物的發展也要遵行這樣的規律,拿我們人來說,收入增多了是好事,是受益了,但是也不可能無限的多下去,到了一定的時候又要受損,比如說投資失敗,生病或者家裏有什麽事情需要用大一筆錢,都是這樣易損不斷的交替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第三十五課   盈 之:保持盈餘,如你的收入,除去日常生活開支,還有剩餘,這已經不錯了。揣摩之後而高興,比那有錢的大款來說還差得很遠,但比那些生活困難的人,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人,那又好多了,這樣是不可能長期保持的。到一定時候,可能遇到意外事件或生病,又要超支或欠債;有時可能增加工資和獎金,收入又多了,所以要保持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況是不可能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人生不可能永遠保持受益或者受損的狀態,一定會有起起伏伏,這是自然的,這是無法避免的。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受益多,吃喝不愁,可是好景不長,自己吃喝懶惰,不求上進,坐吃山空,又由富有轉向貧窮。有的人生下來受損多,家裏窮或是什麽磨難,可是他很努力學習上進,吃的苦,長大後經過努力生活又過得很好,可是也有可能,日子過好了,又驕傲了,生活又開始奢侈享受,結果超出實際消費能力,或者對在經濟好的時候對壞的情況估計不足(Bad debit is made in good time.),又要是吃苦頭,走下坡路。所以說易損是不斷交替產生的。 

了解了這個客觀規律,我們不禁變得很坦然。既然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是不可違背的,那麽我們就應該坦然麵對,這樣遠遠勝過驚慌失措,然而這種坦然麵對不是束手無策,更不是意誌消沉,一敗塗地,而是心態的轉換,由對抗、抱怨、無奈轉換成接受、麵對、積極調整。與其整日苦悶在心中,不如放下包袱,總結失敗的經驗,調整自我,重新出發。 

我們來看看這麽一個小故事:俄羅斯人謝爾蓋·孔德拉季耶夫因失業心情鬱悶,一氣喝下至少8瓶伏特加酒,令醫生大為震撼。這名32歲工人不久前失業,為澆胸中愁緒,他邀朋友一起喝伏特加酒,一直喝到不省人事被送進醫院。醫生通過檢測發現,按俄市場上銷售的半升裝、酒精濃度為40%的伏特加算,他喝了起碼8瓶伏特加。這相當於雙倍能致命的飲酒量。幸運的是,經過醫生的盡力,他撿回了一條命。不過,蘇醒過來的孔德拉季耶夫發誓自己今後將滴酒不沾 

看了這個一個故事,我們在忍俊不禁的同時,對這位俄羅斯人的做法也有所反思:失業了,心情固然不好,但絕對不應該拿自己的身體糟蹋,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困難是暫時的,挫折人人都有,如果整日靠煙酒發泄,或者整天在家睡悶覺,把不滿情緒發泄在家人。孩子身上,絲毫沒有任何益處,反而受損更多。這就是老子在“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第六十二課   生 一)中提到的第二個方麵:通過主觀努力,可以增強受益的強度,多受益,減少受損的程度,少受損,所以我(老子本人)也要受教育。這個道理就連老子這樣的聖人也要受到教育,何況是我們這些普通的人。這裏老子所要表達的觀點就是我們不管在受損還是在受益的時候都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多受益,少受損。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幾個方麵:

一、受損的時候,要做到“自勝者強,強行者有誌。(第七十九課知人)”。有了不良情緒,要善於控製,自己戰勝自己才是強有力的人,強迫行事的人是有誌向的人。控製自身的情緒,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勇敢的麵對困難,這樣做才是強有力的人,有誌向的人。情緒不好,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調整情緒,例如多陪陪家人,加強鍛煉,出去旅遊等等。美國經濟下滑,一位在美國任教的中文教授介紹說:在金融風暴裏美國的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現在這類消費減少了,豪華聚會少了,大型派對少了,甚至餐館的生意也少了,大多數人開始在家中吃飯。出行也是盡量簡單,因為收入減少,購買豪華車的意願減低,不再羨慕和追求奢華、浪費,變得簡單、實際、實用,貼近生活,自己動手的家庭聚餐也多了,親情也貼近了,心態平和起來,欲望減少,消費開始壓縮,……但他們卻尋找到了快樂,發現了快樂的秘訣,卸下了原來的財富金錢的沉重負累,人們的幸福感上升了。      

二、在受損的時候,不要急於解決,更不能氣急敗壞,建議也不要在情緒極差的時候,做出一些重大決定(有的人投資失利,就急於扳回本錢,結果越輸越多)。相反,靜下來反思效果更好,總結過去,找尋新的起點出發。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第七十一課   微 妙)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誰能在汙濁中安靜下來慢慢澄清呢?誰能在安靜時慢慢運動生長呢?安靜下來後,靜則生慧,不斷提高自我(例如:新的技能培訓,企業轉型,結構調整),事情才會慢慢地改善。 

三、受益的時候,不要驕傲自滿,追求過於奢侈的生活。許多人在受益的時候(賺錢的時候)就驕傲自滿,生活標準不斷提高,也沒有考慮到將來壞情況來臨的時候,如何應對。生活標準提高,不斷加重負擔,其結果必然是麵對經濟危機的彈性抗壓差,稍微一有變故,往往是全盤皆輸(多米諾骨牌效應)。老子就這個問題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三十五課盈之):富貴後就驕傲,生活奢侈豪華,遇到困難無法應對,這是咎由自取。有這麽一位從事金融行業的本地人,月薪一萬四新幣,開寶馬車,住在一百二十萬新幣的高級共管公寓,加起來月供要67千新幣,可是他不久前被公司裁退了,馬上他的生活一下子就跌入穀底,寶馬成了巨大的負擔,賣掉了,房子貸款也成了問題,妻子開始不滿,關係也變得緊張,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不盡快找到工作,恐怕家庭也不保了。我們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不得不有所反思,如果他在平時就居安思危,做好準備,恐怕就不至於到了現在的局麵。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第四十三課易持在平安時期容易保持(賺錢的時候,經濟好的時候),做什麽事情都可以長期期堅持下去;事情未發生之前易於謀劃,好事會做得更好,壞事通過謀劃之後,就可以避免其發生或減少其損失。在出事之前就要預計到它的發展,(例如發生金融風暴前,就要預計到它的發生,做到應對措施,不要使自己的經濟債務大大超出存款)。未亂之前就要著手治理,亂子沒有鬧起來就治理好了,這樣就不會造成損失。 

四、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多做善事。多做善事可以使我們身心愉快,廣結善緣,人緣好,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幫(民間說法:貴人相助)。為什麽呢?道德經中說:天將救之,以慈衛之。(第十七課不肖)。遇到厄難時,上天將救助與你,以慈愛之心保護你。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但你為人慈善,是禍也躲得過。

了解了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事物的發展具有兩麵性,是矛盾動態的結合。受益和受損不是絕對的,禍與福同樣也是相伴的,兩者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裏關鍵就是看我們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化悲觀為樂觀,化失敗為動力,克服自身的弱點,這樣,禍事也可以轉化為福事。老子在道德經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第四十四課   其 政) 壞事中也包含了好事,我們去做一件工作,結果失敗了,做了一件壞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好的因素,我們利用好的因素,把失敗變成了成功之母;好事中也包含著壞事,我們工作、做生意成功了發了財,這是一件好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壞的因素,太高興了,驕傲自滿,目空一切,生活奢侈豪華,超出自身能力高消費,結果金融風暴一來,禁不起任何風浪,好事(大洋房、豪華車)也變成了壞事(巨大的負擔)。

有的時候,挫折反而不是一件壞事,可能為將來的成功做好鋪墊。大家都熟悉的台灣著名導演李安,是第一位捧得奧斯卡獎杯的華人導演,多次拍攝了許多著名的影片,享譽國際影壇。可是就誰又曾想到這麽一位成功的導演越曾經待業六年,天天帶孩子、做飯洗衣。這是普通人很難接受和想象的。可是,李安的意誌並沒有消沉下去,他說:“6年不是一段短時間,如果沒有相當的耐心,可能早已消沉了。”他在家中的六年中,並非隻是煮飯帶孩子,他閱讀了大量書籍,不管是八卦雜誌還是影劇雜誌、學術論文,隻要讀到可供作電影素材的文章,他都剪存。他的友人馮光遠說:“當時他有一本小冊子,裏麵隨時有二十部電影的題材。”平時在家沒事幹,李安就到二輪戲院,用十幾美元,看一整個下午的電影。馮光遠說:"為什麽李安可以處理英國古典劇《理性與感性》、美國南北戰爭《與魔鬼共騎》還有嬰兒潮時代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冰風暴》種種不同麵向的題材,和他吸納閱讀有很大的關係。” 

從這個真實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李安的六年待業是禍,沒有收入,物質上的壓力,精神上的壓力可想可知,可是他沒有放棄他對電影事業的理想,不斷的充實自己,觀察生活,收集電影的題材,提煉,加工,思索。這是這段不得以的韜光養晦,機會來的時候,他才能夠充分的表現出他的才華和高超的導演天分。六年的禍,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這也變成了福的基石。李安雖然待業在家六年,從另外一個方麵來說,這也是福,他有著一個很好的夫人和孩子,這段困難的經曆加深夫妻之間的感情、培養了他與孩子之間的親情,這難道不是最大的福嗎?所以說:禍中也包含了福,這關鍵就看你是如何對待禍的,是消極、頹廢,還是積極、把不利因素轉成有利因素,發揮主觀能動性(或挫或隳, 第三十九課為之:或失敗或隳落,總要有所選擇。)?這把金鑰匙就在你自己的手上。

美國曆史上最受人愛戴的總統之一林肯說過這麽一句話:“我們關心的,不是你是否失敗了,而是你對失敗能否無怨。” 他一生坎坷,九歲喪母,24歲經商失敗破產,花了16年時間才把債還清。27歲訂婚後即將結婚時,未婚妻死了,十一次競選八次失敗(包括競選州議員,州議員的發言人,國會大選,國會議員連任,州內土地局長,美國參議員,共和黨內爭取副總統的提名等)。在他51歲就任總統前的日子裏,他的名字似乎總是和坎坷掛鉤,有好多次,都絕望之極,擔心自己會不會再爬起來。但是,即便經受了如此沉重地連番打擊,他仍舊成為了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總統,而他的堅韌不拔也成為美國人心中的一麵旗幟。

總結上述案例,無論是在家待業的李安還是遭遇職場挫敗的林肯,之所以能夠走出低穀,都離不開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找不到工作沒關係,從最基本的做起,並盡早規劃自己的人生,利用所有機會朝著自己規劃的方向發展。
每個人都能從遭遇失敗,無論你多優秀,也可能無數次碰壁仍然找不到工作,可能工作努力仍然無法升職,但這些就算是總統也是無法避免的,麵對的挫折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應對的態度,有的人自怨自艾,埋怨社會不公,抱怨父母沒能力幫自己解決工作,但是隻有那些不等不靠,抓住機會學習或充電的人才能夠在麵臨困難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世界經濟出了問題,不等於我們坐以待斃,不等於我們不可以樂觀的生活,勇敢的麵對困難,學習了道德經之後,我們知道了: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在動態的易損交替中破浪式的前進的,這是無法避免的;同時,我們在麵對困境時,要找到正確的方法,調整好心態,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好禍福的轉壞,從而積極地麵對人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小媛 回複 悄悄話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